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工合成澱粉的技術,我本來是不想聊的,但看到好多的文章簡單地都将這項技術描繪成,“空氣變饅頭” ,“一立方澱粉合成器等于5畝玉米産量”的時候,因為描繪得有些過分,我忍不住地就想要出來說兩句。

人工合成澱粉被視為未來我們解決糧食問題的一項具有突破性的技術,這個絕對是毋庸置疑的,而也因為這項技術确實令人震撼,是以一下子就弄得很多人認為這項成就有可能會獲得未來的諾貝爾獎,同時,農業闆塊股價的下跌,其實也反映出了一些投資者認為這項技術的橫空出世将會使某些農業技術失去價值,或者是将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必要。
這大概就是很多人都比較關注的兩個方面了。
<h1 class="pgc-h-center-line">獲諾貝爾獎的可能性很小</h1>
那麼,以我個人的見解來看,先說第一個,這項人工合成澱粉的技術有沒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
我可以先說出我的答案,不排除有這個可能,但可能性很小。
人工合成澱粉是屬于自然科學領域上的成就,排除了也屬于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實體學獎,這項成就可以獲得的不是化學獎就是生理學或醫學獎了。
一般而言,諾獎頒給自然科學領域的,大都是傾向于基礎科學上的發現,而不是某一項技術上的突破。
有些人說,能不能獲獎,這個主要還是要看未來的這項技術的應用,也就是這項技術對未來的貢獻(參考當年中國科學家首次合成的牛胰島素,至少到現在證明,用處并不大)。
而有很多人說,中國人在自然科學領域獲諾獎人數為什麼這麼少,原因就是别人不在搞研發的時候,我們還在為填飽肚子而奔波,等我們終于可以填飽肚子來搞研發了,别人早就進入了研發成果的收獲期了,中國人要大量地進入自然科學領域的諾獎收割期,估計還得再等二三十年。
畢竟研發成果的貢獻程度也是需要時間來驗證的,是以主導實作人工合成澱粉的這項技術的人能不能獲得諾貝爾獎,有可能需要等個幾十年。
可是,如果我們瞬間将時間拉到幾十年後,因為這項技術而獲獎的機率就會變得很大嗎?
如果人工合成澱粉技術在未來确實大有作為,完全符合社會經濟效益,可以推廣得開,也就是它會讓一些農業技術變得沒用武之地,那麼相關的人獲諾獎的機率确實是挺大的。
但是,如果我們站在一個比較現實的角度上來講的話,單單成本的問題就讓人望而卻步了。
<h1 class="pgc-h-center-line">能量使用率與固碳率的比較</h1>
從二氧化碳到最終的合成澱粉,雖說人工合成的能量使用率是光合作用的3.5倍,還有固碳效率的效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8.5倍,但我們還得要從這漂亮的資料中回到最根本的問題上,這跟你種出來的玉米,無論做成了什麼食物産品,最終都需要在三兩年内消耗完,也就是說,你從空氣中固定下來的碳,因為固定的是屬于快消品,你最終還是得利用并将它給放回到大氣中的,是以這8.5倍的固碳效率,實際上可能并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好。
除非你用這項技術合成的澱粉,最終拿它們來做膠水或者是其他一些非完全分解類的用途産品。
但是如果人工合成的澱粉不拿來吃,而是用作其他非食用的用途,那合成澱粉的意義又怎麼能展現得出來呢?拿去做其他的工業用途?
<h1 class="pgc-h-center-line">合成成本遠高于種植</h1>
況且這合成的過程中還有許多對生物技術不了解的人應該沒什麼概念的,那就是要用到昂貴的生物酶,雖說生物酶隻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并不參與澱粉的合成,它是沒有被消耗的,可以無限的重複使用,是以再貴又有什麼關系嘛。
可實際上,雖然使用到的生物酶沒有被消耗,但損耗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它們必須要大量地混進澱粉的半成品中,然後去催化澱粉的合成,而在澱粉被合成了之後,它不帶走一部分的生物酶是不可能的。
是以我們基本可以預測,假如天然種出來的品質較高玉米澱粉成本是7塊錢一斤的話,而人工合成的那些成份單一,品質低的澱粉卻反倒是遠不止這個數了。
當然很多人都會說,技術的初期,什麼都貴,未來成熟了,成本自然也就降下來了。
這确實很有道理,我也希望未來會如此,但它成份單一,難以符合食用的需要,這也是個需要面對的事實。
<h1 class="pgc-h-center-line">營養成分太過于單一</h1>
是以還是回到前面提到的“空氣變饅頭”,“一立方澱粉合成器等于5畝玉米産量”的問題上,饅頭跟玉米中的主要成分雖然是澱粉,但澱粉也絕對不等于饅頭跟玉米。
我們平時吃的饅頭跟玉米本身還是其他的營養成分在裡面的,我們現在用的澱粉其實并不是單純的澱粉,它們還可以給我們補充多種的必要的營養,可是空氣變出來的饅頭呢?
人工合成澱粉的技術确實驚豔,但如果故意忽略一些現實的問題而把它描述得太過美好的話,那跟造謠有什麼差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