天天看點

傳承和傳播“兩翼齊飛”非遺上“雲端”傳統煥發新活力

傳承和傳播“兩翼齊飛”非遺上“雲端”傳統煥發新活力

許燕玲正在直播

“東山金木雕是一門傳承600餘年的非遺技藝。這尊關公像從雕刻成形,到上漆貼金箔,需要20多天才能完成。”許燕玲停下手中的活,看着手機螢幕,回複直播平台上網友的問題。

身為省級非遺保護項目金木雕技藝傳承人許慶石的小女兒,許燕玲14歲起便開始學藝。但在老手藝的傳承和發展上,“80後”的她和“40後”的父親發生了激烈的觀念碰撞。“父親不大了解我開直播,他覺得專注做好手藝活才是最重要的。”但許燕玲覺得,這個時代,隻顧埋頭苦幹是不行的,她希望面向全國讓更多的人認識東山金木雕。“傳統跟随潮流走,才能讓它有新活力。”

傳播就是生産力,這話用在非遺傳承上毫不為過。與網際網路結合,通過各種手段給非遺“帶流量”,讓非遺技藝被更多人所了解,進而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田螺坑客家山歌,是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但由于是口頭傳唱、曆時多年,很多佳作面臨失傳的危險。作為中國傳統村落文化傳承人代表,也作為土生土長的南靖田螺坑人,黃庭芳整理、改編、創作了170多首山歌,去年“五一”期間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與網絡直播平台“快手”聯合發起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奮鬥”主題宣傳活動中脫穎而出,其演唱客家山歌的畫面成為該活動宣傳頁面的頭版。為了更好地傳承推廣非遺項目,南靖非遺中心聯合土樓景區通過在微信公衆号、視訊直播等平台進行大力宣傳,并先後在央視、新華網、人民網等媒體亮相,其中提線木偶表演還登上了2019年央視中秋節直播。

短視訊也助力其中。抖音App曾推出“非遺合夥人”計劃。平台覆寫1275項國家級非遺項目,覆寫率達93%,相關視訊獲贊31億次。在“非遺抖起來”賬号上,使用者能看到各種與非遺相關的内容:從基礎知識介紹,到非遺傳承人的訪談,再到各種平時難得一見的非遺作品制作流程,喜歡玩短視訊的年輕人和大批海外使用者,在這裡發現了傳統之美。

非遺“出圈”創新混搭風

非物質文化遺産種類繁多,既有民間傳說、節慶活動,又有表演藝術、傳統手工藝等。很多在現代人看來頗有距離感的非遺項目,在它們誕生之初都是來自生活,與當時人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随着時代變遷,逐漸淡出了大家的視野。如今,回歸大衆生活中,除了原汁原味的展示和呈現,也産生了更多混搭風,用網際網路思維打造“爆款”,讓古老非遺以靈動的姿态走進年輕人的世界。

不久前,抖音推出的音樂專輯《國韻潮聲》就做了一次大膽的嘗試。粵劇、江南絲竹、彜族山歌、蒙古族長調民歌等非遺音樂與流行音樂元素創新融合,再加上短視訊創意内容,既有顔值又有文化底蘊,讓網友驚喜又驚歎,紛紛點贊。

漳州木版年畫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在探索新的生存之道過程中,以紅包、帆布包、T恤、冰箱貼等越來越多非遺系列文創産品的傳播新方式,再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我們希望通過日常物件,讓人們在使用的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恭駿文化傳播公司負責人恭駿,找到了木版年畫傳承人顔朝俊成為合作夥伴,共同探索将木版年畫與漳州地方特色相融合,并推出木版年畫系列紅包。一款名為“聱讀冊”紅包上印有“魁星點鬥獨占鳌頭”的木版年畫,有着“學習好”的寓意,深受青年人喜愛。顔朝俊希望,通過這類小物件,讓孩子們掌握閩南語的同時感受傳統非遺文化。

電商平台探索非遺新通道

非遺能叫好又叫“座”嗎?

如何通過直播間去宣傳非遺文化、展示非遺技藝,并将直播内容變現,推廣非遺産品,成為越來越多傳承人需要學習的技能。

電商,成為非遺産品銷售的新平台。過去非遺傳承人服務的是身邊的熟人;後來随着旅遊的推廣,服務擴大到遊客;現在通過網絡和手機接入到電商平台,傳承人面對的是無限擴容的大市場,服務的是億萬消費者。過去的一年,淘寶直播的非遺場次超過200萬,總引導成交超過40億元。今年6月,央視新聞新媒體中心與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共同推出了“把非遺帶回家”專場帶貨直播節目,吸引了1000多萬網友線上觀看,售出超過1260萬元的非遺産品。

首屆“非遺購物節”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推出,更成為廣大非遺人擁抱電商的“總動員”,也是提高非遺傳承人電商能力的“大練兵”。開網店、忙直播,比顔值、顯氣質,不少非遺人是以成為“網紅”。據不完全統計,此次“非遺購物節”期間,全國各地共舉辦3700多項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有近6500家店鋪參加,非遺産品種類8萬多種,涉及各級非遺項目約4500項。據阿裡巴巴釋出的非遺消費趨勢報告,消費者最喜歡的是食品、家居、服裝類的非遺貨品,這三類的銷售量接近60%。漳州的白水貢糖、鹹金棗、烏龍茶等古早味,也線上上購物狂歡中深受網友喜愛。

堅守、匠心、傳統……“非遺”二字的背後,總是濃縮着厚重的核心。

在瞬息萬變的網絡時代,古老的非遺又該如何傳承和發展?

直播、電商、短視訊……當非遺走上“雲端”,技術和創意為傳統文化賦能,賦予其新活力,越來越多的傳統技藝從鮮為人知到“圈粉”無數,覓得新知音。有傳承人堅持做非遺普及課程,吸引年輕人來拜師學藝;有民俗表演者拍攝的短視訊收獲超高點選率,接到商業演出邀請;還有的是以找到了産品銷路,把手藝變成脫貧緻富的法寶。

借助網際網路的力量,傳統非遺重回大衆生活,煥發時代價值。

⊙記者 張旭文 通訊員 殷琪 圖

責任編輯/賴雄偉 吳榮光 王心如 美編:鄭睿宇

來源:漳州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