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魯西南人物《蘇門學士晁補之》

作者:魯西南記錄
魯西南人物《蘇門學士晁補之》

公元一0七O年,我國宋代最著名的文學家蘇東坡任杭州通判。一天, 他正在家中揮筆賦詩,忽然一個翩翩少年拿着自己的詩文登門求見。蘇東坡停下手中的筆,上下打量着這位少年。他接過少年的文章,一看那絹秀的筆迹,新穎的詩意,臉上立即浮現出欣喜之情,聚精會神地讀起來。文章的題目叫《錢塘七述》,寫的是杭州山川風物、錢塘江畔的美麗景色,清新樸實,文采風流,或叙或議,既抒發了對祖國壯麗山河的深情熱愛,也表現了對時弊的義憤。其中有描述錢塘潮的一段,觀察細緻,行文生動:“其潮始來,若毛若線,若帶若練,堂堂沓沓,合聚離散,須臾之間,千化萬變,其少進也,敲磕铿鋐。石号木鳴,越岸危陵,在谷滿谷,在坑滿坑。海若振吼,千溪崒(zu卒)立,萬浦卻走,絕維摧軸..……角(jue角)而蹄,或森而戟,或美而旜(zhan 占),或張而翼。”海潮突然而逝。于是漁民“引樯挂席,铙鳴鼓動,去若飛鹢(yi意),風止雨息,江清海碧。”作者在文中寫到杭州富貴之家争奇角富的情景時,止不住發出“玩物喪志”的感慨,告誡說:“宮居閨處者, 寒燠之媒,而疾疠之梯也。”是以,蘇東坡看了當時年僅十七歲的少年的文章後,禁不住拍案稱絕,大聲驚歎曰:“吾可以擱筆矣!不久必顯于世。”

這位少年就是巨野人晁補之。

晁補之(一O五三——一一一O)字無咎(jiu就)。父親晁端友是個很有學問的人,為人豪放正直,不慕權勢利祿。晁端友後來中了進士,當了大官,仍能夠仗義執言,為民請命,深為百姓愛戴。每當他被貶别任時,老百姓攔住船頭,苦苦挽留,常常幾天不能成行。他一生中有十幾卷詩文著作。蘇轼稱晁端友的詩“清厚深靜如其人”。晁補之就是出身于這樣一個有文化教養的家庭。由于家庭的教育,前輩的熏陶,以及他自己的刻苦學習,少年時期的晁補之就有較廣博的曆史知識和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同時,他從少年時代就注意關心當時社會風俗人情和北宋王朝的政治措施,随時把自己的觀察體驗寫成文章,深為大詩人黃庭堅、王安國所稱許。

晁補之十七歲的時候跟随父親到了杭州,拜見了大文學家蘇東坡,并得到了蘇東坡的熱情鼓勵和教誨。晁補之虛心向這位文學大師學習,很快成長為一個名詩人。他與黃庭堅、秦觀、張耒被稱為蘇門四學士。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晁補之到京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參加科舉考試,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中了進士。皇帝宋神宗看了他的文章,大為驚歎,給以很高的評價,曾任命他為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國史編修、實錄檢讨官等。

晁補之的散文流暢,又工詩句。盡管晁補之後來因政治上的鬥争産生了厭世的消極情緒,影響了作品的思想性,但其中仍有不乏值得一讀的東西。如他晚年在自畫山水留春堂大屏上的題詩,就既反映了他的出世思想,也表達了他胸中的壯志。

宋代有一位進士名叫文同。文同字與可,此人能詩善畫,特别喜歡畫竹子。他在陝西洋州(今洋縣)做知州時,常到筼筜谷觀察竹子在風、晴、雨、雪中的千姿百态。是以,他對竹子心領神會,畫起竹子得心應手,畫的竹子也維妙維肖。晁補之對與可畫竹十分佩服,寫詩稱贊說:“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他的老師蘇轼對與可也有類似的贊語。後來人們就把他們師生的話提煉為“胸有成竹”這個成語。

蘇東坡發現和培養了晁補之,晁補之也很注意發現和培養青年文學家。我國古代最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就曾得到晁補之的贊賞和幫助。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一個有名的學者,文章寫得很出色,受到蘇東坡的推崇,繼晁補之等“蘇門四學士”之後,人們又把李格非等四人稱作“蘇門後四學士”。李格非是個進士,與晁補之有交往。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與晁補之又有親戚關系,晁補之與趙明誠的父親吏部侍郎趙挺之有詩歌唱和。是以,青少年時代的李清照很有機會與比她大三十一歲的前輩詩人晁補之接觸。晁補之見李清照天資聰慧、有才思,詞寫得清麗婉約,别具一格,很器重她,并給她以幫助指教。

晁補之的詩歌、散文、政論都比較出色,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在宋代文學家中,除了王禹傅、晁補之以外,還有晁泳之、晁說之、晁載之,這三個人都較有成就,深得蘇轼的贊賞,都考中了進士。晁泳之著有文集五 十卷;晁說之著有《嵩山集》,文章清新典麗,獨具一格:晁載之著有《封丘集》二十卷。他們在宋代文壇都頗有名氣。

宋代,巨野還有一位著名的藏書家,名叫晁公武。晁公武自七世祖晁迥(jiong窘)起,都喜歡藏書。到晁公武時南陽一位叫井度的人又贈給他五十箱書,加上他收藏的書共二萬四千五百多卷。他對收藏的書籍加以校對異同,論述每卷書的宗旨大意,編著了《郡齋讀書志》一書。這本書是宋代有名的提要目錄。

選自《魯西南史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