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耀祠:17歲在瑞金為毛澤東站崗,43年默默守護悉心照顧

轉自《溫讀》

1933年7月,剛剛入伍兩個月的張耀祠被調往江西瑞金沙洲壩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的警衛連。

這一日,是他參加紅軍後第一次站崗,班長安排他站在了毛澤東辦公室門前。

當時毛澤東在黨和軍隊内的職務已經被剝奪了,備受排擠和孤立。毛澤東身形高大,而張耀祠第一眼看到的他卻是憔悴而消瘦的。

那段時期,幾乎沒有人會來找毛澤東,他在空閑的時間出門走了一圈,再按照原路傳回。

張耀祠下哨之後興奮地跑回了宿舍,對全班的戰友們炫耀:我今天看到毛主席啦!

張耀祠:17歲在瑞金為毛澤東站崗,43年默默守護悉心照顧

1966年,毛澤東與張耀祠(左一)在一起

他沒有想到自己這一生都将和毛澤東密切聯系着,新中國成立之後,更毛澤東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大管家"。

張耀祠,江西于都人,3歲父親撒手而去,10歲大哥重病逝世,他和二哥都是辛勞的母親一手帶大。

1929年,朱毛紅軍解放了張耀祠的家鄉,讓張耀祠看到了窮苦人民的希望,他帶着家鄉50多名青年參加了少共國際師。

張耀祠當過兒童團長、少先隊大隊長、鄉共青團支部書記。他年紀不大,辦事機警果敢,帶着小同志們放哨、查路條,防止敵軍的特務混入蘇區之中。

1934年4月,張耀祠調任八軍團保衛局偵查科,不久就參加了長征。

張耀祠:17歲在瑞金為毛澤東站崗,43年默默守護悉心照顧

油畫《遵義會議》

1935年1月7日,中央紅軍強渡烏江,攻占了貴州重鎮遵義。

為了保證中央首長的安全,張耀祠和幾位同志受國家保衛局局長鄧發的派遣,提前進入遵義進行調查了解,并且向群衆們宣傳共産黨的政策和主張。他還忙着張羅殺大肥豬,慶祝勝利。

兩天之後,遵義城之中喜氣洋洋,中央紅軍上司同志們在國家保衛局特務隊員保衛之下走向遵義大街,群衆們歡呼雀躍。

而張耀祠等偵查科、監察科的同志們則身穿着便服,默默守護在群衆之中。

張耀祠看着毛澤東走過了橋,在經過府衙門前時,順腳踏上了一條長闆凳,站在高處朝着歡呼的群衆們不斷揮手。

他說:"中國工農紅軍來到貴州,是要同你們一道,打倒統治壓迫剝削勞動人民的軍閥王家烈,打倒蔣介石!"

張耀祠聽着毛澤東信心十足的演說,和群衆們一樣心潮澎湃。

1月15日,在遵義柏公館的客廳之中召開了中國共産黨黨史之上具有重要轉折意義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張耀祠和保衛局的同志們執行了3天的會議安全保衛任務。

他看着博古以及共産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坐在會議室的門口,一口接一口地抽煙,滿臉沮喪。會議之後,鄧發指令張耀祠所在的班負責看護李德,不能讓他逃跑或者自殺。

張耀祠:17歲在瑞金為毛澤東站崗,43年默默守護悉心照顧

1947年,毛澤東轉戰陝北行軍途中

1937年1月,張耀祠随同中央機關到達了延安,在陝北生活了整整十年。

1947年初,蔣介石調集25萬大軍分三路進攻陝甘甯邊區,中共中央審時度勢,作出了暫時撤離延安的戰略決策。

中央警備團團長劉輝山,政治委員張廷桢,參謀長古遠新和政治處主任張耀祠帶領着兩個連和一個騎兵中隊,負責保護中央和毛澤東撤離。

而毛澤東卻堅持要留在陝北,他說:"留給我們4個半連,其餘的人立即過黃河。"

張耀祠知道,毛澤東這麼做,就是想要拖住胡宗南,保住大部隊。

後來毛澤東轉移到了靖邊縣王家灣一個隻有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之中。蔣介石大罵胡宗南無能,密令即便損失三個師,也要生擒毛澤東。

國民黨利用美國提供的新式無線電測向儀測出王家灣一帶有電台群,胡宗南指令軍長劉戡率4個半旅偷襲王家灣,活捉毛澤東。

在極其兇險的形勢之下,毛澤東下令離開王家灣,中央機關和部隊分散隐藏在山溝之中,監視敵人的動向。

張耀祠:17歲在瑞金為毛澤東站崗,43年默默守護悉心照顧

1949年7月,毛澤東和随同轉戰的機要人員在小河村合影

劉戡在王家灣撲了個空,率軍在附近一個山頭一個山頭地搜查,最近的時候距離他們隻有四、五百米遠。

而毛澤東卻胸有成竹:"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正好是胡宗南和馬鴻逵管界的結合部,胡、馬二人勾心鬥角,正好就給我們鑽了空子。隻要我們沉住氣,敵人不一定會發現我們。隻要敵人不發現我們,就是到了眼皮子底下都不準開槍。"

為了以防萬一,毛澤東、周恩來和任弼時做了最壞的打算,商定3個人從3個不同的方向突圍,就算是一個人逃出去也是勝利。

幸而此時彭德懷司令從敵人的廣播之中聽到胡宗南正在集中兵力偷襲中央軍委,立即派王震率領一個旅,聯合綏德地方部隊和遊擊隊火速支援,劉戡為追擊王震的騎兵部隊和毛澤東"擦肩而過"。

此次危機之後,張耀祠對毛澤東的深謀遠慮敬佩不已。

張耀祠:17歲在瑞金為毛澤東站崗,43年默默守護悉心照顧

1947年12月,毛澤東在陝北米脂

12月26日,那是毛澤東54歲的生日,他這一天都在忙碌着,連吃飯都是衛士們一直催着才去。那天的飯和平時沒有什麼差別,依舊是黑豆壓扁和小米煮成的"錢錢飯"和酸白菜。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離開西柏坡,11輛吉普車和10輛大卡車組成了車隊,浩浩蕩蕩前往北京。

毛澤東興緻很高,對張耀祠一行人說:"1947年3月18日,我們撤離延安;1948年3月22日,我們由陝北向華北進軍;今天是1949年3月23日,我們又向北平前進了。3年3次大行動都是在3月份,明年3月份,應該解放全中國了。等全國解放了,我們再也不搬家了。"

那時候的他們都知道,解放的光明就在觸手可及的地方。隻是沒想到程序如此之快,解放軍勢如破竹,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在億萬同胞的殷切期盼之中正式成立了。

1950年,離家20年的張耀祠終于回家了。家中的老人和鄉鄰都以為他已經犧牲了,見到他的時候,無不激動地淚流滿面。張耀祠也是到家之後才知道母親在1935年逝世的消息,他心中愧疚、悲恸,在老家留了一個星期才回到北京。

張耀祠:17歲在瑞金為毛澤東站崗,43年默默守護悉心照顧

8341部隊

張耀祠:17歲在瑞金為毛澤東站崗,43年默默守護悉心照顧

毛澤東給"8341"部隊的題詞

1953年5月,中央警衛局局長汪東興告訴張耀祠,中央決定成立中央警衛團,負責保衛黨中央上司核心,張耀祠正式調任為中央公安部九局副局長兼中央警衛團團長。

中央警衛團以中央警衛師一團為基礎,代号為8341部隊。

一直以來,老百姓對8341部隊充滿好奇,甚至有傳聞:8341是一位老道長寫下的,暗喻毛澤東将活到83歲,自遵義會議起擔任中共領袖41年。這其實都是謠傳,張耀祠是最清楚"8341"由來,這是按照編制序列命名的一個代号,名義上叫團,實際上的編制是師的編制,待遇也是按照師的級别給的。

後來8341部隊發展到八千多人,人數比一般的師還要多,而且全是精兵。

作為中央警衛團的團長,張耀祠大部分的時間都是陪在毛澤東身側。毛主席身邊的醫生、護士長、衛士長、大師傅、服務員、管理者和司機都歸他管,各方面都要他操心,都要考慮得很周全。

按照張耀祠的話來說,他的職責就是安排毛澤東的衣食住行。

1966年8月以後,毛澤東一直在中南海遊泳池工作、居住,張耀祠常年守在那裡,就住在毛澤東卧室咫尺之遙的更衣室之中,和毛澤東朝夕相處。他的住處其實離遊泳池很近,步行最多一刻鐘,他卻幾乎不回家。

每次毛澤東出門,張耀祠都要忙好一陣子。

張耀祠:17歲在瑞金為毛澤東站崗,43年默默守護悉心照顧

上世紀60年代初,毛澤東在專列上召開調研座談會

50年代初,毛澤東乘坐過幾次飛機。後來考慮到他的安全,就盡量不安排他乘坐飛機了,而是乘坐火車。

張耀祠話不多,每次毛澤東出行之前,都是他親自組織,親自給外地打電話,不讓任何人參與。

毛澤東有他的專列,一共十四節車廂,毛澤東一般都在中間一節。在六、七十年代,形勢緊張,為了他的安全,專列中配備了一百多名全副武裝的8341部隊戰士。這些都是張耀祠在調動。

毛澤東手不釋卷,出門之前,張耀祠要調運三、四箱毛澤東常常會用到的書籍,以便主席在路途之上需要之時,可以馬上拿到。

毛澤東對杭州這個江南城市有着獨特的偏愛之情,每當北京寒風凜冽之時,他就會想念杭州的江南冬景,也常常移居到杭州。

毛澤東休閑運動的方式也很簡單,除了遊泳,便是爬山。

1953年12月底到1954年是3月初,毛澤東帶領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小組前往杭州。這是新中國的首部憲法,工作量非常大,毛澤東工作之餘堅持爬山鍛煉,風雨無阻。杭州城四周幾十座山,毛澤東幾乎都爬過,張耀祠則一直跟在他身側,陪他看遍了杭州的山景。

張耀祠:17歲在瑞金為毛澤東站崗,43年默默守護悉心照顧

毛澤東在杭州登山

毛澤東爬山都不是事先安排,全憑興之所至。他也反感興師動衆,不希望自己休閑爬座山還要提前清場。他自己想好了要爬哪座山,什麼時候去,直到臨走的時候才通知張耀祠。

因為都是臨時選擇的登山地點,給張耀祠的護衛工作增加了困難,他無法提前去偵查山道的安全。好在毛澤東挑選的爬山時間是傍晚4點到晚上9點,山上基本上也看不到人,沒有遇到過危險的情況。

張耀祠是一位很謹慎的同志,他一直在心中提醒自己:毛主席的衣食住行沒有小事。他曾經為了毛澤東的安全,建議毛澤東戴墨鏡和口罩。毛澤東很不高興,嫌棄這些東西累贅。而且毛澤東身材很高大,即便戴上了這些,也容易被人們認出來。

後來毛澤東幹脆什麼都不戴,他老人家大半輩子為人民打拼,幾乎沒有什麼特殊的休閑愛好。在山間自由自在地遊覽,就好像回到了少年時在韶山的天真時光。

毛澤東的母親文七妹信佛,毛澤東小時候也因為母親的影響,每日給家中的佛神上香叩拜。在半山腰如果遇到了寺廟,毛澤東還是會饒有興趣地走進去,和裡面的和尚攀談幾句,和尚們總是又驚又喜,說毛主席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毛澤東愛遊泳,喜歡到大江大河之中去遊,張耀祠記得毛澤東曾經遊過北戴河、長江、珠江、錢塘江等等。張耀祠雖然會遊泳,但根本遊不過毛澤東。為了保護毛澤東,張耀祠在8341部隊之中挑選出一批擅長遊泳的戰士,訓練之後就陪同毛澤東一起遊泳。

毛澤東愛遊泳這事兒也有一段故事,有人未經毛澤東的同意在玉泉山特地為他建造了一座遊泳池,毛澤東到玉泉山看到遊泳池之後卻很不高興,當場批評了有關人員。

1954年4月25日,毛澤東寫信給劉少奇、陳雲和劉少奇,說明這個遊泳池的建造費用從他的稿費之中扣除,為了警戒,這個遊泳池封閉不用。

張耀祠:17歲在瑞金為毛澤東站崗,43年默默守護悉心照顧

毛澤東和從業人員合影,毛澤東右側為張耀祠

在"行"這一方面,張耀祠花費的心思和精力是最多的。而在"食"上,毛澤東的餐桌上,都是些簡單不過的菜肴,一天兩頓飯,很少吃三頓。燕窩、魚翅什麼的,根本上不了毛澤東的餐桌。張耀祠最關心的,還是如何讓毛澤東吃得更好一些。

毛澤東餐餐都離不開辣椒,50年代的時候,毛澤東很喜歡吃紅燒肉。後來醫生勸他紅燒肉裡面的脂肪高,不能多吃。毛澤東就改為每天吃魚,平時都是吃鲢魚之類的,他最喜歡吃的是武昌魚。張耀祠就請供應處想辦法從武漢運武昌魚來。

毛澤東還喜歡喝茶,最鐘愛的就是杭州的龍井,張耀祠每年都會向杭州訂購龍井茶葉。

毛澤東對身邊的同志們很随和,很親切。

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夫人訪華之時,毛澤東正在武漢。她向外交部提出想要見毛澤東一面,外交部考慮到她去武漢不太方面,婉拒了馬科斯夫人。馬科斯夫人流了淚,外交部知道之後趕緊報告給毛澤東,毛澤東說:"那就見見吧。"

馬科斯夫人乘坐飛機到了武漢,見到毛澤東之後非常激動。她告訴毛澤東她已經緊急聯系了菲律賓駐華使館,請他們盡快從菲律賓運送些新鮮的芒果送給毛澤東和他的子女們。

沒有多久,幾筐芒果空降武漢。毛澤東是不怎麼愛吃水果的,這些芒果就擱置在那裡了。張耀祠怕水果放久了放壞了,就請張玉鳳向毛澤東報告一下,是否能夠送些芒果給他在北京的孩子。

毛澤東笑道:"你們照顧我,比我的子女周到多了。謝謝你們,請轉送給大師傅、警衛員和護士們吧!"

張耀祠按照毛澤東的意思,将芒果分給了毛主席身邊的從業人員。

張耀祠:17歲在瑞金為毛澤東站崗,43年默默守護悉心照顧

1955年5月,毛澤東給中央警衛團一中隊戰士親筆寫的《出差守則》

很多人都會想當然覺得毛澤東作為一國主席,收到的禮物都會是貴重的東西。其實,毛澤東收到的外賓贈送的貴重禮物都交公了,各地送的禮品,他通常都不收。實在沒法退回去的,他會讓供應處折價,把錢寄給送禮的人。他還會要信訪處寫信,要求下不為例。

老朋友送的禮,毛澤東是收的,過一陣子之後,他還是會送一些其他實用的禮物。張耀祠隻記得有一次有一位友人送給毛澤東一袋小米,毛澤東喜歡粗糧,高高興興全部收下了。

毛澤東體質很好,不太容易生病,每次生病的時候,打針吃藥都是難事,因為毛澤東怕打針,也不喜歡吃藥。張耀祠還是會為毛澤東準備一些必備的藥物,比如安眠藥、感冒藥之類的。

相比于吃喝,毛澤東穿衣更加簡樸。他幾次叮囑張耀祠,每次添置衣服,一定要經過他的同意。他的睡衣已經很破了,補了幾十處,灰布頭、白布頭、藍布頭,有什麼布補什麼布。張耀祠問了幾次,毛澤東都不願意換新的,偏要說舊的穿的舒服:"我穿在裡面别人看不見,我不嫌就行了。我的标準是不露肉,不透風就行。"

張耀祠:17歲在瑞金為毛澤東站崗,43年默默守護悉心照顧

1962年春,毛澤東在江西向塘機場(前左一為張耀祠,右一為張玉鳳)

進入北京城之後,毛澤東經常要接見外賓,他需要一雙新的皮鞋。經辦的同志覺得黃色的好看,就給他定制了一雙黃色的皮鞋。這雙鞋給管外交的同志們見了卻覺得不合适,他對毛澤東說:"在外交場合,穿黑色的皮鞋顯得莊重一些,還是再定制一雙黑色的皮鞋吧。"

毛澤東卻不以為然,這黑色皮鞋的規矩是洋人定的,沒必要跟着洋人走,何必再做另一雙。于是,那雙黃皮鞋毛澤東一穿就是好多年。

他衣着簡樸,但很講究衛生,常洗常換,即便在烽火連天的歲月之中,他依舊如此。

毛澤東的住房幾次都需要翻新,他覺得要花費不少經費,就一直将就着。

從前長征行軍的時候,毛澤東住在老百姓家中,從來不睡在别人家的床上,總是打地鋪。後來住到了中南海,有條件睡棕榈床和席夢思了,他依舊睡着硬邦邦的木闆床。

他所用的一切都是能省則省,他很注重節約水電,火柴用完了,火柴盒都要留起來,買些散火柴裝進去再用。

毛澤東唯有買書很舍得花錢,他的個人書庫就是一個小型的圖書館。毛澤東常常手不離書,躺在床上要看書,吃飯的時候要看報紙,他的床上三分之一放的都是書。會客廳和廁所裡面都要放着他指定的書和鉛筆。

他讀書的範圍很廣,曆史、自然科學、哲學、經濟學、政治、文學等等,他都看,張耀祠記得他将《資治通鑒》看了20多遍。他曾對張耀祠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天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沒有書,就沒有我毛澤東!"

張耀祠:17歲在瑞金為毛澤東站崗,43年默默守護悉心照顧

1966年12月26日,毛澤東生日時在中南海同從業人員合影(後右一為張耀祠)

每次毛澤東外出視察的時候,張耀祠都要根據毛澤東的需要在外地幫他借書,杭州、上海、廣州、武漢、廬山等地的圖書館,都留下了張耀祠為毛澤東借書的記錄。

毛澤東晚年患上了白内障,無法再看書了,很不習慣這種離了書本的生活。他讓張耀祠為他找一位專門念書的先生,張耀祠邀請北京大學的蘆荻同志專門為他讀古文和詩詞。她每天要為毛澤東念兩、三個小時的古文,邊念邊談,蘆荻說,毛澤東是一位"嗜書如命"的人。

毛澤東對身邊的人幾乎沒有什麼脾氣,最生氣的時候,毛澤東會說:"有屎就拉,有屁就放!"讓那人痛痛快快說出來,他也好痛痛快快和他辯論一番,說完也就拉倒了。

毛澤東年過八旬的時候,還像個不服輸的青年,還叫張耀祠和他掰手腕。張耀祠故意擺出了要較量的架勢,但并沒有用多大力氣,故意讓毛澤東赢了。他笑着對毛澤東說:"主席,你的手勁真大,我可比不過你。"毛澤東哈哈大笑起來。

張耀祠默默守護在毛澤東的身邊,很多很細節的小事情,很多不起眼的小物件,張耀祠可能要花很多很多時間去安排妥當。

毛澤東晚年看不清,不願意眼光,更不肯動手術。張耀祠拿出了毛澤東50年代曾經戴過的眼鏡,找配眼鏡的師父配,但這副眼鏡已經過去許多年了,并不适合毛澤東。最後他們隻得帶回三副相差25度的眼鏡給毛澤東試戴,從幾百度一直嘗試到一千多度,毛澤東才勉強能看清楚。

如果說戰争年代的張耀祠看到的是毛澤東的睿智和英勇,那麼,在新中國建立之後,張耀祠看到的卻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家,簡單、善良、直率、樸素,有的時候還像個老頑童。

自從張耀祠任職中央警衛團團長之後,日子就這樣在細碎的小事之中度過,他對毛澤東也積累了深厚的感情,将他當作自己的長輩、親人一樣,樂觀堅強,遇到再兇險的情況都能保持鎮靜。

1976年1月8日上午10時,張耀祠接到了北京三〇五醫院的電話,告知他周恩來在醫院病逝。

張耀祠撂下電話之後立刻跑到毛澤東的卧室,病重的毛澤東正坐在沙發之上。張耀祠向他彙報:"剛才接到電話,總理在上午9時57分病逝!"

毛澤東聽完,久久都沒有說話。

張耀祠:17歲在瑞金為毛澤東站崗,43年默默守護悉心照顧

毛澤東和張耀祠

張耀祠心中悲痛,他站在那裡一動不動,擡起頭看着毛主席的臉色沉重,隻是無力的對他揮了一下手,張耀祠便離開了毛澤東的卧室。

在張耀祠的印象之中,毛澤東和周恩來的關系很好,周恩來每次來看毛澤東,都先給秘書打個電話,然後來到毛澤東的住處,兩人一塊聊天,甚為融洽。周恩來向來尊重毛澤東,而毛澤東也很倚重周恩來。

張耀祠這麼多年在毛澤東的身邊,清楚他的喜怒哀樂,也知道此時此刻的毛澤東,需要一個人靜靜地待着,靜靜得和周恩來告别。

這就是張耀祠在毛澤東身邊生活,認真,嚴謹,時時刻刻被毛主席的溫情所感染。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離開了人世,張耀祠一下子空閑了,沒有原來那麼忙了。但他和毛澤東身邊的所有同志一樣,常常想念起主席的音容笑貌。

他記得毛澤東最愛的舞曲是《浏陽河》,那時候他每周六都要來人民大會堂安排舞會,他原來不會跳舞,總是跟在毛主席的身側。大家都勸他學跳舞,就算是為了毛主席,也要學一學,他就學了……

從17歲站在毛澤東辦公室的門前,到60歲仍舊守在毛澤東的病榻旁,張耀祠曾經把毛主席的生活中所需要的點點滴滴當作自己生活的全部,見證了這位老人的喜怒哀樂。他對毛主席充滿着感恩和崇敬,将43年的時光視為人生最為輝煌的時期。

張耀祠:17歲在瑞金為毛澤東站崗,43年默默守護悉心照顧

1970年毛澤東和張耀祠及身邊從業人員在中南海遊泳池前合影

2010年10月30日,張耀祠突發心髒病逝世,享年94歲。

他的追悼會有上千人參加在,在告别廳之中,毛主席生前的專職攝影師錢嗣傑老先生長歎一聲:"唉!主席身邊的人,又少了一個……"

【轉自《溫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