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吃大藝|老北京“開口脆” 廚師沒吃過的姜汁兒排叉

小吃大藝|老北京“開口脆” 廚師沒吃過的姜汁兒排叉
小吃大藝|老北京“開口脆” 廚師沒吃過的姜汁兒排叉

小吃雖然叫小吃

但是一點兒都不小氣

有的甚至一般情況都見不着

比如“姜汁兒排叉”

小吃大藝|老北京“開口脆” 廚師沒吃過的姜汁兒排叉

姜汁兒排叉,又叫姜絲排叉、姜酥排叉、蜜排叉,不愛吃姜的瓷,聽名字就覺得頭疼吧?

但您不要因為它的名字和姜味就望而卻步,自古就有“冬吃蘿蔔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和“生姜治百病”的說法,是以适當的吃點姜,對身體是極好的。

今天,就随文旅君一起,在一代小吃大師馮懷申的講述中撿拾老北京小吃時光沉澱的老味道……

以下内容為馮懷申老師自述

小吃大藝|老北京“開口脆” 廚師沒吃過的姜汁兒排叉

想想我做姜汁排叉的年代,流行一句話叫“雞屁股是銀行,蕃薯幹是幹糧”。家家幾乎都養雞,不為了吃雞,城裡人養雞,為了自産自銷,省下買雞蛋的錢。農村人養雞,為了用雞蛋換錢。農村一年分一回紅,上一天工,才賺兩三毛錢。一年下來,買個糧食,添個大褂,哪兒有錢買姜汁排叉啊!

何況有錢也不一定吃的上。因為要等。等一年兩次的隆福寺小吃節。

我們隆福寺小吃店,每年有兩次小吃節。每到這個時候,店的老傅們,要把一百多種小吃都做出來,擺滿貨架。其中就有姜汁排叉。

這是一種堪稱古老的小吃,是滿族貴族吃的一種茶點。我小時候沒吃過。就是現在,有些廚師都沒吃過。

一般的廚師,也不會做。

不是師傅們不教,是這個話兒太細,一般情況也沒有做的需要。姜汁兒排叉也非常嬌氣,容易脫蜜。一脫蜜,這活兒就拿不出手了。是以必須是客人點完了,廚師專門給現做。和面、坐油鍋,這都需要時間,您不能客人來了再騰廚師騰鍋竈才開張,是以,都得是店裡專門備着做姜汁排叉的一套軟硬體兒。那可不是一般的店能有的實力。

但是小吃節的時候,必須要做。師傅們抖擻精神,使出渾身解數,把會的手藝都亮亮。姜汁兒排叉就是那個時候的爆款單品。

每次小吃節,持續半個月。那就是20世紀70年代的購物節。可比現在的“雙十一”“雙十二”火爆多了。

我們那會兒,不分單雙,天天排大隊。

平時多節儉的人,到了這幾天,都跟大款似的。人們把從平時省吃儉用攢下的糧票和錢,争先恐後地扔給帶套袖的收款員。每天的貨架一到下午,都是空的。來的早的人,就能買上姜汁排叉。因為這個得現點現做,後廚到點兒就封火下班,來晚了,可就得等明天請早兒。這半個月要是天天都晚,那就得多等半年,再請早兒。

那會兒,在我們眼裡,買姜汁兒排叉的人,都屬于不會過日子的人,往往不能了解他們。手裡就那些糧票和錢,不買點能存放的,管飽的,買這個既不能存放,又吃不飽的姜汁兒排叉,實在是奢侈。

而那些願意等着吃姜汁兒排叉的人,同樣也不能了解我們。這麼嬌貴美妙的東西,你們竟然不天天做,簡直是近水樓台低頭不見月啊!

姜汁兒排叉又特别漂亮。

晶瑩剔透、倍兒亮。

口感也特别講究。

甜蜜不膩、小巧幹脆。

制作非常考手藝。

過去和面用礬,調蜜不用鮮姜。我學會了以後,進行了改良。去掉了礬,用鮮姜調蜜。這樣做的好處是,更健康,淡化了姜的苦辣,還保留了姜的香氣。

我先用鮮美和饴糖熬汁兒,熬的時候,加一點白糖。這樣熬出來的姜汁兒,格外的亮。排叉炸好了以後,在蜜裡過一下,然後把熬好的姜汁兒挂在炸過的排叉上。最後撒上果脯,青梅山楂,俏色,讓味道更加豐富。味道有點像蜜麻花,但是外殼裡面是脆的。

髒髒包和馬卡龍,都能一夜開花,恨不能家家兒都買的着。這個姜汁兒排叉,從來沒有遍地開花過。

當年金貴的東西,現在依舊金貴。

姜汁兒排叉的制作

原 料

面粉、鮮姜、白糖、饴糖、桂花、花生油、小蘇打、水、果料

小吃大藝|老北京“開口脆” 廚師沒吃過的姜汁兒排叉
小吃大藝|老北京“開口脆” 廚師沒吃過的姜汁兒排叉

特點

顔色淡黃,外裹一層饴糖,光亮不黏,小巧精緻,晶瑩剔透,酥脆甜香,帶有濃郁的鮮姜味道。

小吃大藝|老北京“開口脆” 廚師沒吃過的姜汁兒排叉

掃描二維碼檢視姜汁排叉制作方法哦~

資料來源

《小吃大藝:記憶中的老北京小吃》

馮懷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