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華小吃之四款上海小吃30年面點師退休秘方免費公開趕緊關注收藏

今天給大家分享四款上海經典名小吃:上海灌湯包、南翔饅頭、陽春面、棗泥酥餅。喜歡的,關注、點贊、收藏并轉發給你身邊需要的人。

中華小吃之四款上海小吃30年面點師退休秘方免費公開趕緊關注收藏

上海是中國近代發展起來的一座現代化中心城市。上海具有顯著的海派特征,即取"海納百川"之意,就是吸收了全國乃至世界的經濟文化的精髓元素和一切先進的東西,進而成為一個引領時潮的現代化動感之都。上海具有高速發展的海派經濟,相容并蓄的海派文化,色香味俱佳的海派菜肴。上海小吃正是吸收了全國各地的名小吃,在與本地小吃結合創新的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海派小吃,越來越受到國内外廣大遊客的普遍歡迎,正成為一種獨樹一幟的地方名小吃。

上海灌湯包

中華小吃之四款上海小吃30年面點師退休秘方免費公開趕緊關注收藏

上海灌湯包是包子的一種,著名的特色小吃,以湯多為主要特點。以"小巧、皮薄、餡大、肉鮮、味美、湯汁充盈、清香利口"而著稱,與小籠包系出同門。

包子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曆史,隋唐時代已有包子了,不過那時不叫包子,而稱為“饅頭”或“蒸餅”之類。灌湯包子在清代時已十分流行,很多史料都有記載。

中華小吃之四款上海小吃30年面點師退休秘方免費公開趕緊關注收藏

關于灌湯包子的形成,有一個非常感人的傳說。相傳600多年前,也就是元末明初,朱元璋攻打金華城,為了節省時間,胡大海令廚房做飯的士兵先将菜湯灌進包子,給打仗的士兵們吃。常遇春和士兵們吃了灌了湯的包子,覺得喉嚨濕潤了,力量倍增,最終攻下城池。後來,常遇春問胡大海:“你那天給我吃的什麼好吃的,使我力量倍增?”胡大海笑着說:“是‘湯包’呀!”後來,這個動人的傳說傳開了,人們也就借着這個傳說做出了灌湯包,并迅速流傳開來。

中華小吃之四款上海小吃30年面點師退休秘方免費公開趕緊關注收藏

上海灌湯包配方及制作流程

【原料】特一級面粉350克,豬腳髈1 000克,淨雞肉1 000克,淨肉皮500克,生姜片、淨蔥節各5克,精鹽、味精、胡椒粉各少許。

【制法】①将淨鍋加入清水、生姜片、蔥節燒開,加入淨雞肉、肉皮、豬腳髈煮開2分鐘,撈起用熱水洗淨,另外加入清水,加入胡椒粉煮至汁濃,打去渣,加入味精、精鹽,取出冷卻成凍餡待用。②将面粉加入水揉和成面團,改成面劑,再将劑子擀成圓形薄皮,包入凍餡料,入籠蒸熟即可。

【提示】包餡料後封口要牢固,放入特制小籠中,一個籠中放一個,要一籠一個包子分批蒸熟或放入多眼蒸鍋中蒸熟即可。

【特點】皮薄湯足,味道鹹鮮,美味可口。

南翔饅頭

中華小吃之四款上海小吃30年面點師退休秘方免費公開趕緊關注收藏

南翔店位于豫園九曲橋畔,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嘉定縣南翔鎮吳殼戶轎翔升在此開設點心店,起初店名叫長興樓,後改為南翔饅頭店,主營南翔小籠饅頭,具有皮質香皺餡大等特點,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已名聞全國。如今,南翔小籠店适應時代的需求,在外拓發展28家連鎖門店的同時,更是把市場延伸到海外。

中華小吃之四款上海小吃30年面點師退休秘方免費公開趕緊關注收藏

南翔小籠馳名中外,已有上百年曆史了。初名"南翔大肉饅頭",後稱"南翔饅頭",再稱"古猗園小籠",現叫"南翔小籠"。大肉饅頭采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選用精白面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為餡,不用味精,用雞湯煮肉皮取凍拌入,以取其鮮,灑入少量研細的芝麻,以取其香;還根據不同節令取蟹粉或春竹、蝦仁和入肉餡,每隻饅頭折裥十四隻以上,一兩面粉制作十隻,形如荸荠呈半透明狀,小巧玲珑,皮薄,肉多,汁多。

中華小吃之四款上海小吃30年面點師退休秘方免費公開趕緊關注收藏

南翔饅頭配方及制作流程

【原料】特一級面粉500克,豬夾心肉200克,肉皮凍75克,白糖5克,香油15克,醬油5克,味精少許,色拉油适量。

【制法】①将夾心肉洗淨瀝幹水,斬成細末,裝入盆中,加入醬油、白糖、味精和少許清水,攪拌均勻,再加入香油,将肉皮凍斬成細末,加入其中,攪拌至有黏性待用。②将面粉放入盆中,加入少許清水,拌勻後,倒在案闆上,使勁揉使面團發滑發亮,不粘手時,在案闆上塗上色拉油,再将面團搓成1.6厘米直徑的圓條,下成24個劑子待用。③将劑子壓扁包上肉餡,捏成20個皺折,包好封口,入籠蒸至皮呈半透明,色澤潔白成熟即可。

【提示】劑子用手按時,要中間厚一些,邊緣薄一些;蒸籠中要刷上少許色拉油,防止饅頭出現粘籠和漏餡。

【特點】皮薄餡大,肉嫩汁香,誘人食欲。

陽春面

中華小吃之四款上海小吃30年面點師退休秘方免費公開趕緊關注收藏

陽春面,又稱光面、清湯面或"清湯面",湯清味鮮,清淡爽口。是揚州的一大特色。民間習慣稱陰曆十月為小陽春,上海市井隐語以十為陽春。以前此面每碗售錢十文,故稱陽春面。

中華小吃之四款上海小吃30年面點師退休秘方免費公開趕緊關注收藏

開洋的蔥油拌面又稱海米蔥油拌面。以熬香的蔥油和燒透的海米(上海人稱開洋),與煮熟的面條一起拌食。面條韌糯滑爽,海米軟而鮮美,蔥油香郁四溢。

中華小吃之四款上海小吃30年面點師退休秘方免費公開趕緊關注收藏

1945年後,城隍廟有個姓陳的攤販運用蘇中家鄉日常的方法熬制蔥油,用來拌面。蔥香濃郁與衆不同,很受歡迎,流傳至今。現為湖濱點心店的特點小吃。

中華小吃之四款上海小吃30年面點師退休秘方免費公開趕緊關注收藏

陽春面配方及制作流程

【原料】雞蛋面條(或機制面條)200克,雞蛋2個,蒜苗5棵,精鹽3克,味精2克,高湯、花生油各适量,香油少許。

【制法】①将雞蛋磕入碗内,用筷子攪拌打勻。把炒勺置中火上,放入花生油燒五成熱,倒入蛋液攤成蛋皮,取出切成細絲。蒜苗洗淨,瀝幹水,切成3厘米長的段待用。②淨鍋放火上,加入水燒開後,下雞蛋面條煮熟,撈出盛在2個碗内,均勻地撒上蛋皮絲、蒜苗段。③将高湯倒入炒勺中燒開,撇去浮沫,用精鹽、味精調味,再點些香油,澆在面條上即可。

【提示】面條不要久煮,水要寬一些,火大一些。

【注】也可以用蔥代替蒜苗,加入些海米,風味不同。

【特點】湯清味鮮,清淡爽口,蒜香濃郁。

棗泥酥餅

中華小吃之四款上海小吃30年面點師退休秘方免費公開趕緊關注收藏
中華小吃之四款上海小吃30年面點師退休秘方免費公開趕緊關注收藏

棗泥酥餅,上海地區的傳統小吃。是用油酥面作皮,黑棗泥為餡,經油炸成熟的面食。

中華小吃之四款上海小吃30年面點師退休秘方免費公開趕緊關注收藏

其色澤金黃,小巧玲珑,外皮酥松,餡香甜可口,深受港澳同胞及日本旅遊者歡迎。1988年第二屆全國烹饪比賽獲銀牌獎。

中華小吃之四款上海小吃30年面點師退休秘方免費公開趕緊關注收藏

棗泥酥餅配方及制作流程

【原料】特級面粉200克,棗泥甜餡300克,淨黑白芝麻、蛋黃各少許,化豬油50克,花生油适量。

【制法】①将特級面粉加入化豬油揉勻成油酥面團,下成圓劑子,按扁成圓形片包上棗泥甜餡,做成圓餅待用。②将餅均勻地滾上雞蛋黃粘上芝麻,放入花生油鍋中炸熟,撈起瀝幹油裝入盤即可。

【提示】包餡要封嚴,油炸時油溫不要過高。

【特點】色澤淡黃,味道香甜,質地酥松,形狀小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