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西臨縣"十大"美食

山西臨縣"十大"美食

1、 炒e(四聲)

将洋芋蒸熟,去皮,用饸饹床子擠壓成細條,便于和洋芋泥。再往裡加入洋芋澱粉和少許蒸熟後的胡蘿蔔泥,揉和勻了,擀成厚餅狀,上鍋蒸熟,晾涼後,半透明狀夾帶着星星點點的紅色,然後切厚片備用。炒涼拌都可以。

山西臨縣"十大"美食

炒e

2、 豆腐

臨縣豆腐是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的特産。臨縣豆腐一直有"馬尾提豆腐"、"秤鈎鈎豆腐"的美稱。臨縣豆腐是山西第一家有正規工藝标準的豆腐。經山西省品質技術監督局稽核準許,《臨縣鹵水豆腐标準》成為山西首個豆腐工藝标準。在臨縣,最正宗的豆腐是麻峪豆腐。麻峪村是當地出了名的豆腐村,村裡一多半的人家都是做豆腐的。臨縣縣城人吃豆腐隻認麻峪豆腐,在離石、太原等地,提起麻峪豆腐也是赫赫有名。,以其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顔色純白、質地精細、軟而不脆等特點譽滿晉西。

山西臨縣"十大"美食

豆腐

3、 臨縣莜面

臨縣莜面由莜麥炒熟磨成粉而成。可捏角(包餡,一般為羊肉胡蘿蔔餡),可做栲栳,可搓魚魚,可用河撈床制莜面河撈,佐料以辣椒、醋、蒜沫、香菜、花椒面、柿子醬、羊肉打鹵等為主。莜面口味奇特,口感堅韌。

山西臨縣"十大"美食

莜面

"栲栳栳"是用莜面精工細作的一種面食品,因其形狀象"笆鬥",民間叫"栳栳"。是用竹篾或柳條編制成的一鐘上下粗細一緻的圓框,形狀象鬥,是農家專門用來打水或裝東西的一鐘用具,因"栲栳栳"形如"笆鬥"故得名。

臨縣廣為流傳着這樣的諺語:"四十裡莜面,三十裡糕,二十裡荞麥面餓斷腰。"說的是人們吃了莜面,可以走四十裡的路程,而吃了荞麥面隻能走二十裡路程。故這裡的人們對莜面特别鐘愛,奉為至寶。

4、 幹馍馍

臨縣三交鎮用蘭炭火烤制的幹馍馍具有和胃健脾的功效和香、酥、甜、脆四大特色,手工制作、食用友善、傳統工藝、用小麥面粉自然發酵,被消費者稱贊為"三交手藝,呂梁一絕"。

山西臨縣"十大"美食

幹馍馍

5、 鋤片

臨縣的油餅樣子猶如鋤地用的鐵鋤片呈半圓形。吃起來"裡酥外脆,黃呈兩面,汕而不膩,形似鋤片"。 鋤片餅是臨縣城關街頭賣的一種傳統燒餅,也叫油鋤片。很久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歡迎。因其形狀酷似農夫的鋤片,故名鋤片餅。

山西臨縣"十大"美食

鋤片

6、 大燴菜

大燴菜:分葷、素兩種,素燴菜以大白菜、南瓜、西葫蘆、豆角、洋芋、胡蘿蔔、豆腐、粉條等為原料,肉燴菜加羊肉或豬肉。做法是先将鍋加熱,倒入少許油,放入鹽、大蔥、大蒜、香菜、大料(豬肉燴菜)、花椒(羊肉燴菜)等佐料,再将上述原料翻炒後加水炖熟為止。大雜燴是當地老百姓最為普遍的一種吃法,味道非常可口,當地人用這樣的話形容其好吃:香塌腦瓜蓋哩!

山西臨縣"十大"美食

大燴菜

7、 碗托

臨縣碗托是使用荞面做的,吃得時候,吃得時候用牙簽鋸開自己喜歡的形狀,

山西臨縣"十大"美食

碗托

放上用粉面做成的糊糊,辣椒油、花生米、山西陳醋,吃一口進去,柔韌、滑膩、筋道、香辣,就在這一瞬間酸甜鹹辣味溢滿口腔。一般去吃碗托,一個根本不夠吃,真是太美味了!或者炒熟涼拌都十分美味。

山西臨縣"十大"美食

八、三交火燒

火燒(紅印印餅子)以白面為主料,加少許油、鹽,表層酥脆可口,蓋有紅印,象征吉祥。味噴香。臨縣的糖火燒是用一種特制的木模壓出來,上火爐烤出來的,中間向上突起,并有鮮紅大印,外周有雙棱成園圈,非常好看,吃起來酥脆香甜,是臨縣人走親訪友或喜慶歡樂之日送禮的常用品,特别是兒婚女嫁,孩子滿月生日之際,總得有糖火燒祝賀。現代人送禮重,隻拿糖火燒覺得輕薄寒碜,但在送其它禮物的同時,也總要加入十個或八個糖火燒,以表喜慶圓和之意。臨縣人講究"圓和",群衆中有順口溜:"戴的草帽拿的鍋,吃的火燒坐的鼓",說的是圓上加圓,圓和又圓和,寓意萬世如意,美滿幸福。

山西臨縣"十大"美食

火燒

九、合愣子

合愣子是呂梁山區用洋芋做的傳統食品,尤其在臨縣比較知名。合愣子原料簡單便宜,做法卻十分複雜。洋芋洗淨,用刮皮刀削去皮,用擦子把洋芋擦成糊狀,擦好的洋芋糊放在一幹淨的百潔布中,拎起四個角包好用手擠去水分。擠幹的洋芋泥放在一容器内,往洋芋泥上撒少許的面粉,用手把洋芋泥和面粉拌勻。用手取一個小洋芋面團,兩手掌心相對,揉搓洋芋團,揉成一個圓球形狀。揉好的洋芋球擺放在盤中,鍋内放水,支好蒸架,把裝有洋芋球的盤子放在蒸架上,蓋好鍋蓋,開大火蒸制20分鐘左右。蒸熟的洋芋球取出,這便是合愣子了。合愣子好不好吃,調料也很重要,最好是蘸蕃茄醬,愛吃辣便加些幹辣椒,把調料用油炝一下,會更美味。合愣子做好之後,成暗灰色,蘸着蕃茄醬,往嘴裡一放,隻覺得又彈又韌,香氣醇厚,一顆又一顆,回味無窮。

山西臨縣"十大"美食

合楞子

10、 紅棗

臨縣紅棗核小肉厚,富含維生素C,被譽為"維生素C之王"。這裡棗樹種植源遠流長,據縣志記載,早在西周時期, 臨縣黃河沿岸就有大片棗園。唐宋後,因為棗樹耐旱,被譽為" 鐵杆莊稼",被人們移植到 湫水河東岸而使全縣大部分地方都有了成片的棗林。紅棗産業已成為 臨縣的支柱産業,特别是沿黃河的紅棗林面積不斷增加,紅棗産量大幅增長,成為當地農民主要的經濟來源。

山西臨縣"十大"美食

紅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