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黃昆說西安》,我是黃昆,接下來我要跟大家說的是西安城裡的大麥市街。

在西安城裡的西大街西段北側的大麥市街,是一條不寬的街道,這裡曾經是西安著名的回族小吃一條街。大麥市街并不長,它南起西大街,北止廟後街西口,雖然說總共隻有391米長,但這條街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時期。
橋梓口大麥市(西大街大麥市口)
隋朝時期,宇文恺為隋朝開國皇帝楊堅設計監造隋朝都城——大興城的時候,隋朝滅亡以後,大唐将隋朝都城大興城改名叫長安城,城裡基本上可以說全部沿用了之前的街道。唐朝時期的秘書省的遺址就在現在的橋梓口路東,西大街以南。可以說在唐代韓建縮建新城以前,現在的橋梓口街道是皇城裡面連接配接秘書省和宮城以及含光門城牆裡邊相當于現在外交部和國飯店的鴻胪寺與鴻胪寺客館的通道,如果說當時的承天門大街—朱雀門大街是皇家、政府舉行重點典禮儀式的街道,那麼現在的甜水井街——橋梓口—大麥市灑金橋一線當年的含光門大街就相當于是一條接待外商、使團的迎賓路。現在從西大街沿大麥市街一直順路向北經過灑金橋、西北三路就可以從小北門出城。
如果從小北門經過西北三路、灑金橋、大麥市街、橋梓口、甜水井街,也可以出含光門從城北通到城南。
在唐代(也可能是隋朝),現在的大麥市街就已經出現了,隻不過那時候因為正對着城牆上的含光門,是以整條街向南一直到含光門都叫作含光門大街,那時候街道兩旁全是政府機關和軍隊駐地,街東邊是司農寺和右骁衛,街西邊是尚舍局和将作監,穿過這條街走到頭就是唐朝長安城裡的宮城太極宮西邊的掖庭宮。
在隋唐時期,現在的大麥市街屬于長安城皇城含光門裡邊含光門大街的一段。到了唐末,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的時候,拆毀長安城,把所有能用的木料磚石等建材全部運到洛陽之後,這裡變成了一片廢墟。
後來韓建在隋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縮建了新城,到了宋元時期,韓建縮建的新城裡邊,原來的含光門大街這裡逐漸又有了居民遷入。在那時候,大麥市街北邊鐵爐坊隋文帝建大興城時候保留下來的古槐下邊,有一個祭祀用的大鐵香爐,是以,這裡一度被稱為鐵爐街。
元朝時期的《奉元城圖》上大麥市街的位置标注為祐德坊,東邊有舊廉坊司,西邊是玉清宮。
到了明朝成化年間,新開鑿的通濟渠,由西門流進城内,通過西大街大麥市街南口的時候,其中的一條分支從西大街西段向北從現在的大麥市街流向蓮湖公園的蓮花池。當時的西大街和大麥市的交會處有一個小橋,說是橋可以說都算不上橋,隻有兩根木頭架在通濟渠上,是以,這裡逐漸被稱為橋子口,後來不知道過了多少年才被寫成了橋梓口,還以西大街為界,分為南、北橋梓口。
清末北橋梓口改名大麥市街,南橋梓口逐漸簡稱為橋梓口。
在一段時間裡,北橋梓口與大麥口的稱謂同時存在,也有人說大麥市來設在北橋梓口。
在清朝時期,有很長一段時間裡,北橋梓口與大麥口的稱謂同時存在,也有人說:北橋梓口靠南,大麥口偏北。清末時,大麥口被改為大麥市。
到了民國時期,南起西大街北至廟後街的這一段街道,統一都被叫做大麥市街。
到了1966年文革期間,大麥市街曾改名為前衛路,1972年恢複為大麥市街。
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裡成為清真風味小吃集中的地方。
大麥市的名字是怎麼來的,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不過目前還沒有定論:
第一種說法,說是清朝時期,廟後街的北邊,有一個叫做永豐倉的糧倉,簡稱西倉,西倉門朝南開在現在的廟後街上,是當時省内最大的公糧倉,儲存着從省内各地征收上來的糧食。那時候政府在豐年時收糧食,遇到災年,再低價将糧食賣給老百姓平穩糧價。由于當時全省各地的糧食都要彙集到永豐倉,那時候西安城隻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除了北門以外,從其他三個城門進來的運糧車隊都要走大麥市街。并且,從清朝時期在西安城裡修築滿城以後東大街被包裹在滿城裡邊、北大街一多半都被滿城西牆占據,是以後來要進出西倉,要麼走南門,要麼走西門,無論怎麼走,大麥市街都成了必經之路。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由于臨近糧倉,大麥市街道兩旁逐漸開設起許多私人經營的糧鋪,是以,有人說這條街過去是買賣大麥的地方。不過,關中等地區普遍種植的都是小麥,大麥的種植很少。作為一個省内重要的糧倉,永豐倉裡儲存的,以及周圍商鋪經營的糧食中,幾乎全部都是小麥,以‘大麥市’來命名這條街道,就顯得有些奇怪。”
我個人分析:如果過去這裡真的有大麥市的話,隻有一種可能,就是大麥市開始隻有幾家做大麥買賣的,還要等到開市的日子才有大麥交易,後來發展成了氣候,大麥市天天開市,開市的時候整條街的買賣都圍繞着大麥交易。
關于“大麥市街”的來曆,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由“轉音”而來。說是在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以後帶着河西有功的将士回到長安城的時候,軍隊就駐紮在大麥市街到大學習巷這一片區域,那些人有很多都是穆斯林,到清朝時期甚至民國時期,應該在大麥市街東邊應該還有一座軍營,因為在現在的大麥市街的東側還有一座營裡寺,過去就是為友善當時軍隊裡邊的回族将士做禮拜而建的,是以叫“營裡寺”。據說,那時的營裡寺修得很氣派,大門的門扇又高又大,是以被俗稱為大門寺,年長日久,“大門寺街”字便逐漸被讀成了“大麥市街”。
鴉片戰争以後,八國聯軍進了北京城,慈禧太後帶着光緒皇帝和滿朝的文武大臣來了西安,為了籌措給各國列強的賠款,清政府在西大街南側的鹽店街(梁家牌樓)開設官鹽店,後來各地大鹽商、銀号錢莊紛紛開到了那裡,一時間鹽店街(梁家牌樓)成了後來人們眼裡東方的“華爾街”,一度成為了中國的金融中心,大麥市街因為靠近興鹽店街(梁家牌樓),隻有一街之隔也曾興旺一時。
大麥市街給老西安們印象最深刻的,要數其中的小吃了。現在走進大麥市街,立刻會被街道兩邊各種各樣的小吃攤點、店鋪所吸引,牛羊肉泡馍、肉夾馍、八寶粥、糊辣湯,等等,各種小吃店鋪一個挨一個,讓人目不暇接。每到臨近過年,那些賣臘牛羊肉的店鋪一家比一家紅火,幾乎家家門前都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大麥市街的飲食傳統,還得從清末位于大麥市街與西大街交會處的西口的“天錫樓”說起。天錫樓原名叫天錫永,由清朝時期住在西羊市的回族馬氏兄弟建立。據說當年的天錫永是最早經營牛羊肉泡馍的館子,除了牛羊肉泡馍,天錫永還經營各種炒菜,是清代直到民國時西安市内數一數二的高檔餐館。1900年八國聯軍進了北京城,慈禧逃到西安的時候,曾在天錫永品嘗過清真菜肴,還給他家題了匾額,将“天錫永”改成了“天錫樓”。民國時期,天錫樓還曾接待過楊虎城、張鳳翙、馬鴻逵等人,據說後來他家的招牌還是于右任先生題寫的。
橋梓口北邊的大麥市街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是一條飲食街,也許應該可以追溯到明朝左布政使許資把陝西貢院遷建到西大街北邊的貢院門以後,西北地區考生都要到陝西貢院參加科舉考試,動辄參加科舉考試考生多達幾千甚至上萬,大麥市街跟陝西貢院僅僅隔了一個路口。貢院門附近容納不了的考生和陪考人員吃住自然就會有人到臨近的大麥市街來尋找食宿的地方。是以我推斷至少在明朝1425年以後大麥市街就有人開始做餐飲、開客棧,因為修建貢院的勞工們也需要吃飯!
解放以後,大麥市街圍繞着“天錫樓”陸續開設了一些小吃的店鋪。
提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橋梓口,也就是大麥市街南口,生活在附近的人都還能想起橋梓口東北角面朝南開在西大街苗老二的油潑面。吃過的人回憶起來都會說“苗老二的油潑面,吃咧還想把碗舔!”
過去在附近居住過的老人每每跟人提起苗老二油潑面都會說那時候“小碗二兩,糧票九分錢;大碗三兩,糧票一毛一。”
“50年代,當時住在橋梓口甘露巷的省長趙壽山就愛吃苗老二的油潑面。”
像大麥市西大街口東邊的大麻子馄饨,還有吃了還想把碗添的苗老二油潑面都曾紅極一時,現在多少人提起來還都感覺回味無窮。
到了改革開放以後,大麥市街出現了許多經營小吃的個體戶,逐漸形成了這裡的回族飲食一條街的特色。
後來,在政府的推動下,大麥市街建起了“大麥市回民飲食一條街”,大麥市街的特色小吃迎來了黃金時期。
我還能記得九十年代初,我小的時候第一次跟家人去大麥市街,街口在西大街改造以前有一個回族特色的拱門,圓拱門兩邊一邊兩個立柱,兩邊的立柱之間分别有清真二字,圓拱上邊有大麥市回民飲食街幾個大字,在圓拱上邊有一個仿照清真寺穹頂樣式的裝飾,裡邊寫着穆斯林才認識的阿拉伯文字穹頂裝飾上邊還有一個閃閃發亮的立柱,最頂端頂着一個月牙。
圓拱門東邊是一個賣牛羊肉的鋪面,再往東就是大麻子馄饨,因為大麻子馄饨比東邊房向北收進去了一大截子,是以他家面朝南開的門臉就成了橋梓口的東北角。
大麻子馄饨是出了名的深夜食堂,通宵24小時營業,開店的老闆姓張,河南人,臉上有麻子,是以叫大麻子馄饨嘛,他家的雞絲馄饨那是一絕!
聽老人說開始“一毛錢一碗!漲到一毛二一碗!再後來還成了一毛六咧!”。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往後,西大街地區開始改造。
感覺有快二十年吧,大麥市街從西大街橋梓口到國小習巷口之間經過拆遷改造相對寬一些,往北走路面相對要窄一些。也是因為拆遷改造,是以大麥市街的人氣和名氣在近二十年間遠不如鼓樓後邊的北院門步行街。
許多老西安還記得,十幾年,甚至是二十多年前,在北院門還是書畫文玩一條街的時候,大麥市街就已經是西安地區著名的小吃一條街。
上世紀九十年代西大街經過改造以後,特别是鼓樓背後的北院門回民美食街興起以後,很多導遊都以為鼓樓背後就是西安的“回民街”,是以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遊客到西安以後,從美倫酒店下了機場大巴或者從火車站到西大街都直接去了北院門,大麥市街再加上拆遷改造,人氣明顯不如從前。即便是不如從前,每到春節,馬文學家、鐵志明家買臘牛肉的人都要排起長長的隊伍。
清真老字号新華甜食店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安家前輩就經營穆斯林甜食,是一個甜食世家。2015年4月,經過大麥市街南口多年的拆遷,新華甜食店這個老店也搬回原來的老地方重新開張!
《三秦都市報》2016年6月10日釋出的頭條文章《西安這些老辦公樓和民居是文物 有你身邊的嗎?》當中曾提到大麥市街的38 号院的主家曾經是大麥市街上清朝到民國時期的一個大戶,之前的主人姓丁。
大麥市街38号大院,離橋梓口十字不遠,向北走幾分鐘,在路西就能看到。那個大院屬于西安市傳統民居保護工程第一個完工的項目,分為前後兩院,有51間房,占地面積888.72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053.32平方米,是民國中期的建築,在民國時期曾經是一個貿易商行。
後來變成了交警中隊的駐地。
丁家的門房裡邊,街房西面南北是兩排廂房,各有4~5間,南邊有兩間被改造成了男、女洗手間。廂房盡頭是一座二層過廳樓房,
中間的院子,青磚鋪地。過廳的走廊後邊是後院,後院四周全是整齊的二層樓房,由木質的走廊相連,樓上形成一個回廊,院子的西北角有一座樓梯可以通到樓上。
丁家曾經的老宅南邊專門用來接待客人的偏院叫做“官廳”;中間是主人日常生活的“正院”;北邊的院子是主人休閑養花之處,叫做“花廳”。
過去丁家正院從東邊的大門到最西頭的後院,一共有五進。臨街是五間大房,街房北邊開一道門,進去是前院,正對着的是廳房,上面原來挂着“忍耐堂”的堂号牌匾。
從正院廳房過去是第二進院子,二門樓後邊是第三進院子,再過一排廳房,後邊是第四進院子,第四進院子的樓房後面,第五進院子還有一座後花園。正院南北兩側分别有小門和南、北兩個院子連接配接。
據說清乾隆年間,丁家(前五代)老太爺爺丁殿甲從河南桑坡遷到西安,曾做過清代西安城西門的城樓管帶,嫡系太爺爺是清朝的一位“武舉人”,還是一位中醫外科醫生。
據說丁家搬來的時候,原先隻有幾間老房。後來,随着家族實力的擴大,丁家人陸續建起了一所由北院、正院、南院組成的“連三院”的大宅院,氣派程度在整個回坊都不多見。
2007年,西安市政府對整個院子進行了一次修繕,由于周圍的環境限制,整個大院沒能全部恢複,現在大家能看到的老民居是解放初,丁家賣給了某貿易公司的南院,後來貿易公司又将現在的38号院轉給了市警察局招待所。和38号大院緊挨着的是丁家後來的新式樓房。丁家從乾隆年間便定居在了大麥市街,沒有人能夠想到脫離了丁家的南院,後來完整地儲存了下來。曾經輝煌的丁家,從這座偏院就可以看得出來,因為38号院本來就隻是“丁家大院”的一個偏院。
其實以前大麥市街除了丁家,還有:蘭家、谷家、趙家一共四個大戶。前面說了丁家,有人當官,又有人做買賣,世代書香門第,後來還發展了很多商鋪;谷家開旅館和商鋪發了家;趙家是開皮坊的;蘭家過去開私塾那絕對是文化人。到了清末,除了四個大戶以外,還有一個楊家,是從香米園遷來以從事貨運事業的“腳子幫”而聞名的。(“腳子幫”是清末民國初年對搬運工的稱呼,西安地區2000前後還有很多靠人力三輪車拉人拉貨的,一般都習慣叫拉腳的或者是蹬腳的,比如去年央視熱播的電視劇《裝台》裡邊,刁順子和他那一幫裝台兄弟們,騎三輪車給别人拉東西,在過去西安人就叫拉腳或者蹬腳。如果換成現在流行的說法,大麥市街的楊家是專業幹物流的。)直到解放初,公私合營以前,大麥市街還有許多客棧、貨棧和車馬店,專門供給外來的貨運隊休息、住宿。那時大麥市街經常有騾馬隊以及從西北地區來的駱駝隊,從西藏來的牦牛隊。以前交通不發達,汽車工業剛剛起步,在一些偏遠的地區,貨運主要還是依靠牲口,來到西安的貨運隊,有不少都在大麥市街休息的。
很多人可能都想不到,在民國時期,大麥市街還有一個周至會館。
我在前邊《西安城裡的街道——廟後街》當中就提到過,在《民國時期西安會館》一文中,周至會館原董事會董事東瑞滋的兒子東立劼先生曾經說過:“(曾經的)周至會館即是同鄉人互相幫扶的協作機構,又是周至鄉黨的第二故鄉,周至各界人士到西安辦事都可以在周至會館食宿,周至的學生到西安求學或者考取功名,周至會館也都會資助”
最初周至會館的經費靠周至鄉黨捐贈,後來入不敷出,在大麥市街106-107号購置了一處房産,被人們叫做“十家院”,後來,周至會館靠用十家院開設旅館和租賃房屋得以維持。
很多老住戶對曾經的周至會館沒有多少記憶就是因為這個會館不像湖廣會館、中州會館那樣的省級會館氣派,而且也沒有顯眼的招牌标志,到了四五十年代這個會館也跟全國各地其他的會館一樣都已經失去了早期的功能,最終看起來也更像是普通的民居,是以附近也沒多少老人能記得。
好了,關于大麥市街我就說到這裡,對于大麥市街如果你還有哪些需要補充,或者你認為還有哪些地方我還沒有說到位,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給我!
我是黃昆,一個土生土長的西安人,《黃昆說西安》說的都是我個人對西安的了解和認識,作為一個生在西安長在西安的西安人,我計劃以《黃昆說西安》為主題,通過視訊和圖文兩種形式介紹西安的曆史文化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西安、更加全面深入的認識西安!
如果你想讓更多的西安記憶被更多人記住、如果你想了解西安哪裡、對西安哪些方面比較感興趣或者有疑問都可以私信、留言給我。
《黃昆說西安》感謝大家點贊、轉發、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