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健康術語-血虛體質解讀應用領域參考文獻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解讀</h1>

血虛體質的形體特征多為形體偏瘦,肌肉松軟。主要表現常易表現為面色胱白無華,口唇蒼白,爪甲淡白,頭暈眼花,肢體麻木,舌質淡白,脈細無力,婦女月經量少、延期,甚至閉經等症狀。心理特征多為性格偏内向,沉靜。發病常見神經衰弱、心血管疾病、貧血症、慢性出血症等,婦女月經不調、子宮功能性出血等病症。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應用領域</h1>

血虛體質之人的調養原則是健脾養肝,益氣生血。調治血虛之質,要充分考慮顧護脾胃,脾氣健運,化源不絕,體質強健。在養血生血的同時,還要佐人适量益氣之品,以達氣血生化無窮。

(一)情志調攝

血虛體質之人的情志調攝要針對其性格偏内向、沉靜的心理特征,采用振奮精神、開闊胸懷,修身養性、興趣廣泛的方法進行調攝。

1、振奮精神、開闊胸懷

血虛體質的人,時常精神情緒不振奮,煩悶不安,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在情緒不佳時,應采用振奮精神的方法。如與知心朋友聊聊天解除郁悶;或作一些娛樂遊戲活動,或在庭院、湖畔、河邊等自然風景秀美的地方散散步、作一些柔性的健身活動。

2、修身養性、興趣廣泛

修身養性曆來就有聽曲消愁,賞花悅目之明訓。聽一聽音樂,欣賞一下戲劇,觀賞一場幽默的相聲或啞劇,消除郁悶心情,開闊胸懷,或養花植木,觀賞花草,使人産生“沁人心脾”的愉快感受。

(二)起居調養

血虛體質之人需要保持生活規律,起居有常,保證睡眠品質,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心,陰血暗耗。

1、勞逸結合、保護眼睛

中醫認為“久視傷血”,故血虛質人應注意在工作和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看書學習和工作的習慣,不可勞心過度。在電視或電腦前不要持續超過1小時,并長做眼保健操以恢複眼睛的疲勞。用眼過度會導緻血虛體質偏頗過度。

2、怡情養性、振奮精神

起居調攝要保持生活要規律,适當參加運動鍛煉。尤其是從事腦力勞動的人,應防止過度勞心,以免使心血暗耗,加重症狀。是以,除完成工作和學習任務後,适當參加休閑娛樂活動,怡情養性,振奮精神。

3、提高睡眠品質

要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和作息時間,避免熬夜,尤其是保證夜間的睡眠品質。

4、避免過汗傷陰

血汗為心液,血虛質人夏季應做好防暑降溫,以免損傷心血。

(三)飲食調養

中醫學認為血的生成是“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可見人體之血源于水谷精微。血虛體質人以益氣養血、滋陰潤燥,補心安神為食養要點,做好食物選擇,并且要注意飲食禁忌。

1、多食用有補血養血作用的食物

常選用的食物,如牛奶、豬肝、豬血、牛肝、羊肝、烏骨雞、豬心、豬腳、驢肉、鹌鹑蛋、甲魚、海參、平魚、黃鳝、黑米、蘆筍、金針菜、番茄、黑木耳、胡蘿蔔、菠菜、芝麻、大棗、龍眼肉、蓮子、桑椹、松子、荔枝、櫻桃、腰果、桑椹、牛尾、鹿肉、羊肝、鳗魚和蜂蜜等。這些食物都有補血養血的功效。食療對血虛體質的改善是很有益處的。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因辛散之物易動火傷血,不利于陰血的調補,故不宜多食。如大蒜、生姜、辣椒、花椒等。還應少食海藻、豆蔻、白酒、薄荷、菊花和槟榔等耗血之品。

3、選用藥膳調養

可選用如骨髓紅棗湯:動物胫骨250g,紅棗30g,胫骨砸碎煮1小時,再加入紅棗,文火煨熟。一日分2次服食,連食1~2周。适于血虛體質、各種貧血症。雞鴨血湯:新鮮雞鴨血500g,雞湯1000ml。雞鴨血切成小塊。雞湯燒沸,加人蔥花、姜絲、精鹽各适量。再放入雞鴨血塊,大火煮沸即可。每日1劑,時時服食。對改善缺鐵性貧血症效果很好。

(四)運動健身

血虛體質的人應該選擇适合自己的運動方式經常進行運動鍛煉。運動量不要太大,運動形式太猛烈,防止多汗傷血。應選擇動作柔和的運動,如練散步、太極拳、八段錦、内養功、保健氣功等鍛煉身體,冬季練習靜功較為适宜。

(五)藥餌保健

中醫學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指的是血能幫助氣的生成,氣能帶動血液的循環。隻有氣血這兩大循環系統調和通暢,血虛才能有效改善。是以,血虛體質之人的藥餌保健要掌握正确的原則和方法。

1、補血益氣,氣血相生

治療血虛,不但需要補充充足的生血的物質,還要健脾助運,提高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利用,促進氣血生化。

2、常用中藥

有補血作用的中藥很多,常用的補血中藥可選用當歸、熟地黃、阿何首烏、白芍、枸杞子、雞血藤、紫河車、紅棗等補血之品。慎用苦寒及辛辣等傷血之品。

3、藥餌方劑

可選用四物湯、歸脾丸、人參養榮丸等。

4、藥膳調養

《金匮要略》中的當歸生姜羊肉湯:當歸20g,生姜20g,羊肉500g,植物油、精鹽、黃酒、柑橘皮适量,文火慢炖肉爛湯濃。溫中補血,食之甚效。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1">參考文獻</h1>

1、《中醫養生學》劉占文主編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2年

2、《中醫未病學 供中醫藥類專業用》王琦主編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