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霪雨把櫥窗外的柏油馬路擦拭得如黑曜石般潤澤烏亮,今年秋天的寒意比往年來得濃烈。我緊了緊外套,不知道老家的秋風會不會溫柔些。白駒過隙,算起來我在這個城市也待了五年了,離鄉愈久就愈懷念家鄉的味道。
我出身于四川省梓潼縣的一個偏遠小鄉鎮。小鎮雖不富裕,但生活在那裡的人卻很幸福。因為那裡有一年四季都郁郁蔥蔥的梓林,蜿蜒流淌的潼水,源遠流長的文昌信仰和樂觀淳樸的家鄉人。誠然,還有我心心念念的梓潼三絕——片粉、酥餅和鑲碗。
小吃一絕——梓潼片粉
用清甜甘冽的井水和青菜汁将優質綠豆粉調成稀漿,舀入平底方形金屬鍋内蕩平,放入沸水鍋中擺動數下,待粉漿凝結成薄膜狀,将平鍋提出,放入清水冷卻,然後起出,平鋪在桌上,用刀切成寬約一寸的長條。晾涼一片一片撕開,每一片都如翡翠般晶瑩剔透,青翠欲滴。加少許鹽、蒜泥、花椒面、紅油辣椒,最後再來上幾粒蔥花。嘿!齊活開動!花椒的麻,辣椒的辣,蒜泥的沖,這一刻在口腔中調和,反複刺激味蕾,使人立即口舌生津,食欲大開,加之片粉本身的Q彈涼爽——老闆,再來碗米飯——這是食客們最真實的回報。

點心一絕——梓潼酥餅
作為中國國家地理标志産品的梓潼酥餅曆史悠久,據傳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寄居梓潼時,就常以酥餅伴酒吟詩,是以有"金樽美酒香酥餅,相如彈琴醉文君"的詩句。唐玄宗李隆基入蜀時,途經梓潼上亭鋪,地方官員以酥餅貢奉,玄宗嘗之贊不絕口,後上貢朝廷,于是酥餅在長安漸為人知,時有談及,并稱之為貢餅。其形如滿月,色澤淺黃,光澤明亮,酥紋均勻清晰,香而酥脆,入口化渣,餘味回香淡雅。
筵席一絕——梓潼鑲碗
愛熱鬧是我們這個民族深入骨髓的特質,無論是婚喪嫁娶,還是滿月賀壽,總少不了備上筵席邀約一群親朋好友把酒言歡。在我們梓潼,一場筵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鑲碗。
鑲碗最早是宮廷禦膳,明世宗時,總督營戍政的仇鸾,失勢後舉家遷居梓潼,并将此菜的制作方法一并帶回家鄉。既是宮廷菜,便絕對是一道硬得不能再硬的大菜,不僅食材豐富,制作過程也很繁瑣。整個制作過程可簡單概括為"四蒸三晾一澆",首先将豬瘦肉剁餡兒和雞蛋、豆腐、水澱粉和勻,攪至上勁,裝入模具中上籠蒸90分鐘,肉餡兒蒸熟定型後取出晾涼,将打散的生雞蛋黃均勻塗抹在肉餡兒表面,又上籠蒸15分鐘後取出晾涼。接着把打散的雞蛋清均勻塗抹在表面,再上籠蒸15分鐘取出晾涼切成3-5mm左右的片。然後在大海碗裡裝入酥肉、炸肉丸、豬肚、豬心、豬舌、豬大腸、豆粉、豆腐、木耳、黃花、豆皮、時令蔬菜等墊菜,把切好的肉片整齊碼放在墊菜的上面做蓋面。這一切完成之後,還要上籠蒸制20分鐘。還沒完,臨上菜前還得澆上一勺上好的高湯!
由于其形如寶蓋,造型美觀,上席又置于桌子正中央,威鎮四方,故鑲碗又稱為中碗。随着掌盤師傅(農村筵席負責從廚房出菜的人)一聲高喝:"中碗來了,注意油蹭衣服~"熱騰騰的鑲碗還未上桌,濃郁的香味就直溜溜的鑽進了鼻腔,讓人不禁食指大動。待到在桌上放定,隻見高湯清而不濁,蓋面上白中黃下肉色,層次分明。筷子一夾,柔韌不散,吃起來緊緻彈牙,碗底豐富多樣的墊菜也耙糯爽口,對牙口不好的老人也很友好,是一道老少鹹宜,美味質口,極富營養價值的佳肴。
嗟夫!悠悠梓林,綿綿潼水,道得盡的家鄉味,說不清的思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