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長得像鋤片的餅子叫鋤片餅。
也别說不像,畢竟人家都說是了,就算有的現在看起來不像。
做餅人做的不像那叫不像嗎?那叫二次創作。
鋤片餅,也叫油鋤片或臨縣餅子。
正經的鋤片餅,半圓形狀,如果不是——你可能上了文字遊戲的當。
因為鋤片餅又叫臨縣餅子,
臨縣做的餅子都叫臨縣餅子,
是以臨縣做的餅子是鋤片餅。
問:以上三段論出現了哪種邏輯謬誤?

書歸正傳,來說回今兒的主角,鋤片餅。
裡酥外脆,黃呈兩面,汕而不膩。
反正還有點來頭,算是個“進口餅”。
這打南邊來了個官,這到底是浙江還是江蘇,咱也不知道,衆口紛纭。
是以姑且籠統說南方來了個官。
他來山西做知縣,來時行李裡帶了本清代詩人袁枚的《随國食譜》。
臨縣的發面餅子當時叫“國圖”,他吃了幾次,覺得這餅少點味。
然後想起帶了一本食譜,邀請了臨縣知名廚師,讓廚師們模仿食譜裡的燒餅法對“國圖”進行改造。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一群名廚師,難倒是也難了陣,不過最終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想出了辦法。
臨縣的香草莫過于磨合,油香莫過于黃芥,以禾油擦酥再加磨合少許,清香美味。
臨縣世代以農為本,咱将“園圖”一切兩半,形似耕作之鋤,再将餅子的兩面烤黃,象征黃土。
還有南方餅的味道。
知縣一琢磨,成。
這餅在經過試驗後就問世了。
據說後來還做過八路軍的幹糧——畢竟味不錯還好帶。
雖然這餅不像一些人說的天上有底下無,幾天不吃就不行。
但是能成為走親訪友經濟實惠的稍禮——隻能說不吃虧不上當。
實在不行,裝在鋤頭上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