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報道(記者 賈珺)《三字經》說:青赤黃,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識。不同食物都有一定的顔色特征,食物的顔色和色澤不僅展現其新鮮程度,還影響食用者的心理,是食物的重要品質名額。在食物的加工制作及儲存過程中,内源天然色素會發生轉化分解,導緻食物顔色變化,使食物品質達不到消費者的期望,甚至引起誤判。
為幫助廣大消費者了解食用色素,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的有關專家特意向廣大消費者做如下消費提示。
一、食用色素,曆史久遠
在我國,紅曲已有1000多年的生産和使用曆史,從紅曲中提取的紅曲紅色素,是一種天然食用色素;民間自制臘肉時使用的亞硝酸鈉,使用曆史可追溯到距今800多年的南宋時期,已成為現代肉制品加工中重要的護色劑。在國外,埃及出土的公元前1500多年的墓碑上也有人工着色糖果的記錄。
二、食用色素種類豐富
食用色素又稱着色劑,是賦予和改善食品色澤的物質,屬于食品添加劑。同色類的不同着色劑,其着色能力、色調、穩定性有差異,與其他色類着色劑的調色效果也不同,是以為了滿足不同的需求,同色類着色劑也有多種。目前,世界上常用的食用着色劑有60餘種,按其來源和性質可分為食用天然着色劑和食用合成着色劑兩大類。(一)食用天然着色劑
主要來自天然色素,按其來源不同主要分三種:植物色素如辣椒紅、姜黃、天然胡蘿蔔素等,動物色素如紫膠紅、胭脂蟲紅等,微生物類如紅曲紅等。(二)食用合成着色劑
按其化學結構分為兩種:偶氮色素類如苋菜紅、胭脂紅、日落黃、檸檬黃等,非偶氮色素類如赤藓紅、亮藍等。
三、國家有管理,食用可放心
無論食用天然着色劑還是食用合成着色劑,國家對其安全性都要進行嚴格的風險評估,隻有通過風險評估、獲得準許才可以作為食用着色劑。《食品安全國家标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标準》(GB2760-2014)明确規定了允許使用食用着色劑的使用範圍及使用限量或殘留量。國家有關部門還對食用着色劑的生産和使用實施監管。是以,隻要按照國家規定使用,就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