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300多年前,河南省光山縣出過一位一生潛心研究《周易》、官至禮部左侍郎(掌管全國典禮、科舉和學校等事務的副職)的學問家,他就是曆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老臣胡煦。
胡煦,字滄曉,号紫弦,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出生于豫南光山縣青坡畈(今光山城關鎮胡圍孜村)一個世代書香人家。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他鄉試中榜,考取舉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受任河南安陽教谕(主管當地文廟祭祀、學校教育等事務的學官),一邊工作,一邊孜孜不倦地學習。9年後,58歲的胡煦一舉登第,考取進士,并得到康熙的賞識,官職不斷升遷,曆任翰林院檢讨、兵部侍郎兼戶部侍郎、左副都禦史兼禮部左侍郎、明史總裁官兼兵部侍郎等職。任職期間,他曾以大臣身份充任會試同考、殿試讀卷官等科考主持官,為選拔人才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胡煦為官正直廉潔,敢于仗義執言。他任安陽教谕時,提倡厚風俗、敦教化,主張諸生帶頭移風易俗,婚喪嫁娶之事當從簡辦理,不可奢侈浪費。升任京官後,他力谏朝廷“重農桑,緩刑罰,先仁義而後功利”、“廣言路,裕積儲,汰浮糧,省冗官,平權量”等,多為康熙帝認可。
但上述主張也得罪了一些佞臣。雍正帝即位後,聽信對胡煦的诽謗。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77歲的胡煦被罷官,舉家傳回故裡,潛心研究學問。
5年後,乾隆帝即位,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皇帝下诏恢複胡煦的一切官職。胡煦以82歲高齡再次入京赴任,但因年事已高,積勞成疾,于同年9月13日在京城任上病逝。乾隆念及胡煦為三世老臣,忠心效忠皇室,親賜白銀500兩為其治喪。随後其遺體運回光山,安葬于縣城西30公裡的老虎山上。
胡煦生活于“康乾盛世”,為三代老臣,不僅參與了重大舉措的決策,而且學問精深,思想認識獨到,是清代著名的理學家、《周易》研究專家。他窮其一生著述的《周易函書》,至今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因受家庭影響,胡煦很小就開始學習《周易》,稍長創作了“循環太極圖”和“變化卦象圖”。數十年間,胡煦窮究《周易》不舍,成為清代研究《周易》之集大成者。其著述甚豐,計有《周易函書》50卷,《釋經文》49卷,《約圖》3卷,《孔朱辨異》3卷,《易學須知》3卷,《篝燈約旨》10卷,又續2卷,《蔔法詳考》4卷,《約注》18卷,又續16卷,總共158卷,達200餘萬字。此外,胡煦還著有《農田要務》10卷,《葆璞堂文集》4卷,《葆璞堂詩集》4卷,《韻玉函書》5卷,共23卷。可惜由于曆史湮沒,很少得見。(文/徐德瑞)

原創: 老炊 紫弦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