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苑叢梅

『 四川涼拌雞,是我濃濃的川味回憶。』
文/苑叢梅
涼拌雞是四川家常菜,四川民間家家戶戶都有秘門絕技,那些滋味上乘的佼佼者被人們冠以各類稱号,如:崇州天主堂雞片、樂山白斬雞、五通橋黃雞肉、成都廖記棒棒雞、重慶口水雞、邛崃缽缽雞等等。這些涼拌雞大都作料相同,因不同配方用料比例而滋味不同。共同處則是都令人垂涎欲滴。
四川是美食天府,不僅各大城市酒店擁有頂級川菜,美食文化更深入鄉裡民間。特别是那些原始風味濃厚的鄉鎮館子,其味道純正濃郁,不愧為川菜發源地。
要吃到真資格的美味涼拌雞,還真得深入鄉村。因為鄉下的土雞純天然喂養,吃田裡的蟲子、農家糧食,皆散養。不像飼料雞,激素速成,味同嚼蠟。真資格的土雞,雞油金黃,肉質鮮嫩,雞香濃郁,用以涼拌,自然美味天成。再加上川内特産的作料,錦上添花。
每年2-5月,适逢春季,是四川人外出踏春的好時節。随着汽車普及,更多的城市家庭每逢周日驅車郊遊,觀光鄉村景色,探尋農家美食。此舉蔚然成風,連當地電視台也辟有專欄節目,取名“一起過周末”。農家土雞自然是繞不過的美食。
圖 / 視覺中國
二十年前,我曾随姨父姨媽前往崇州鄉鎮,去吃天主堂雞片。那時的崇州還是個縣級城市,小街小巷木闆房,是個道地的鄉鎮。我們穿過熙熙攘攘的小街,來到打着藍布幌子的小餐館,一道色澤金黃的天主堂雞片擺在八仙桌上。隻見片成薄葉大張的雞肉,皮肉分離,浸着金紅的辣椒油,挾一塊吃進嘴裡,鹹辣微甘,入口爽快,果然美味。那天春光明媚,周圍肩挑籮筐、腳穿草鞋趕集的農人與這雞肉妙趣天成,令人深切感受到四川鄉鎮之美。
天主堂雞片以位于天主教堂旁得名,滋味以甜鹹麻辣為特色,據說由崇州人聶福軒獨創。後來我們又多次前往崇州,嘗過多處的天主堂雞片,最終還是以教堂附近的那家味道最正宗。
再後來,天主堂雞片搶灘成都,在我家農貿市場有售,味道也還好,隻是價格稍貴,買者不多,以至小店難以為繼,過了一陣就消失了。今年我在機關附近發現了一家打着天主堂雞片招牌的飯館,偶一嘗鮮,大失所望。
眉山,蘇東坡的故鄉。幾年前哥哥帶着我們驅車前往峨眉山報國寺燒香,據說那裡的香火最靈驗。途中路過眉山小鎮,空氣清新得出奇。哥哥開着車在小鎮上轉悠一圈,最後在一家不起眼的小飯館前停下,我們就在那裡用餐。
那天,哥哥點了筍子燒牛肉、白斬雞、胡豆涼拌折耳根。三樣菜均是當地特色菜肴:筍子産自峨眉山,新鮮時令;胡豆、折耳根均是春季鄉間蔬菜,清新鮮嫩;而白斬雞則是眉山特色佳肴,東坡菜代表。記得那雞肉鮮美滑嫩、香味撲鼻,作料不鹹不淡,美味天成。沒想到這樣看似普通的地方蒼蠅館子,涼拌雞做得這樣叫絕,想起了一個詞,“人傑地靈”。
紀錄片《阿賢人情味》
我第一次吃白斬雞,是在二十多年前的樂山五通橋。那時我二哥大學配置設定到樂山五通橋鹽廠,暑假期間我和大哥前去探望。五通橋風景優美,沿河栽着黃角古樹。
清晨,河邊霧氣濛濛,兩個哥哥輪流用自行車搭着我,前往城裡去吃有名的白斬雞,一路上歡聲笑語。隻見紅亮的湯裡浸泡着嫩嫩的土雞塊,湯面浮着一層香脆芝麻,還未入口,香氣迎面撲來,味道好極了。這是我們仨對白斬雞最初也是最美的記憶。
白斬雞落戶成都後,算是味道最上乘的涼拌雞。它以重紅油、味精的湯汁見長,吃時還輔以蕨菜、泡發的幹筍,特别受成都人喜愛。雞肉皮金黃,不老不嫩,火候掌握的特好,個頭雖大,卻是道地土雞。成都名牌廖記棒棒雞,以及五通橋黃雞肉,都屬樂山白斬雞的範疇。
四川文人皆以下廚為榮,不僅好吃,且精于廚藝。曆史上有名的美食家蘇東坡、陸遊、張大千、黃晉臨均是好吃善做之人,他們醉心于:一首詩、一幅畫、一手好菜。在四川,愛好傳統文化的文人,多如牛毛,他們熱愛廚藝,并不以男人下廚為恥。這個春節,父親特地在會展中心買回道地跑山土雞2隻,吩咐哥哥涼拌一隻。待父親煮好雞肉,斬成雞塊,我鑽進廚房,學到了哥哥手藝,竊喜。
紀錄片《愛上川菜》
哥哥的涼拌雞,重醬油、醋、糖,甜鹹味為主,還輔以現斬成末的花椒粒、胡椒粉、味精,以及大量蔥節。哥哥說,将雞用大火煮15分鐘,熄火,再焖10分鐘即可。斬成大塊,調料拌勻,味道濃厚香美,與天主堂雞片和白斬雞有一比。去年,我在年貨會上購買德陽紅醬油一桶,專用于涼拌雞、白肉,醬香味特别突出。年夜飯特設涼拌雞一道,哥哥誇獎:“你上!沒問題。”
四川媳婦潑辣幹練,全國有名。她們往往在廚藝方面也擁有絕活,不輸給須眉。如我一表嫂,其拿手菜涼拌雞麻辣鮮香,以用鹽重油紅為特色,另加少許豆豉,堪稱一絕。
川菜調料因調制比例而突出不同重點,四川涼拌雞也呈現多種味道。常見的味型有:麻辣、紅油、甜鹹、椒麻等。一道滋味香濃的涼拌雞,好比一首意境鮮明的小詩,各種元素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地呈現一種美的意境,盡管這種意境可以千差萬别。這便是四川涼拌雞的魅力所在。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足不出戶能吃上美味家常涼拌雞,這在川西盆地也是常見的事。而當今稀缺的也不再是技術,而是那土生土長的新鮮綠色食材……
圖文來源:苑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