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成蔭
筆者前段時間寫了一篇文章發在今日頭條上,愛吃“頭”,雞頭、鴨頭、豬頭、兔頭……但筆者也愛吃“尾”,豬尾、牛尾、虎尾、魚尾、鳄尾、羊尾……一生吃菜“有尾有頭”,做事也追求“有頭有尾”。

鹵豬尾
六七十年代,豬尾是不單獨賣的,尾巴叼在豬嘴巴裡,和豬頭一起賣。每當豬吃食時,你可以看到,那豬尾巴揺來擺去,故豬尾巴是“活絡肉”,吃肉,當然要吃活肉,口感嫩。
老家人說,孩子磨牙,讓他啃豬尾巴,就能治好。不知道有沒有科學說法,倒是讓我吃了不少鹵豬尾。莊上有個燒臘店,以煨豬頭肉為主,在肉食緊張的年代,豬尾巴因有骨頭,不實惠,價格和豬頭肉差不多。
其實,豬尾巴很香,鹵得紅潤潤的,一看就有食欲。外邊一層皮,黏黏的,嚼起來彈牙,滿滿的膠原蛋白。都說骨頭上的肉最香,豬尾上的瘦肉嵌在骨頭裡,更香。年輕時牙口好,直接連骨頭嚼碎了吃,那叫越嚼越香。
自己開飯店後,用豬尾巴做了三道菜,一是鹵豬尾,冷菜;二是黃豆炖豬尾,湯菜;三是豬尾巴燒黃鳝,紅燒菜。後來,市場上的長尾巴少了,大多數是短尾,沒有尾尖的豬尾是耍流氓,尾尖更香,吃豬尾的次數也就少了。
清炖牛尾
筆者十歲左右時,生産隊殺了條黃牛,屠夫把牛尾巴拎給了我。到家後,爺爺把它洗幹淨,剁成段,放生姜、香蔥在大鐵鍋裡炖了足足兩個小時。鐵鍋裡“咕噜咕噜”響,香味已從釜冠縫隙裡擠出來,口水早在喉嚨口打滾了。
炖熟後,爺爺先盛了一海碗給我。啃牛尾巴不宜用筷子,直接手抓,那才叫大塊朵頤,過瘾啊。牛尾巴上全是瘦肉,肉很嫩,不像牛腿肉那麼粗,細膩啊。啃牛尾性子不能急,如上海人吃螃蟹一樣,骨頭縫裡的絲絲肉屑也得用竹簽剔得幹幹淨淨。
炝虎尾
虎尾不是老虎的尾巴,是黃鳝。老家溝河縱橫,水中黃鳝豐富,炒鳝絲、炒鳝片、韭菜炒鳝血、紅燒鳝段、清炖鳝筒、黃鳝燒肉、軟兜長魚……可謂五花八門。炝虎尾是老家的一道傳統名菜,用鳝魚尾背一段淨肉,經開水稍氽後加濃計調味拌制而成,因其形似虎尾,故得此名。炝虎尾入口嫩滑,鹹鮮味美,更有滋補作用。
要問魚身上哪個部位的肉最香,當屬魚尾巴。由于經常運動,這位置的肉特别嫩滑。最好吃的是青魚尾巴,魚皮厚,入口黏滑。不過,隻要是魚尾,筆者都不會放過。吃魚尾别忘了魚尾翅,那上面的肉既黏又滑,更主要肥美。吃魚,當吃肥魚,魚油富含腦黃金和不飽和脂肪酸,吃了不發胖。
魚尾又叫劃水、甩水,紅燒劃水在飯店裡是道名菜,淮揚菜裡有,徽菜裡有,滬菜裡也有。紅燒劃水以青蒜為佐料,姜蔥、黃酒去腥,白糖提鮮,口味屬于鹹鮮味。紅燒劃水的工藝十分講究,煎魚時須經幾次翻鍋而魚尾不斷,其難度很高。菜品色澤紅亮、鹵汁稠濃、肥糯油潤、肉滑鮮嫩。
紅焖鳄魚尾
鳄魚應該算得上野味了,随着人工養殖的成功,鳄魚肉早已走上了平常百姓的餐桌。鳄魚身上兩個部位的肉最肥美,一是鳄魚掌,以紅扒為主;一是鳄魚尾,以紅燒或清炖為主。筆者不愛吃紅燒菜,常常用來炖湯,以老母雞或老鴿一起炖,湯清味鮮,肉嫩皮糯。鳄魚肉低脂肪、低膽固醇,實是健康食品。筆者招待客人時,曾用老家土豬的五花肉與鳄魚尾一起紅燒,五花肉的油脂滲透到鳄魚尾裡,更顯肥嫩油光。
紅燒羊尾
羊尾富含有膠質,對人體有很好的補益作用,一般用來煨湯或者紅燒。雖然羊尾對人體滋補作用比較明顯,但是不能夠長期的食用,因為羊尾裡面所含有的脂肪是非常高的,過多食用的話無疑是給身體增加了很多的脂肪。
羊尾味甘、性溫,入脾、胃、腎、心經,具有溫補脾胃、肝腎的作用,能禦風寒,又可補身體,對一般風寒咳嗽、慢性氣管炎、虛寒哮喘、腎虧陽痿、腹部冷痛、體虛怕冷、腰膝酸軟、面黃肌瘦、氣血兩虧、病後或産後身體虛虧等一切虛狀均有治療和補益效果,最适宜于冬季食用。
烤雞尾
有人喜歡吃雞尾、鴨尾,在我看來,那叫雞屁股、鴨屁股,筆者也嘗過幾次,雖肉活、嫩,但因太肥膩,不敢多吃。友友們,你愛吃“尾巴”嗎?還有哪些尾巴是美味,歡迎評論區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