鮰魚是長江四大名魚之一,學名“長吻鮰(鮠)”,屬鲶形目,鲿科,鮠屬,因“鮰”與“回”同音,民間通稱“回魚”,又稱“鮠魚”、“肥魚”、“江團”、“白吉”、“肥頭魚”。曆來被作為朝廷貢品。20世紀70年代以前,全部依靠江河捕撈,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人工養殖。
鮰魚是一種珍貴的淡水魚。分布于長江水系,它的肉質鮮美、細膩,做出來的菜肴口感極佳,是以在湖北流傳着“不吃鮰魚,不知魚味”的說法。紅燒鮰魚作為湖北十大名菜之一對廚師要求很高,尤其是火功很重要。

鮰魚和鲶魚外形十分相似,讓許多人傻傻分不清楚。想要區分鮰魚和鲶魚,首先要看尾巴,鲶魚的尾巴是圓扇形的,而鮰魚的尾巴就是常見的分叉形的。其次,鲶魚和鮰魚的頭部也有所差別,鲶魚的頭比較大,比身子還大,而且呈扁平狀。再者,鮰魚和鲶魚的魚鳍也能區分兩者,鲶魚隻有一個小小的背鳍,而鮰魚有兩個背鳍,一前一後。
東坡曾寫詩贊它曰:“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詩中道出了鮰魚的特别之處:肉質白嫩,魚皮肥美,兼有河豚、鲫魚之鮮美,而無河豚之毒素和鲫魚之刺多。被譽為淡水食用魚中的上品。此魚最美之處在帶軟邊的腹部。
紅燒鮰魚是武漢餐飲老字号老大興園的當家名菜,該店始創于清同治十四年(1885年),紅燒鮰魚至少有百年以上的“菜齡”,武漢由此産生過四代“鮰魚大王”。
紅燒鮰魚要做得好,選料嚴格。原料采用的是長江中遊的野生鮰魚,每天不超過百條,食客需預訂。做法上,一招一式複原老傳統,燒魚的湯是特制的雞湯,收的芡是自來芡,汁水包裹在魚中,保持名菜的風格。
豔陽天紅燒鮰魚制作技藝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制作紅燒鮰魚時講究“兩笃(dǔ)三焖”,兩次用旺火,每次隻二三分鐘,大部分時間用文火焖,但必須用旺火間隔二到三次,這樣燒出的,味透而肉不老,鹵汁如膠似茸,口感滑嫩,鮮美滋補。
鮰魚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滋補營養佳品。富含生物小分子膠原蛋白質,是人體補充合成蛋白質的原料,以水溶液的形式貯存于人體組織中,易于吸收,對改善組織營養狀态和加速新陳代謝,抗衰老和美容有療效。
探尋人間煙火,美食撫慰人心!豔陽天紅燒鮰魚絕不會辜負你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