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嬌姿媚影映樓台,傲骨紅梅冷豔開。驚落梢頭花幾瓣,隻緣喜鵲踏枝來。”“喜鵲登梅”作為我國傳統吉祥圖案之一,古往今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故被稱為“報春花”。喜鵲叫聲婉轉,我國古代民間便給喜鵲賦予報喜和報春的“功能”,将其作為吉祥的象征,象征好運與福氣,故名“報喜鳥”“報春鳥”。
“喜迎春風暖融融,鵲鳴吱吱笑稚童。鬧聲喧語賞花去,梅蕊幽香蜂蝶湧。”“喜鵲登梅”的形象不僅被詩人文豪常常吟誦,而且還作為書畫、雕刻、陶瓷等作品的題材被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和藝術藏品之上。筆者便見過幾件精美的“喜鵲登梅”藏品,願與讀者一起品賞。
乾隆粉彩喜鵲登梅紋天球瓶,高57厘米,器型飽滿渾厚大氣,胎體厚重修坯精細,釉水肥厚如凝似玉。通體以粉彩繪有喜鵲登梅圖。從瓶底有虬曲古梅枝杆攀崖向上,強勁有力誇張。枝上雙鵲相嬉顧盼而鳴,粉紅、淡黃兩色梅花傲然綻放,梅花朵朵相連散發清香。畫面立意優美,詩情畫意,寓意着春天的到來,喜事的降臨。瓶底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此天球瓶工藝精湛,色彩豔麗,儲存完好,傳世品中十分少見。
乾隆喜鵲登梅圖筆筒,高18厘米,寬21厘米,通體施綠地素三彩釉,釉面光滑如鏡,器型端莊大氣。筒身繪喜鵲登梅圖,圖中有梅樹兩株,樹皮漆黑而多糙紋,其枝虬曲蒼勁嶙峋、風韻灑落,有一種飽經滄桑,威武不屈的陽剛之美。梅花枝條清癯、明晰、色彩和諧,或曲如遊龍,或披靡而下,多變而有規律,呈現出一種很強的力度和線條的韻律感。枝上梅花缤紛怒放、潔白勝雪,似有“古梅一樹雪精神”的意境。每株梅樹上皆有兩隻喜鵲,一隻靜立樹梢,且聞梅香。一隻在花間飛舞,與梅相戲。梅下綠草茵茵,兩隻綠蝶在花草間翩翩起舞。畫面春意盎然,寓意美好。不僅給人帶來“喜上梅(眉)梢”的喜悅,還有“雙喜臨梅(門)”的好意頭。
清代喜鵲登枝玉擺件,長11.8厘米,寬3.5厘米,高5厘米。該玉雕以和田玉為材,質感溫潤細膩白皙,玉形雕喜鵲登枝,見喜鵲憩息于枝幹之上,神态銳利靈動,身羽修長自然,尖喙輕啄梅花,似與梅嬉戲,又似在聞梅香。玉雕工藝登峰造極,如履薄冰,構思奇巧,造型獨特,布局合理,工手無匹,實乃玉石珍物,可置于幾案之上擺設賞玩,頗具典雅氣韻。
喜鵲登梅詩紋玻璃内畫鼻煙壺,高5.6厘米。此壺以内畫的畫法,用特制的變形細筆,在玻璃材質的壺坯内,手繪出一幅喜鵲登梅圖,隻見幾朵梅花如疏枝綴玉般缤紛怒放,一隻喜鵲雙翅伸展,歡欣雀躍地穿梭于梅花之間,畫面生動傳神,引人入勝。背面寫詩文:“喜見紅梅多結子,笑看綠竹又生孫。”署“辛卯春日書”五字和“玉堂”二字款。“玉堂”相傳為明相嚴嵩之子嚴東樓的字号。 一般情況下,人們會認為這個款識的東西是嚴氏所制,但是清代古玩收藏家趙汝珍則說,是嚴氏将别人無款的東西刻上自己的款識。但鼻煙壺的内畫畫法出現于嘉慶道光年間,是以,這件鼻煙壺尚沒有年代定論。
喜鵲登梅又一春,人們常把“喜鵲登梅”的作品陳列家中,既能裝點室内景色,又能圖個大吉大利的好彩頭。春日裡賞之,更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