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南人從前吃過的美食,都是家人愛的代言

河南人從前吃過的美食,都是家人愛的代言

文‖麗鹿 圖‖網絡

疫情期間,全民宅家,很多70、80後的媽媽們,在群裡和朋友圈中,紛紛曬出自制的烘培和菜肴。

用心為孩子和夫妻做美食,似乎是不同時代母親們都樂此不疲的家務事。

80多歲的老母親,看着外孫媳婦用面包機、烤箱制作出來的美食,連連稱贊。

不過,在我眼裡,母親那一輩人更聰明能幹、更了不起,她們在物質尚不豐富的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用一雙巧手和生活的智慧,制作了不少一直讓我心心念念的美味。(想看看本文作者麗鹿老師上回寫的精彩美文?歡迎點選以下連結:1.暖心:外婆唱過的曲兒和講過的瞎話兒,早融進我的生命;2.一個許昌90後的鄭州洪災救援記:平凡如你,亦是英雄)

首先被回憶起來的,一定是變變蛋。

記得媽媽制作變蛋用到的原料,都是老家城外就地取材就可以得到的。北山很多開采石灰的窯口,稻谷糠或鋸末、黃黏土等,更是随處可得。

河南人從前吃過的美食,都是家人愛的代言

那時外婆在黨校家屬院後面,用鐵絲籠圈養了百十隻蛋雞,除了積攢起來賣給食品公司,家裡每天收的雞蛋也堆成了小山。

持家賢惠又聰明好學的媽媽,就跟着集市上賣變蛋的師傅學習變變蛋,一則能夠長期存放着自家吃,再則可以送給親朋好友享用,多餘的賣給附近小飯店,能比新鮮雞蛋賣出一個更好的價錢。

媽媽變變蛋的時候,我就成了她的小幫手。

首先要将一盆雞蛋逐一洗幹淨後,放在一邊晾幹待用。

接着把塊狀的生石灰,加少量水燙一燙,變成粉末狀的熟石灰,然後是篩選稻谷糠或鋸末。

最後,将從城北郊地裡挖回來的黃黏土加水攪和後,把熟石灰粉、谷糠或鋸末,每一樣分作三等份,堆在一起加少許鹽和堿面,用清水和成泥糊。

河南人從前吃過的美食,都是家人愛的代言

接下來,用和好的泥糊糊,把洗過的新鮮雞蛋一個一個地包裹起來,層層碼放在一口深腹圓肚的粗瓷大缸裡,蓋上麻袋或稻草,再用蓋将缸口密封。

如果要變的雞蛋數量多,想加快制作速度,也可以将石灰泡水加入黃泥土調和成糊狀,用笊籬将雞蛋批量放進去蘸一下,撈出後再放到谷糠裡滾動,讓雞蛋沾滿谷糠後,存放在缸裡面。

如果是夏天,氣溫高一周後變蛋就變成了。

将缸裡的變蛋取出來,磕掉外面裹着的泥巴谷糠殼子,洗淨後剝去蛋殼,一股清香撲鼻誘人,裡面的蛋清是透明的金黃色,琥珀一樣、晶瑩剔透、軟香Q彈、又滑又嫩,上面還帶着縷縷漂亮的松花圖案,咬一口就能夠看到蛋黃變成的香濃蛋汁,溏心流蜜般香醇。

變蛋是河南人創制的地方特産。最爽口的莫過于将黃瓜切塊、變蛋剝開後用刀一切為二或切成四瓣拼盤,點上醬油、醋、蒜泥、小磨香油,切點蔥絲撒上去,既開胃又祛暑。

河南人從前吃過的美食,都是家人愛的代言

如果是冬天,雞蛋變個十天半月也足夠了。

在寒冷的早晨,将變蛋切成碎丁,放進糯米中熬制一碗皮蛋瘦肉粥,喝一口既鮮香又滋補,營養還很豐富。

南方人愛吃的皮蛋和松花蛋,不但味道比不上河南人做的變蛋,其在制作過程因加入黃丹粉,會使變蛋和松花蛋含鉛,剝開後還有一股刺鼻的臭石灰味,算不得純綠色無污染的健康食品,唯獨媽媽自己動手用土法制作的變蛋,剝開後金黃澄明,色香誘人,絕對是零添加的放心食品。

現在很多商家為省事省時、降低成本,使用無鉛變蛋粉,比起從前家裡媽媽土法加工,少了不是一點的滋味。

除了變變蛋,麥收時節豫西俗稱為“麥口期”那些天裡,媽媽還會動手腌鹹鴨蛋。

河南人從前吃過的美食,都是家人愛的代言

将黃膠泥加水、鹽攪拌成泥巴裹鴨蛋,放到缸裡蓋上蓋子密封十天左右,拿出來後把泥剝掉洗淨,上籠蒸熟或鍋裡添水煮熟,就成了滋陰潤肺、補血壯骨的美食。

那時候我讀中學,正長身體,每天最強烈的感覺就是饑餓,中午放學回家後,掰開一個剛蒸熟的白饅頭,将剝好的鹹鴨蛋夾進去,吃起來松軟鮮香,那一幅急吼吼、噎嗓子的饞樣,真是似虎如狼。

小時候我脾胃不好,天氣一熱就沒胃口,單單喜歡吃看着有食欲、吃後易消化的番茄雞蛋撈面條。

那時候沒有大棚種植,為了讓我冬天也能吃到番茄,媽媽不知道從誰那裡,學會了自制番茄醬。

夏天的時候,當老師的媽媽放了暑假,某個早晨她會到集市上,采買一大筐新鮮的蕃茄,回來後洗淨晾幹,再拿出準備好的幾十個醫院打點滴用過的玻璃瓶子,用小毛刷将内部刷淨,在籠上蒸20分鐘消毒,用幹紗布一個個擦淨水分。

河南人從前吃過的美食,都是家人愛的代言

将番茄逐個切成細碎的小丁,一點一點裝進蒸過的空玻璃瓶中,這個過程比較費時費力,因為瓶口細小如豆,番茄丁不容易塞進去,需要用竹筷往一個個瓶子裡面搗塞。

将填滿番茄丁的瓶子,整齊擺放在鍋裡,上籠蒸30到40分鐘,取出後趁熱将玻璃瓶上的膠皮蓋子蓋緊,用針頭插在膠蓋上放氣,涼後即可放置在陰涼幹燥的地方儲存。我記得那時候縣城家裡還沒有冰箱,媽媽就将裝着番茄醬的玻璃瓶一個個整齊擺放在北窗背陰的窗台上。吃的時候打開一瓶,用來炒雞蛋做菜或做撈面條鹵,甚至是沾饅頭吃,就是原汁原味、無任何添加的番茄醬,完美地儲存了夏天番茄的新鮮美味。

前段看到一則分享手工自制番茄醬的短視訊,是将番茄洗淨去皮,切成丁放進破壁機中攪拌成汁液,倒入鍋中熬制成醬,熬的過程中加冰糖、鹽、白醋,熬成醬汁後灌入玻璃瓶中密封,那時候媽媽她們怎麼沒有想起來這樣制作,也省得我放學回來後,幫她往口小肚大的打點滴瓶中裝番茄丁,那根竹筷費力巴勁搗搗搗、戳戳戳,弄得心煩。

河南人從前吃過的美食,都是家人愛的代言

媽媽一句話點醒了我:“那時候,誰見過啥破壁機啊,連榨汁機都是洋玩意,稀罕得很。”

是啊,三十多年來普通群眾的生活水準和品質,真的是天翻地覆的巨變,無論如今怎樣物質豐富,生活和工作方式多樣化,我們都不能忘記從前,忘記那些在艱苦歲月中,親人為我們付出的辛勞與關愛。

姐姐剛結婚的時候,我喜歡去她家裡,因為她的婆婆鳳英姨,為人熱情好客,還有一手好廚藝。

鳳英姨做的海帶肉絲面,是我吃過全世界最香、最利口的面條。

她不但做飯好吃,還有一樣秘密武器能佐餐助食欲,解膩助消化。那就是鳳英姨親手腌制的糖蒜瓣兒。

我每次去姐姐家做客,都點名要吃鳳英姨腌的糖蒜。每當她笑眯眯地揭開腌糖蒜的缸蓋,一股濃郁的香氣鑽進口鼻,那香氣裡混合着醬香和酒香、醋香和蒜香、醇香和清香,還有糖香的甜蜜絲絲,令人胃口頓開。

河南人從前吃過的美食,都是家人愛的代言

再看鳳英姨用不沾水的竹筷從糖蒜缸水裡面撈出來的那盤糖蒜,一朵朵飽滿得就像含苞的紅牡丹,晶瑩的蒜皮白裡透着些醬紅色,聞着誘人,吃到嘴裡極為爽脆,全然沒有生大蒜的辛辣,反而透着微微發酵後的那種果甜味。

有一次去姐姐家,看到鳳英姨正在挑揀剛從集市上買回的一大筐新蒜,廚房裡是清洗好準備腌糖蒜用的青瓷大缸,個個比現在飲水機上的水桶還大。

我問她每年腌那麼多蒜幹啥,明明她們家裡隻有四五口人,她笑着不說話,隻顧在忙手上的活。

姐姐說:“就這每年還不夠家裡吃的,我媽每年腌好後,都要給老街坊鄰居、老同僚和親戚們分送。”

前年快九十歲的鳳英姨去世後,我首先感到悲傷無比的,竟是以後再也吃不到她老人家腌的糖蒜了。

河南人從前吃過的美食,都是家人愛的代言

世間再無那種美妙的滋味,也再無那種端着一個碗、走上幾步路,就能把美食送給鄰人的親密和溫暖。

現在逢年過節和姐姐一家聚在一起吃飯時,我還常常遺憾以前沒有用點心,向鳳英姨學學怎樣腌糖蒜。

隻記得她說過,腌糖蒜用的東西很有講究,要以夏至前三天出土收獲的新蒜為料,腌出來的糖蒜才不早不晚、不嫩不老,吃起來口感最為爽脆甜香。

雖然沒有學會腌糖蒜,但每年初夏,我喜歡從集市上買回來幾大把蒜薹,裝進壇子裡,加鹽和醋腌制後,每頓飯前叨出來兩根,用刀切成寸長的小段,既調味又解膩,哪年不接連吃上一個月,感覺夏天過得少了很多滋味。

爺爺奶奶在世的時候,每年秋天常常腌幾缸雪裡蕻、酸黃瓜、酸黃菜,整個冬天都不愁沒有菜吃。

河南人從前吃過的美食,都是家人愛的代言

尤其是用白菜腌制的酸黃菜,用來做湯面條,滋味酸爽開胃,醒脾提神,尤其适合風寒感冒沒胃口時吃,連湯帶面呼呼噜噜吃上一碗,捂着被子睡上一覺發發汗,醒後身輕體健,吃嘛嘛香,病痛統統煙消雲散。

結婚後先生喜歡吃酸豆角。我在門口土産店買了個大肚廣口、上面加蓋的大玻璃壇子,按照菜單上正宗四川酸豇豆的做法,将買回的長豆角擇洗幹淨、晾幹水分,摘掉根部,水中加鹽、花椒大火煮開放涼備用,豇豆放入壇中,倒入熬好的料汁,加高度白酒,蓋上蓋子,蓋子邊沿可注入涼開水密封,使壇子裡面與外部空氣完全絕緣,保證無菌,腌制半月後即可食用。

酸豆角切碎後加麻油,可以單獨生吃,也可加紅辣椒丁炒熟當鹹菜吃,尤其是用酸豆角切丁炒肉末,無論是搭配饅頭還是米飯,抑或是做鹵澆在面條上,皆酸爽開胃、好吃到不能罷筷。

用此方法,還可以将包菜洗淨,剝成一片一片後制作腌包菜。每次吃飯前叨兩片出來切成片加麻油生吃,既友善又可口。

河南人從前吃過的美食,都是家人愛的代言

那時機關家屬院裡有位同僚大姐,老家是江浙一帶的,部隊轉業後分到鄭州,很會過日子,每年都腌制各種蔬菜,她腌的酸白菜,堪比南韓泡菜,周末時候常端着來我家送給我品嘗。後來我向她請教制作方法,她還教會我如何腌老韭菜。

将韭菜摘洗幹淨,晾曬幹水分,鍋中加水、白醋、冰糖、花椒,大火煮開後晾涼備用,切去韭菜頭的那部分,将韭菜切成寸段,後面的葉子不用,小米椒切丁,洗淨的生姜切成姜絲,加入韭菜,加鹽,攪勻腌兩個小時,裝進幹燥的玻璃罐子中,把晾涼的調料水加入,再加一點高度白酒進去,十天後就腌好了口感脆嫩爽口,很下飯,吃的時候加入醬油、麻油,估計中原和北方人,很少吃過,她講在南方這種菜很家常。

記得小時候,我和外婆住在豫西鄉下老家,外婆是個勤勞的人,院子裡種了很多蔬菜,我印象比較清晰的是牆頭爬滿了眉豆藤,夏天開滿粉紫或純白的花,一朵朵一簇簇一團團,像振翅翩飛的小蝴蝶,花落後結滿鼓鼓的豆莢,像一彎彎秀美的月牙兒。

河南人從前吃過的美食,都是家人愛的代言

每年晚秋,家裡能收很多眉豆角和脆生生的青蘿蔔。外婆會将它們加工後儲存起來冬天吃。

儲存眉豆角的方法是将它們在開水中焯熟後,晾曬幹水分,收存起來,吃的時候先用水泡開,味道和新鮮的不相上下。儲存白蘿蔔則是将蘿蔔切片或切條,用針線串起來挂在晾衣繩上,或薄攤在席子上鋪開,晾曬幹水分,本來脆生生的蘿蔔片或蘿蔔條,就萎縮卷曲起來,這時候将其放置在竹籃中,就成了俗話說的蘿蔔柳兒,冬天吃的時候,先用水發泡開,有點類似南方筍幹的樣子和味道,無論是配上大肉或辣椒炒着吃,還是加入燴菜中熬制,非常筋道、入味,既有植物特有的清香,也有肉片的口感和氣質。

如今一年四季,各種各樣的新鮮菜蔬都有,外婆和爺爺奶奶、鳳英姨卻都早已不在人世。每次想起他們,就想起那些曾經吃過的美味食物,或許這就是養育的本意,上一輩的人總是把沒說出口的愛,深藏于一日三餐、一飯一蔬……

河南人從前吃過的美食,都是家人愛的代言

【作者簡介】麗鹿,專業法律,職業金融,業餘寫作。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号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檔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号立即删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号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