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半小時140萬“蝦寶寶”安家!記者現場直擊城陽河套蝦農投放異地蝦苗

半小時140萬“蝦寶寶”安家!記者現場直擊城陽河套蝦農投放異地蝦苗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朱佳鑫

5月1日,青島伏季休漁正式開啟,少了海捕的海貨,養殖的魚蝦蟹們又來安慰着人們的味蕾。當餐桌上端上一份美味的蝦,誰能想到這些蝦從幼苗到成熟再到上市,在這期間養蝦人要經曆多少個勞心勞力的日夜?

4月29日,是青島城陽河套街道的蝦農們投放蝦苗的日子,記者一大早便趕到了蝦田,140萬尾蝦苗在蝦農們娴熟的技術下,僅用半個小時左右就投放完畢,為何如此的火速放苗?投苗後還需要注意什麼?請跟着記者的文字一起體驗“蝦農的一天”……

蝦寶新房已備好

最怕大雨來幹擾

采訪當天,記者聯系的蝦農徐有欣還在傳回青島的路上。他們一行7人,早晨5點就從青島出發到海陽的育苗場拉蝦苗了。

在跟别的蝦農閑聊時,記者得知今天他們進的品種是日本車蝦,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竹節蝦。由于身價高,一般在養殖收獲後由蝦販子直接賣到福建、江蘇、浙江等地,南方的食客們以活食日本車蝦為享受。來到徐有欣蝦池旁,記者看到已經有兩位師傅在等他了。其中一位師傅先是舉行了一個簡單的祈福儀式,希望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然後又取出了幾面嶄新的紅旗,綁在高高的竹竿上分别豎立在每個蝦池邊,他們說這樣寓意紅紅火火。遠遠望去,三面鮮紅的旗子在蝦池旁歡快地拂動,好像告訴蝦農未來一定是個豐收年……

對于蝦苗,一位姓徐的師傅說,現在育苗場有很多,青島、日照以及河北等地都有。以往他們都用青島的本地苗,因為比較适合這邊的水質,但今年他們選用的是海陽的蝦苗。徐師傅說,他們在去年12月出完蝦就把蝦池裡的水放幹淨了,待池子經過陽光暴曬後,再用機械清理池底蝦糞和淤泥,保證新一年蝦池底部的土是翻新的。

閑聊時,周邊的蝦農陸續趕到這兒,他們都在等徐有欣回來後,幫着他放蝦苗。姓郭的師傅說,“昨晚下了雨,上午應該不會下雨了,放苗的時候不喜歡風太大,風大浪就大,蝦苗不能平穩沉下去。隻有水面平靜,蝦苗才能平穩下沉,才能保證成活率。”看來對于蝦農來說,光有過硬的養殖技術是不夠的,還要有一個準确的天氣預報。

塑膠袋裡裝蝦苗

一斤就有6萬尾

徐有欣終于趕到了!

據徐有欣介紹,他們到達的時候,育苗場已經有十幾位勞工準備就緒。因為出苗之前要把苗池裡大部分水排掉,友善勞工把蝦苗撈出來。撈出來的蝦苗要先放到一個大木桶裡,然後稱出相應重量,再裝到有兩層薄膜的塑膠袋中。在這個環節裡,勞工要馬上給袋子充上氧氣,并用皮筋把袋口緊緊封住。據了解,一個袋子大約能裝一萬多尾蝦苗,它們的長度隻有0.7厘米左右,一斤就有6萬尾蝦苗。

因為蝦苗在塑膠袋裡最多堅持四五個小時,而兩個小時内是最佳時間,是以蝦苗裝車之後要馬上傳回青島,基本上是裝一車走一車。雖然,在運輸過程中多少會有點損失,但好在整體影響不大。這一次他們一行7人共拉回蝦苗約500萬尾,單單徐有欣一人就拉回了140萬~150萬尾左右,是數量最多的一家。徐有欣說今年他承包了三個蝦池,比去年減少了兩個,而且今年的一袋蝦苗比去年貴了十幾塊錢,他拉的這些蝦苗一共花費了20000元左右。

由于徐有欣是最後從海陽傳回的,比他先行抵青的蝦農已經把蝦苗投放完畢。是以,當徐有欣拉着自己的蝦苗來到蝦池後,幾位投完苗的蝦農已經等候在蝦池邊了。隻見徐有欣剛把車停下,幾位蝦農馬上打開車廂,他們先把蓋在蝦苗袋子上的毛氈拿起來,毛氈下面是一個個白色的編織袋,每一個編織袋裡都裝有兩袋蝦苗。

天氣放晴忙投苗

茶杯撈蝦留樣本

蝦苗運回的時候,不能打開塑膠袋子,必須到蝦池裡放苗的時候才能打開。隻見蝦農們三人一組,分别把蝦苗運到小船上,一個人開船,兩個人負責投放蝦苗。本以為140多萬尾蝦苗需要花很長時間投放,誰知不到半小時“蝦寶寶”就已經在新家裡住了下來。

徐有欣說,放蝦苗時最喜歡陽光明媚的天氣,今天雖有三四級的風,好在都不算大問題。在投苗的時候還出現了一個小插曲,蝦農為了不讓蝦苗受到風力影響,還仔細地選擇了投苗點,經過一番研究,他們最後決定在蝦池南側放苗。利用南側的池壩擋一下風力,讓蝦苗平穩過渡到新的生長環境裡。

“蝦寶寶”一入水,很快就看不見了,但徐有欣他們的希望卻在潛滋暗長……

放完蝦苗,大夥兒額頭上已經出了一層薄汗,雖然已是上午11點多,但他們連早飯還沒來得及吃。徐有欣說,原本看天氣可能有雨,放蝦苗的時候正好晴了一陣,正是這短暫的晴天為他們争取到了最有利的放苗時間。

在投放苗之前,記者看到,徐有欣單獨留了一袋蝦苗放在池邊。在投放完畢之後,隻見他找來三個泡沫盒子和三個塑膠袋。先把塑膠袋裝上蝦池裡的水,再把塑膠袋裝進泡沫盒中,最後打開留下來的那袋蝦苗。随手拿起一個茶杯,第一次從袋子裡舀出了10尾放在第一個盒子裡,後面依次舀出12尾、14尾左右的蝦苗,分别放在第二、第三個盒子裡。此時,記者已是看的一頭霧水,或許是感受到了記者的疑問,随後徐有欣說他們之是以這樣做是利用這三個樣本,來觀察蝦苗的成長情況。

你以為将蝦苗投放完畢就是萬事大吉了?錯!因為接下來他們就将正式進入照顧“蝦寶寶”的階段,此階段關乎着蝦苗的成長和蝦農們的收入,這才是最重要的。

半小時140萬“蝦寶寶”安家!記者現場直擊城陽河套蝦農投放異地蝦苗
半小時140萬“蝦寶寶”安家!記者現場直擊城陽河套蝦農投放異地蝦苗

“蝦寶寶”是這樣養大的

養蝦是個很繁瑣的過程,無論是養蝦用的水還是食物,都有很多講究,那這裡面都有啥學問呢?聽聽徐有欣怎麼說。

月納兩旬潮,好水迎蝦寶

看着三個蝦池,徐有欣說,“你看這麼多海水,不是一次引來的,是每月利用兩旬大潮把海水引入到蝦池裡。今年是從農曆二月初二(3月14日)的時候開始引入海水的,每月農曆初一到初五、十五到十九這幾天就往蝦池裡進水,算下來有四五次這樣的大型引水工作。”

進水期間,他們會在池邊上來回走,用肉眼觀察水質,引進來的水有時會帶入一些小雜魚,此時他們就會往蝦池裡放入茶籽餅,“小魚吃了就會死掉,這麼做是避免後期進來的蝦苗被小魚吃掉,也是一種比較環保的處理手段。如果水質不好,需要放走一部分水,再加一部分水。并且養竹節蝦不需要肥水,因為水中有各種微生物。”徐有欣說,一個成功順利的養蝦過程,水好、蝦苗好是一部分,最重要的還是蝦農們無微不至的照料。

徐有欣告訴記者,春天的蝦苗一般隻有0.7厘米左右,在大批量進蝦苗之前,蝦農們要先去育苗場看蝦苗,并把少量的蝦苗帶回來放在桶裡養,觀察一下成活率,如果生長正常就可以進蝦苗了。蝦池也是一年一清,而且蝦池可以有少量海藻類存在,它們可以吸收一些水中的有毒物質,也能調節水質。對于記者問到的補苗問題,他說一般不出大問題不會補蝦苗,因為補苗會造成蝦的大小個頭不一。

吃得挺講究,食譜定期換

徐有欣說,今天放好的蝦苗,主要的食物是鹵水蟲。去年的時候鹵水蟲是160元一桶,每天需要20桶,還要随着蝦的生長不斷加量。“前10天的時候,蝦苗隻吃鹵水蟲,過了10天就要加入小蝦增加營養。”據了解,這些小蝦是冷凍起來的,主要來自石島那邊,而且一年一個價格,去年是30元一闆。化凍後的小蝦大概有十斤左右,要和鹵水蟲攪拌在一起喂給蝦苗吃。投苗15天之後,就要天天觀察它們的成長情況,“早晨起來從蝦池拔起蝦食觀察蝦寶寶吃的情況,如果蝦食減少,就加點量。”

照這個過程再喂10天左右,就要加入小魚,把小魚和小蝦攪拌在一起,喂到今年6月20日左右就可以加入貝殼類的食物了。“主要就是把粉碎後的微型貝類和小魚攪拌在一起,後期随着蝦的個頭增大,每天的進食量也在增加,後期蝦食成本每天達到一萬元左右,去年一年下來,兩茬蝦的蝦食成本就要80萬~100萬。”徐有欣說。

6月底的時候,蝦農要每天淩晨3點左右起床,然後到蝦池邊上晃動手電筒蝦來觀察蝦的活躍度。這麼做是因為竹節蝦習性是晚上活動,白天睡覺,一天睡12個小時。“太陽落山就睡醒了,下午四五點鐘就要抓緊喂食,養蝦真是太累了!”徐有欣感慨到。從五一開始到十一月,徐有欣基本每天都要在蝦池待着,離家近也能不回,必須每天晚上起來觀察蝦的動靜,“如果遇到下大雨,還要用鹽度測量儀檢測一下,水如果鹽度低了,就要抓緊調節水的鹽度。”

減少的蝦池,不減的希望

徐有欣的這片養殖區緊臨膠州灣,今年由于城市發展需要,有部分蝦池用地被作為項目開發用地。在這種情況下,徐有欣承包量由去年的800多畝5個蝦池減少到3個蝦池,面積也縮到500多畝,“就是減少了南美白對蝦的養殖,今年主要是養殖竹節蝦。”

養蝦成本這麼高,成本能收回來嗎?“去年收成還可以,養蝦成本掙回來了”,徐有欣說,成本雖然掙回來了,但每個蝦農投入的精力成本是無法用金錢來計算的。“養殖業比較特殊,市場行情不确定經常波動很大,不到最後,收入誰也不好說。”但是徐有欣依然幹勁十足,“現在放的蝦苗到7月份就可以上市了,頭茬蝦打撈完畢後把水洩掉再引進新水,可以養第二茬蝦,到11月底就可以收獲第二茬蝦。”說完,徐有欣再次走上了蝦池邊……

在采訪中,記者還采到了另一位資深養蝦人,他叫劉方偉,今年60歲了,在城陽區觀濤社群的養殖區養蝦。今年他承包了40畝蝦池,養殖了竹節蝦、南北美對蝦、梭蟹。今年4月中旬他就把竹節蝦苗放上了,4月25日放上的梭蟹苗,當水溫達到20度左右的時候他就要放南美白對蝦蝦苗。他說去年雨水大的情況下能把成本收回來,還能有幾萬元的收入,感到很知足。

天氣逐漸轉暖,蝦農們又開始了釘在蝦池邊上的日子。記者看着蝦池邊忙碌的蝦農感慨萬千,他們在一個個養蝦季的輪回中努力拼搏的同時也為我們創造着美味可口的舌尖滋味。

來源:大衆報業·半島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