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由南都鑒定、話食科普團&CEC消費者體驗中心共同完成
本文版權歸南方都市報社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春節期間,每家每戶必備的“年貨”之——各種花花綠綠的果汁飲料,又成了餐桌上的常見飲品。
不過,每到這個時候,一則貌似科學的視訊,就會在朋友圈流行。在網傳視訊中,網友用一張白色的“紙巾”,在倒滿橙汁的杯子中攪了攪,橙汁就變透明了。與之對應,白色的“紙巾”則變成了橙黃色。視訊中,網友一本正經地告訴大家,橙汁飲料中全是色素,“還是少喝為妙”。這個視訊中的試驗是真的嗎?一張普通的紙巾,就能讓橙汁褪色?五顔六色的果汁,真的有害健康嗎?
南都鑒定聯合華南農業大學“話食科普”團隊,走進廣州CEC食品安全檢測消費者體驗中心,一起探秘果汁與色素背後的真相。

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話食科普”試驗人員在展示燒杯裡現場鮮榨的橙汁。
鑒定由頭
小視訊刷屏朋友圈“紙巾”讓芬達變“雪碧”
鑒定君發現,這樣的視訊不是第一次在朋友圈出現。而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類似的視訊在網絡上出現,而且每次出現都會被網友們瘋轉一輪。為什麼這樣的視訊轉發率會如此之高?鑒定君随機采訪了幾名在朋友圈中轉發該小視訊的廣州市民。他們表示,自己轉發這條視訊主要是對果汁飲料的色素含量非常擔心。“我們轉發到朋友圈,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家人看到此視訊,提高警惕,不要再喝碳酸果汁了。”
鑒定君也随機采訪了幾位國小生。他們都表示,和白開水比起來,自己更喜歡喝飲料。一年級的俞同學說,自己最喜歡喝芬達和可樂,“飲料很甜啊,而且顔色很好看,看到不同的口味就想去試一試什麼味道。”
放入芬達攪拌再用清水洗後,吸附了人工色素的色母片仍呈現橙色。
鑒定實錄
不同顔色的果汁 都會被“紙巾”攪透明?
●時間:2016年12月22日
●地點:廣州CEC食品安全檢測消費者體驗中心
●對象:芬達橙汁口味飲料、芬達蘋果口味飲料、佳得樂藍莓口味、新奇士葡萄汁、号稱100%的橙汁飲料和純人工鮮榨橙汁
●儀器:燒杯、色母片、玻璃棒、紙巾等
●目的:飲料中的顔色是否能被色母片吸收,色母片的吸收能量有多大。
直播前的實驗讨論會
直播中
A 吸附鑒定
鮮榨橙汁同樣 也會被“吸色”
網傳視訊中,網友用一張“白紙”就把橙汁裡的“橙色”全部吸收了。鑒定君了解,實際上,這張“白紙”可不是普通的白紙。“這張白紙其實是色母片,并不是普通的紙。”試驗人員一上來就揭秘說,色母片其實是一種高科技納米吸附材料,比較多地用在洗衣過程中。“清洗衣服的時候,把色母片放到水中,色母片能夠很快地吸收遊離在水中的染料色素,這樣衣服就不會出現染色的情況。”是以說,能夠“吸色”是色母片的最主要功能。
吸附實驗就把色母片和濕紙巾的吸附能力做了一個直接的對比。試驗人員首先将三種不同的橙汁倒入燒杯中各100ml,它們分别是芬達橙味碳酸飲料、号稱“100%純果汁”的某品牌果汁以及鮮榨純橙汁。接下來,試驗人員在三個燒杯中各放入一張色母片,用玻璃棒攪拌3分鐘。
在攪拌的過程中,鑒定君發現:芬達汽水中的色母片上色速度極快,一分半鐘的時間内,燒杯内的汽水顔色就基本褪盡,變成了“雪碧”,而色母片則被染成了鮮豔的橙色。号稱“100%純果汁”的某品牌果汁中的色母片上色也非常明顯,但顔色相較芬達汽水中的色母片來說較淡,燒杯内橙汁顔色幾乎沒有變化。鑒定君和試驗人員現場“手”榨的鮮橙汁中,經過攪拌的色母片也被同樣染成了淡黃色,但燒杯内保留的橙汁顔色是最濃的。“可見,即便是純天然的果汁也同樣含有色素的成分,但這個是天然色素。”試驗人員說。
碳酸飲料色素 被吸收得最徹底
不過,試驗人員提醒鑒定君注意,色母片上吸附的顔色不一定都是色素,也有可能是果汁中的汁,或者是果肉的成分。是以,為了辨識究竟色母片吸收了多少色素,試驗人員用清水對色母片進行清洗。
“色母片是有固色作用的,吸附在上面的色素是無法被洗掉的,但果汁可以被洗掉。”
經過一番清洗後,鑒定君看到,芬達汽水中的色母片顔色非常固定,清洗完的色母片還是黃澄澄的,用來清洗的清水裡也幾乎沒有洗下來的顔色,“這說明該色母片所吸附的均為色素。”
号稱“100%純果汁”的某品牌果汁中的色母片被清洗後,清水裡沉澱了很多果汁和果肉,色母片的顔色變淡了。而鮮榨橙汁中的色母片經過清洗後,顔色是三個樣本中最淡的。
芬達最容易被吸色,是不是芬達就最不健康呢?其實不然。試驗人員告訴鑒定君,芬達的配方上寫得很清楚,它就是一種碳酸飲料,做的隻是“橙汁口味”,并沒有在成分标示中列明含有“橙汁”成分。“它寫得很清楚,是含有日落黃的,日落黃就是人工色素,就是芬達呈現橙黃色的原因所在。”試驗人員強調,可食用色素在國家标準範圍裡面,是可以放心吃的,目前合格的飲料,色素都不會超标。
三種帶顔色的飲料測試,綠色的是蘋果汽水,紫色的是葡萄汁,藍色的是功能飲料。放入色母片攪拌後的效果對比圖。
濕紙巾吸附效果 遠遠遜于色母片
同樣的實驗步驟,試驗人員又用濕紙巾替換色母片再進行一次。鑒定君發現,濕紙巾的吸附效果遠遠差于色母片。尤其是在芬達汽水中的試驗對比中,效果非常明顯。之前的試驗中,色母片能把橙汁吸成“雪碧”。而用濕紙巾,僅僅是染上了一層淡淡的橙色,燒杯内的汽水顔色變化也并不明顯。
“普通紙巾就根本無法進行此項實驗,因為普通紙巾放入果汁中攪拌會爛掉。是以說,色素其實并不像視訊展示得那麼恐怖。”試驗人員總結說,從色母片的顔色上來看,芬達中的色素含量是最高的。号稱“100%純果汁”的某品牌橙汁也含有色素。鮮榨橙汁的色素含量最少,最健康。
除了橙汁飲料外,試驗人員還測試了佳得樂藍莓味運動型功能飲料、新奇士葡萄汁和芬達蘋果汁碳酸飲料。經過三分鐘攪拌後,運動型功能飲料中的色母片變為了藍色,燒杯中飲料顔色明顯變淺;葡萄汁中的色母片變為紫黑色,但葡萄汁本身顔色沒有發生很大變化;而芬達蘋果汁碳酸飲料中的色母片變為亮綠色,燒杯中的飲料也褪色成了“清水”。
B 濃度鑒定
色素含量如高于國家标準3張色母片也無法全部吸附
對于添加了不同濃度人工可食用色素的飲料,色母片是否也都能吸收呢?試驗人員準備好了人工色素日落黃作為試驗的主體。“日落黃就是橙汁的橙色,很多果汁飲料中都用。”鑒定君了解,根據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标準》(GB2760-1996)中規定:日落黃可用于果味型飲料(液、固體)、果汁型飲料、汽水、配制酒、濃縮果汁最大使用量為0 .1g/kg。
根據比例換算,在試驗中,由于每個燒杯中的加水量為固定的250m l,是以工程師将日落黃的标準值定為0.025g。試驗人員首先在5個燒杯中各倒入250m l清水,然後分别在燒杯中加入不同劑量的日落黃。從右到左分别是清水、加入0 .0125g(國家标準的1/2)、加入0 .025g(國家标準)、加入0 .05g(國家标準的2倍)、加入0 .1g(國家标準的4倍)。鑒定君看到,即便是一點點粉末的日落黃溶入,一杯清水也很快就變成了黃黃的顔色。根據加入量的不同,清水的顔色上也呈現一個由淺到深的梯度。
接下來,試驗人員分别在每個燒杯中放入三張色母片進行攪拌。這樣一下就很明顯地對比出,色母片的吸色能力也是有限的,“到達一定的水準,色母片就會飽和,不再能夠繼續吸附。在國家标準以内的色素量,是可以被三張色母片所吸附的。”鑒定君發現,色素量低于國家标準的燒杯中的色母片最快吸附了全部色素,将原本燒杯中的清水“還原”。而加入國家标準色素量的燒杯中的色母片也将色素吸收幹淨,但色母片顔色較深。另外兩個色素量高于國家标準的燒杯中的水則仍留有顔色,色母片已經是吸收得非常“飽和”,呈現出非常鮮豔的橙色。
燒杯中加入不同劑量(從右到左分别是清水、1/2國家标準、國家标準、2倍國家标準、4倍國家标準)的日落黃,再用3張色母片攪拌過後的顔色對比。
鑒定者說
在國家限制标準以内使用
可食用色素對人體是無害的
市面上賣的果汁飲料都含有人工色素成分,是不是這些飲料就都不能喝了?“人工色素隻有長期、大量食用,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試驗人員解釋說,人工色素是指用人工化學合成方法所制得的有機色素,通常隻有顯色的作用。“我國食品添加劑衛生标準對人工色素的種類和用量都有非常嚴格的限制,以確定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可以說,在國家限制标準以内使用的可食用色素對人體是無害的。是以,大家也不用恐懼每一款使用了人工色素的飲料,隻要是合格産品都可以放心飲用。”
色素是不是都是有害的?也不盡然。試驗人員表示,視訊中色母片吸附了色素也并不能說明飲料中的色素就會威脅健康,脫離劑量去判斷是不科學的。“例如很多以葡萄汁為主打的飲料中,都添加了一種叫做‘葡萄皮紅’的色素。這一色素就是從葡萄皮中提取的天然色素,它能促進人的食欲,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因而有利于消化和吸收。”色素還具有一定的抑菌功能,添加在食品中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客觀地說,色素對于現代食品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使食品的品種和花樣大大增多,繁榮了食品市場,讓人們的餐桌更加豐富,讓食品更加誘人,滿足了人們對食品的追求。
鑒定補充
長期攝入色素有害
不要把碳酸飲料當水喝
不過,試驗人員也坦言,雖然我們平日喝的果汁中色素的含量均在國家标準之内,但人們還是應當适量減少色素的攝入。“色素對青少年和小孩子的影響會比對成年人大。長期飲用果汁或者碳酸飲料會造成青少年的基因突變,對青少年的智力發育也會有所影響,還有可能會導緻青少年在日常中出現一些過激行為。”
不管怎麼樣,這些碳酸飲料肯定沒有純天然鮮榨果汁安全健康。是以,試驗人員在試驗過程中也反複倡導,青少年們不要把功能型飲料、碳酸飲料等當水來喝。即使飲料中的色素含量是在限定标準以内的,長期大量飲用也會危害健康。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楊景哥表示,與其擔心這些果汁的色素含量,不如擔心飲料裡所含的糖分。“很多飲料,特别是碳酸飲料,除了幫助攝入糖分之外,是不會幫助其他營養成分吸收的。”楊景哥表示,單純糖分的攝入,再通過肝髒的作用,會轉化成脂肪的沉積,容易導緻青少年的肥胖。“碳酸飲料除了糖之外,還有碳酸、磷酸,特别是可樂,這種酸性的物質對牙釉質的腐蝕性也很強。磷酸過多地攝入,還會導緻鈣質的缺乏,導緻青少年容易出現缺鈣。”
出品:南方都市報科學新聞工作室
主持:陳養凱 統籌:南都記者 尹來
采寫:南都記者 尹來 實習生 尉偉娜 通訊員 陳楊
攝影:南都記者 譚慶駒
技術支援:廣東省(廣州市)産品品質消費教育基地、廣州話食科普團、CEC消費者體驗中心
實驗人員:李依霖周倩雯邝曉晴 徐佳慧徐詩琪葉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