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系傣語,“西雙”即十二,“版納”是一千畝之意,即一個版納系一個徵收賦役的機關。
西雙版納即為十二個版納:版納景洪、版納勐養、版納勐龍、版納勐旺、版納勐海、版納勐混、版納勐阿、版納勐遮、版納西定、版納勐臘、版納勐捧、版納易武。

西雙版納位于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内。
與寮國、緬甸山水相連,與泰國、越南近鄰。位于西雙版納的瀾滄江縱貫南北,出境後稱湄公河,流經緬、老、泰、柬、越5國後彙入太平洋,譽稱為"東方多瑙河"。
看世界地圖你會發現在西雙版納同一緯度上的其他地區,幾乎都是茫茫一片荒無人煙的沙漠或戈壁,惟有這裡的2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像塊鑲嵌在皇冠上的綠寶石,格外耀眼。
西雙版納的居民以傣族為主,而傣味菜在雲南菜系中獨享盛譽,傣味菜以糯米、酸味及烘烤肉類、水産食品為主,多用野生栽培植物做香料,具有獨特的民族風味。
喃咪
喃咪是傣語,其實是一種多種材料拌合的醬。喃咪的種類有很多,“南泌布”(螃蟹醬)、“南泌帕”(菜子醬)、“南泌南諾”(酸筍醬)等近10種,“南泌帕”(菜子醬)是最受歡迎的。一般把喃咪與一些煎炸食物一起食用,如果再配上當地的小酸果,那滋味太美妙了,酸味剛剛好。
香竹飯
香竹飯是具有濃郁傣家特色的名吃,把米飯放在竹筒裡用火烘烤而成,又稱竹筒飯。
酸筍煮魚
酸筍煮魚是傣族的一道名菜。酸筍采用的是夏天破土而出的嫩竹,去外殼切成絲,加入鹽巴、辣子等腌成酸味。在油鍋裡翻炒幾下後加入适量的水,水煮開後方可放入魚肉一起炖煮。酸筍與魚搭配,可以去掉魚的腥味,同時也能提鮮。酸香可口,非常開胃,可以說是來西雙版納必吃的菜品。
芭蕉花炒肉
西雙版納有許多可食用的花,比較出名的有芭蕉花,有着一股特有的清香,可做出五花八門的菜式,包燒,煮,蒸,炒等等。是當地餐桌上常見的一道菜。
油炸青苔
在西雙版納有一種永生藻類食物,它就是青苔,油炸青苔是當地有名的菜肴,傣語稱為“改英”。把青苔從江河湖泊中撈起洗幹淨,壓成薄餅,撒上些許鹽、姜片、水,調成姜湯,經過長時間的日曬後成為青苔片。剪成一小塊一小塊之後放入油鍋炸至金黃撈出就能吃了。又脆又香,對人體有清涼解毒的作用。
檸檬涼粉
消暑的良品,具有傣族風味,取自西雙版納的青檸檬,個頭小小的,外皮青綠,汁多味酸。和爽滑的米粉搭配在一起,清涼爽口。
鳳梨紫米飯
鳳梨紫米飯是西雙版納的特色美食。既是一道主食,也是一道菜品,制作比較簡單。需要一整隻的鳳梨,去掉柄和過長的尖葉,并切掉頂端的鳳梨蓋,取出鳳梨心,将紫糯米浸泡7小時後放入鳳梨殼裡,蓋上鳳梨蓋後煮到香氣撲鼻即可。
西雙版納的傣族熱情好客,民族風俗鮮明,其中,酒是傣族的一種古老風俗,在明代就有咂酒之俗,酒已成為宴客必備之物。
近現代以來,飲酒更是普遍嗜好,男子早晚兩餐多喜飲酒少許,遇有節慶宴會,必痛飲而後快,且飲酒不限于吃飯時,凡跳舞、唱歌、遊樂,必皆以酒随身,邊飲邊歌舞。
所飲之酒系家庭自釀,傣族男子皆善釀酒,全用谷米釀制,一般度數不高,味香甜,但也有度數較高的,如西雙版納迦旋寨出産的一種糯米酒,含酒精成分在60度以上,酒味香醇,傾人杯中,能起泡沫,久久不散,稱為堆花酒,遠近馳名,被譽為“十二版納”之佳釀。
傣族的酒與歌舞,是密不可分的,不僅是一種生産生活方式,還蘊含了諸多的民族文化内涵,正如詩中的描述:五彩斑斓服飾絢,角樓典雅小吃鮮。瀾滄江畔情歌起,搶婚民俗成笑談。反映了靈動熱情的民族特點,讓人流連忘返。
西雙版納,是理想而神奇的樂土,從雨林到佛寺,從舞蹈到節日,從傣寨到貝葉經文化,一切都那麼充滿魅力,令人向往:
在這裡
普洱茶成了國飲,楊麗萍把孔雀舞傳到了世界
有孔雀公主召樹惇王子的愛情故事
瀾滄江直穿景洪城,竹樓雨林交相輝映
有人說,西雙版納神秘非常:古佛寺流光溢彩令人遐想,水般溫婉的傣族舞姿動人,僧侶誦經鳴鼓,村民虔誠赕(dan)佛(傣族向廟宇奉獻财物以求消災賜福的一種祈神儀式),熱帶雨林蒼翠包容萬物,奇異美食的天堂。
總之,西雙版納的風情萬種,景色宜人,包羅萬象,隻有去過的人才能體會。
*本文圖檔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