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曆史
經過時間沉澱
其脈絡才會更加清晰
一座城市
經過風雨浸潤
其魅力才會充分彰顯
忻州古城
就是這樣一座城
在經過幾年的修複、保護、活化後
加持文化,培植特色,客流大增
從牛年的春節到“五一”小長假
熱鬧的民俗、濃濃的年味、傳統特色小吃
讓古城遊客爆棚
成為山西衆多旅遊景點的
一匹黑馬
一騎絕塵
黑格爾說
“曆史是一堆灰燼,灰燼深處有餘溫”
揭開曆史的塵封
探尋古城之奧秘
讓我慢慢道來

1
僑置之城
絕代風華帝王留名
地名是曆史的精髓要素,一個地名,就是一段曆史碎片;一個地名,就是一幅優美的風情畫卷。忻州古城在曆史上根據不同時期區劃以及建制層級的變化,有不同的地名,分别是九原、秀容、忻州。
忻州古城。源自“山西忻州古城”
九原古郡絕代風華
在清代忻州州署衙門前,曾經有一處巨大的牌樓,上書“九原古郡”,牌樓雕梁畫棟,煞是氣派。在州署這麼重要的黃金地段,為何要立這樣的牌樓?
忻州古城。源自“首善忻府”
九原這個地名,在曆史上是大有名氣。地理位置就在現今的標頭市九原區。戰國時期,經過“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大軍,戰力大增,鐵騎橫掃内蒙古南部,開疆拓土。為防備匈奴的侵擾,趙國沿烏拉山修築了長城,并在最大的山口即今稱為哈德門溝的南部修建了一座很大的城郭,取名九原城,在城中屯有重兵,使之成為趙國西北部的軍事重鎮。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命大将蒙恬率軍奪取了河套地區,沿黃河修築了34座縣城,在今標頭市以西、後套平原以東、黃河南岸新設一郡,命名為九原郡,郡治設在九原城,為天下36郡之一。
九原城鼎鼎有名,還與始皇帝之死的謎案有關。秦朝為了鞏固統治、防備匈奴,修築了從國都鹹陽的甘泉宮直達九原城的長約700公裡的大道。秦始皇就是在前往九原城巡視的途中病死,死後在秘不發喪的情況下到達九原城,然後運回鹹陽。由此,九原城與這個重大曆史事件緊緊相連,不斷出現在史籍裡。
東漢初年,地方勢力盧芳占據了九原城,割據稱帝,都城就設在九原城。後來盧芳降漢,九原城又重歸漢王朝。九原城雖處邊陲,但那裡土地肥沃,水草豐茂,養育了衆多人口。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九原城的居民為避戰亂,四散逃離,九原城十室九空。匈奴乘機南下,占領河套。
東漢永初年間,晉北地區爆發了羌、漢農民暴動,戰火燃燒了近50年之久,百姓流離失所,正所謂“绮羅畢兮池館盡,琴瑟滅兮丘壟平”,現今的忻州本境也是荒蕪人煙,人去樓空。曹操統一北方後,為改流規制,恢複生産,安定民心,聽取朝中大臣建議“驅聚塞下流民”入關居住,并很快予以實施。《三國志武帝紀》載:“建安二十年,減雲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每郡置一縣以領其民,合所減各郡以為新興郡。”
當時新設立的新興郡,郡治在今忻府區麻會村,隸屬并州,下轄九原、定襄、雲中、廣牧四縣。後又增領原平、慮虒、平城三縣。新置的九原縣,是由漢初的五原郡合并而置,因五原郡治在九原,故命名九原縣,縣治就在今忻州古城。至于哪位縣令建立城池,史書卻無确切記載。倒是有個成語叫“梁習治最”,梁習是當時的并州刺史,治最自然是治理得最好,說明九原縣當時社會穩定,生産發展。
九原縣從漢末建安時僑置,到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并省,在本境有連續231年之久。
就在九原縣撤銷的36年前,在縣境的西北地區出現了另一個縣名——秀容。
秀容之名源自帝王
“秀容”首先是一個複雜的地理概念,牽扯到多次區劃更疊,最早的古城位于今城區西北25公裡的奇村與辛莊之間,北魏永興二年(410年)置。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出版的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載:“秀容縣,本漢陽曲縣地,後漢末于此置九原縣,隋開皇十八年于此置忻州,又于今縣西北五十裡秀容古城移後魏肆州所置秀容縣于今裡,屬忻州。”《清一統志》:“秀容故城,在州西北五十裡,後魏置縣,為秀容郡治。”《中國曆史地圖冊》在北魏地圖中明确标注肆州管轄新興郡、秀容郡、雁門郡。秀容郡、秀容縣在境内西北同一地點。
秀容郡從北魏永興二年(410年)建立到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廢秀容郡,始置忻州,并将秀容縣移治九原城。秀容郡在境記憶體在188年。而秀容縣則從北魏建立,曆經隋、唐、宋、元,直到明洪武初年,秀容縣并入忻州,共存在900餘年。對忻州人來講,秀容可謂是深入人心。
其次,“秀容”還是一個人文概念。為什麼叫秀容郡、秀容縣呢?這還需從本地的一個英雄人物說起。《元和郡縣志》記載:“劉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以為名也。”在九原建城第二年,朝廷把南匈奴的人衆分為東南西北中五部,其中北部居新興郡。
當時北部帥叫劉豹,劉豹生子劉淵。匈奴貴族曾以匈漢和親為由,說自己是漢朝皇帝的外孫,用外祖父的姓為姓。匈奴人用劉姓,是匈奴族逐漸漢化的标志。劉豹是第一個有史為據的采用漢姓的匈奴人。
劉淵的出生頗為神奇。劉豹的妻子呼延氏,在龍門求神賜子,不一會兒,有一條頭上長着兩隻角的大魚,晃動着鱗遊到祭神的地方,遊來遊去就是不走。巫師見到這種情景,非常驚異,說:“這是好的征兆。”當天晚上,呼延氏夢見白天見到的魚變成人,手拿着一樣東西,約有半個雞蛋大,放着光芒。他交給呼延氏說:“這是太陽的精華,吃下它,就能生下貴子。”過了13個月,呼延氏生下兒子。嬰兒左手心有一個“淵”字,因而取名叫劉淵,字元海。
劉淵兒時便聰慧異常,7歲喪母,竟哀鳴不已。個人形象是“姿儀魁偉,身長八尺四寸,須長三尺餘,當心有赤毫毛三根,長三尺六寸”。史書上稱劉淵“明刑法,禁奸邪,輕财好施,推誠接物,五部俊傑無不至者,幽、冀名儒,後門秀士,不遠千裡,亦皆遊焉。”
晉元熙元年(304年),劉淵在左國城,被匈奴部衆擁立為大單于,建都離石,公開起兵反晉。不久,劉淵在左國城設壇祭天地,即位稱漢王,年号“元熙”,追尊三國蜀後劉禅為孝懷皇帝,并祭祀漢家列祖列宗。接着,劉淵率兵南下,問鼎中原。永嘉二年(308年),劉淵在蒲子(今山西隰縣)正式稱皇帝,改元“永鳳”,遷都平陽(今臨汾西南)。
盡管匈奴漢國隻存在了14年,其興也勃,其亡也忽,讓人感歎不已。但在本地人眼裡,劉淵姿容秀美,是個了不起的人物。《資治通鑒》載有這樣的文字:光文皇帝劉淵身穿布衣,居住的地方也沒有雙層的坐墊,皇後嫔妃也不穿绫羅綢緞,拉車的馬匹不喂粟谷,這是愛惜百姓的緣故。正是因為他愛護百姓,百姓才愛戴他、記住他、懷念他,才把這個地方稱之為“秀容”。
忻州古城悅心之地
如同聞喜縣縣名源于漢武帝“獲聞喜訊”、登封縣源于武則天“嵩山封禅”一樣,忻州也來曆不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置忻州。《元和郡縣志》記載:“忻州因州界忻川口(忻口)為名”。“忻口”又是怎麼來的?曹魏時期《土地記》載:“漢高出平城之圍,還師至此,六軍忻然,因名”。
這裡牽扯出一則重大事件。說的是漢初著名的“白登之圍”。公元前200年,世居蒙古高原的匈奴部族南下進攻大漢,聯合韓王信的叛軍,迅速攻取雁門關,占領了晉陽(今太原),并揮師繼續南進,嚴重威脅到漢朝的都城西安。于是,漢高祖劉邦親率30萬大軍出征匈奴,漢軍進入太原郡後,連連取勝。劉邦認為匈奴人也不過爾爾,沒什麼好怕的,于是不聽謀士勸阻,輕敵冒進,追擊到平城(今大同)時,被匈奴40萬大軍圍困在白登山(今大同市東北)一帶。當時正值隆冬,朔風獵獵,天寒地凍,漢軍孤軍深入,糧草接濟不上,被匈奴圍困了整整七天七夜,沒吃沒喝,死傷無數。危難之際,謀士陳平悄悄深入敵帳,重金賄賂匈奴單于的老婆阏氏,說了一籮筐的好話,匈奴大軍才網開一面,已毫無戰鬥力的漢軍得以倉皇南撤,直逃到忻口方才轉危為安。這時神經繃得緊緊的劉邦才開顔而笑,欣慰自己未遭全軍覆沒、滅朝滅國的厄運。笑口一如“欣口”,因“欣”通“忻”,是以該地被稱為忻口。忻州之名也由此而生。
“白登之圍”戰圖。源自網絡
從公元前200年,到隋開皇年間,時間間隔近800年,盡管“忻州”地名姗姗來遲,但曆史的長河還是給予了“忻州”無上的關愛,讓其延續至今,雖然讀起來有點生僻,但難以淹沒其曾經的風華。
截至目前,州這種曆史建制遺留下的地名,存在的已不多。翻開中國地圖,從東向西,由北到南,僅僅留存71個,其中省會城市有5個,地級市有39個,縣級市有27個。忻州何其榮幸地居于全國三十九分之一。
九原、秀容、忻州,地名的轉換,隐含了民族的融合、戰争的頻繁和百姓的悲苦。同時,也承載了這裡悠久的曆史、厚重的文化,使之風華絕代、魅力無限。
2
防衛之城
戰馬馳騁胡茄悲鳴
“晉北鎖鑰”。張存良 攝
在忻州的南北城樓上,高懸兩塊大匾,書曰“三關總要”“晉北鎖鑰”,南來北往之人,盡目端詳,不得要領。這忻州城,怎就與“三關”扯上了關系?怎就又是晉北的“鎖鑰”之地?
忻州南界晉陽,是進入山西中心地區的最後的城池。北通偏關、甯武、雁門,是三關的中樞排程之地和後勤保障基地。《忻州志·兵備》說得明白:忻境近邊,當晉北孔道,曆代恒苦兵革之患,朔籍史冊,自漢迄明,争戰不息,民困極矣。這是對“三關總要”“晉北鎖鑰”最好的闡述。
站在南門的甕城之中,環顧四周,高聳的城樓,高大的城牆,讓人感覺到自己的渺小,也有那種來自四面高牆的甕中捉鼈的恐怖。從城基的巨大石條,到立體砌築的層層城磚,密密麻麻,縫隙嚴實,牆體牢固,仿佛讓人看到了古代戰争的場景。蜂擁而來的敵人,搭着雲梯,揮舞大刀,爬上城樓,鼓聲震天,戰馬嘶鳴。其實,這不是幻覺,也不是空想,而是忻州大地上實實在在發生過的事情。築城,首先是為了防衛,墨子《七患》:“城者,是以自守也。”是以,從九原古城築城那天開始,就是忻州人進行防衛的開始。
忻州古城南門。張存良 攝
讓我們沿着忻州曆代戰事
去追溯古城的曆史
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州人響應六鎮起義而舉兵暴亂。秀容牧子爾朱榮路經此地,率兵攻城,活捉刺史尉慶賓;
隋末劉武周造反,攻陷忻州,大肆搶掠,生靈塗炭;
唐武德七年,苑君璋引突厥進犯并州,在忻州大肆殺戮,民不聊生;
武則天垂拱元年(685年),東突厥阿史那骨咄祿侵襲,陽曲道行軍總管淳于處平在忻州與之展開激戰,淳于處平失利,戰死5000餘人。
唐景龍二年(706年)東突厥侵犯并州,在忻州大肆搶掠,雞犬不甯;
唐中和元年(881年)李克用占忻州;
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朝副帥粘罕陷忻州;
金貞佑二年(1214年)三月三日巳時,蒙古軍直搗忻州,踏破城池,舉城十萬,盡被殘殺,史稱“蒙古屠城”;時隔三年,蒙古木華黎圍攻忻州,金廷派兵解圍;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元平章孛羅帖木爾與元平章察汗帖木爾,在忻互相攻伐;
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蒙古瓦剌部太師也先,率騎兵轉掠至忻;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蒙古土默特部騎兵,大肆虜掠忻州。
以上是粗略的幾次兵禍,并非全部。但從中不難看出,忻州戰事頻繁,忻州人苦不堪言。少則三年,多則相隔七、八十年,就裹挾到戰争中,戰争過後,一片荒涼。戰争中,老百姓自然難逃厄運,就是地方官員也好不到哪裡去,有的太守被殺,有的知州被俘,有的知州棄城而逃。居官難保自身,百姓不得安甯,是以曆代忻州為政者,最要緊的就是發動百姓,挖壕築城。
歲月不居,殘陽如血。從九原城到忻州城,古城經曆了頻繁的毀壞,為生存又頻繁修築。在修築與破壞之間,演繹了多少故事,耗費了多少财物,失去了多少生命,又有誰能知道。這種苦難和驚吓鋪陳的生活,像碩大的年輪,把城池和百姓綁在一起,不停地砥砺前行,使得城池更有風骨,百姓更加同心。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春、夏幹旱,入秋卻連降大雨,久陰不霁,早已失修的城垣經不得如此淫浸,竟塌陷十之六七。忽又傳來蒙古軍侵抵雁門的消息,使得人心惶惶。知州正籌劃是否修城,紳商公推代表來見,表示全力支援修城。史料記載,修城時,商鋪按資本、官吏按俸銀、商民按房屋地産之多寡捐資,城内按戶口分派勞役(無勞力則雇傭),鄉民三丁抽一,獄中在押犯人統一遣調修城,服役好的可酌情減刑。一時州城上下一體同心,夜以繼日一個多月便修好。當然,這是一次應急的臨時性修補,還是修舊如舊。
明萬曆二十四年,古城進行了大規模修繕,磚包了城牆,建立了城樓。在城牆外側,每隔一定距離,就要連着城牆向牆體外凸出修築一座正方形或長方形、圓形的牆體,叫“馬面”,因觀其外形如馬面而得名。馬面的設定是為了有效地消滅城牆下的死角,馬面與馬面之間間距一般為70米左右,這個距離正好在冷兵器年代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内。城牆馬面與敵樓互為一體,既可運動藏匿,又可瞭望擊殺,互相策應,在城牆的防禦上已基本構成一套完整的防衛體系。
同治七年的大修,也是更多考慮了軍事防衛功能。此次在四座城門外設甕城。其形制同城牆一樣,内裡空間一般平面為長方形,四壁要甃以磚石,其門洞的位置或左或右均要同主城門呈直角開設。在南北兩門甕城的前邊牆上各修建了一座“箭樓”作為軍事防衛之用。箭樓(俗稱敵樓),一體磚結構,上下三層,各層的四周布滿小窗,用于瞭望敵情和放箭。環城增設了雉堞(俗稱垛子),補修了損壞的城牆,維修了城樓。就是街巷布置,除考慮軍事防禦大量布置使用丁字街以外,也同時根據地形地貌規劃形成很多自然的曲線路。
讓忻州名揚天下,是1937年10月的那場抵禦日軍侵略的戰争,被稱為忻口會戰,是抗戰時期華北地區最大規模的戰役,中國軍隊投入近10萬人,戰役的指揮所就設在古城的東順城街,總指揮衛立煌運籌帷幄,調兵遣将,一次次阻擋住日軍的進攻,鏖戰23個晝夜,最後被迫放棄,日軍占領古城,生靈塗炭。
忻口戰役紀念牆。陳寶 攝
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回首千年古城,這裡不僅是一處刀光劍影的軍事堡壘和厮殺的戰場,也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分界線上的重要戰略支點。鼓角争鳴、金戈鐵馬,滋養了忻州人陽剛、尚武的風氣,這也是忻州成為“摔跤之鄉”的根基。
3
情義之城
培根鑄魂啟智潤心
說起“情義”,讓人自然想起了元好問先生的那首“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生死相許”的詩篇,這首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金庸先生的傳播,被譽為“千古一問”。
元好問雕像。胡偉 攝
是的,先生是本州人,16歲那年,他到并州參加府試,那時的金朝外戚把持、國力衰退,黃河決堤,蟲旱成災,統治搖搖欲墜。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那條荒煙飛掠的路上,大雁的殉情深深震撼了這個還是懵懂的少年,于是有了《雁丘詞》傳誦千年,成為“中國古代十大情詩”之一。
千古問情,隻是先生的少年之作。經曆了身陷囹圄、颠沛流離,看到了金朝的傾覆,目睹了南宋被逼到曆史的牆角,又在鼎盛時期的元朝備受推崇,千帆閱盡,最後回歸到了野史亭,以一己之力收集資料,編撰《金史》。正是他這種對國家的大義、對曆史的執着,在貧困潦倒的境況下,寫就《金史》,才使今天的曆史豐滿。
春花秋月,暑去寒來,幾度圮廢,野史亭修了又修,但先生的情和義,為世人留下永久的記憶,永恒的詩篇。野史亭相較于滁州醉翁亭、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心亭毫不遜色。
先生的大義是擔當,是一種讀書人的家國擔當。
遺山祠。張存良 攝
然而在古城,一直傳誦着另外一種大義,忠貞大義,就是趙氏孤兒的故事。
春秋時代,本土人程嬰、公孫杵臼和韓厥舍身救孤傳為佳話。舊城北門外有一座橋,大家都叫它“藏孤橋”,傳說當年,程嬰曾在此橋下藏身。南關有程嬰墓,逯家莊有公孫杵臼墓。明嘉靖二年(1523年),山西佥事李廉,為崇尚古風、教化地方,標明在城西北方向與匡村交界處,為彪炳韓厥等為保護趙氏孤兒獻出自己生命的事迹,建廟供奉趙盾、韓厥、公孫杵臼、程嬰、靈辄、提彌明、鉏猊七人,是以這座寺廟就叫七賢寺。因為七人的精神屬于忠義行為,是以也叫“七烈士廟”。于是人們就把這個巷子稱為“七賢古道”。李廉還在街道東端築了一道木質結構牌坊,正面題“七賢古道”,陰面題“晉烈士祠”,稱為“晉烈士祠坊”。
李廉為七位義士的壯舉而激動,也為自己治下的這片土地而驕傲,他能做的是傳承這種大義,用街道名、用寺廟祭祀,把故事留給後人。
男子義薄雲天,忻州女子也不讓須眉。兩位巾帼女子——貂蟬和劉娥,舍生取義,讓世人敬仰。
貂蟬雕像。張存良 攝
貂蟬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一部《三國演義》,演出了上千人物,兄弟義、朋友義、君臣義、書生義、英雄義,最大的義莫過于這名弱女子為國家、為社稷的俠肝義膽、舍生取義。元代雜曲《連環計》中說,貂蟬本名任紅昌,是任昂的女兒,出生在并州郡九原縣木芝村,自幼人才出衆,聰敏過人,因而被選入漢宮,在宮中為專管貂蟬冠頭飾、冠冕的女官,故稱“貂蟬”。漢末董卓專權,貂蟬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願以女兒之身報答義父養育之恩。平劇《鳳儀亭》叙述的正是王允利用董、呂好色,遂使貂蟬施“連環計”,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離間董、呂父子之情,達到了鏟除董卓,救社稷于危亡的目的。
在忻州相傳,貂蟬出生前後三年,木芝村的桃杏不開花;貂蟬午夜拜月,月裡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雲中。這便是貂蟬有羞花閉月之貌的緣故。
忻州古城“貂蟬拜月”演出。張存良 攝
貂蟬之後,又出了一位奇女子。嘉平三年(313年)三月,正是匈奴漢國東讨西殺、立國不穩的時候,開國皇帝劉淵去世,殘暴的劉聰繼位,貌美如花的劉娥被立為皇後。皇帝劉聰非常寵愛劉娥,盡力讨她歡心,指令大臣專門為她建造巨大的宮殿——逍遙苑。要知道,當時戰亂不斷,生靈塗炭,百業凋敝,人吃人的現象不斷。為減輕百姓負擔,廷尉陳元達極力勸谏劉聰,取消營建逍遙苑。劉聰大怒,要殺陳元達。劉聰在曆史上是高洋、楊廣式的人物,而且相較于後兩位,有過之而無不及,嗜殺成性,稍不高興,便要殺人。皇後劉娥得知,悄悄命左右護衛停刑,冒着惹惱劉聰被殺的風險,勸說皇帝放棄建築計劃。好在劉聰在這件事上不糊塗,赦免了陳元達,并将逍遙苑改為納賢園。
劉娥舍生取義,救了陳元達,也救了那些營造宮殿的數萬百姓。
到了明末清初,忻州又出了一位奇人,名叫傅山,字青主。傅山祖籍大同,六世祖傅天錫遷居忻州頓村,曾祖傅朝宣,入贅甯化王府,遷居陽曲縣。但頓村舊家尚在,舊業猶存。傅山的母親是頓村望族陳氏千金。傅山弱冠之時生活于頓村,而立之後也常回頓村料理家業。1644年秋,傅山曾有詩《頓村舊家作》,描寫了家業破敗景象。
傅山畫像。源自網絡
傅山是一位品行高潔的“怪人”,也是一位超脫世俗、充滿家國情懷的異人。明亡後,傅山甯死不做清朝人,出家為道士,道号“真山”,以避剃發令。後搬家到陽曲縣東黃水鎮,過着砍樵采藥的生活。外出時,他總是身穿朱紅色的外衣,以示不忘“朱”明之意,是以人稱“朱衣道人”。他曾寫過一副對聯:“日上山紅,赤縣靈金三劍動;月來水白,真人心印一珠明。”此聯首字為“日”、“月”,合為“明”字,表達了傅山反清複明的思想。這副對聯至今仍挂在晉祠雲陶洞的門上。
康熙年間,朝廷開設博學鴻詞科,籠絡漢族士大夫。傅山總以自己體弱多病為理由,向地方官請辭,但“屢辭弗獲”。地方官沒招,又不敢得罪,便命人擡着他赴京,他以病重為由,不去應試。康熙皇帝也無奈,不用考試了,直接給官做吧。下诏:“傅山文章素著,念其年邁,特授内閣中書,著地方官存問。”當時考官強行命人擡傅山入朝謝恩,至午門,傅山淚涔涔下,一撲倒地,就是不跪。傅山裝病拒征、不事新朝的高風亮節,震動了朝野,有《送傅青主先生歸裡》一詩道:“春色皇都盛,蕭然物外身。難禁雙眼淚,不染一絲塵。側席勞明主,還山老逸民。”傅山還鄉後,有官員緻賀者,他卻一口一個“民”字自稱,不承認自己是官。縣令贈以“鳳閣蒲輪”之匾,也被他斷然拒絕,表明了不事天子、不臣異姓的铮铮風骨。
傅山文武雙全,醫術精妙,書畫亦絕。書法造詣極高,被時人尊為“清初第一寫家”。他的畫也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所畫山水、梅、蘭、竹等,均精妙,被列入逸品之列。他的字畫均滲透了自己品格孤高和崇高的氣節,流溢着愛國主義的氣息。
傅山舊家。張存良 攝
一座城池,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忻州古城經過千年的浸潤,不斷地培根鑄魂、啟智潤心,讓州人養成了為國家、為大義、為百姓能夠舍棄性命的性格,既悲天憫人,扶弱救孤,又熱血噴湧,慷慨赴義。
4
古建之城
規制完整各具特色
“九龍崗上望晴川,水色悠悠接遠天。絕似江南風景好,煙波隻欠釣魚船。”邊塞小城蘊含江南風光,古城竟然如此美好。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确定在全省保留臨汾、忻州、平遙三座城牆,它們分别是古代城池府、州、縣三個層次的代表。
忻州為何能成為清代全省九府十六州中州一級古城的代表?主要是古城氣勢宏偉,規制完整,主體建築明代居多且頗具特色。
城池建構規制完整
古城依山就勢,自然地貌渾然一體,整體形态神似一頭卧牛,是以也叫卧牛城。以“西枕龍崗,東襟牧馬”之勢築城,恰與華夏之地,西高東低之勢相合。突出了“因地制宜、天地之道”和“形勝”的指導思想。
1596年,在大明王朝日漸衰敗的時候,忻州古城卻迎來了自己的新生。這年,山西巡撫魏允貞親臨視察,感覺忻州城牆體單薄,城小窄逼,毫無特色。于是決定大修,并委派太原府同知賈一敬協助,忻州知州張堯行具體掌辦。當年四月開工,兩年後竣工。這次擴充卧牛城,首先将城垣的周長擴充為二千一百九十丈,城高加至四丈二尺,并且把城牆全部用磚石砌築。四座城門之上建立城樓,将原來四門的名稱作了更改,東“迎晖”更名為“永豐”,南“康阜”更名為“景賢”,西“留映”更名為“新興”,北“鎮遠”更名為“拱辰”。四座城樓均懸有木刻巨匾,東為“雙流合抱”、南為“三關總要”、西為“九峰雄峙”、北為“晉北鎖鑰”。
這次修繕時,因未修甕城,在城南、北兩端距主城南、北關盡頭各修了前沿防禦設施——土梢門。其平面為曲尺形,底為夯土台,頂為木建構築。
南城樓竣工時,标志着全城修繕完畢,魏允貞前來觀禮,在大小官員、一衆幕僚的簇擁下,登上城樓,眼望全城,一派興旺,大為高興,即興賦詩《閱忻工南樓紀興》:“日暮輕裘更朔風,登樓慷慨誰與同。千峰堆雪胡塵淨,百雉連雲漢戍雄。兵法古來兼地利,人謀今亦借神工。丁甯刺史無他策,保障惟期善後功。”通過這首詩,我們能夠感受到有所作為的官員,對自己政績的欣賞,也感受到了對忻州城的變化的一種贊美。忻州人為感謝這位好巡撫,将城内遺山祠改建為魏中丞祠,也稱魏公祠,四時祭祀,就是對這位古城貴人的紀念。
經過曆代修繕,忻州古城建築規範,規制完整。不像其他古城,有的設兩門,有的設三門,古城東西南北,四門齊備。四面城牆,四座城門,各有甕城,甕城各有門,形成“四面城牆八座門”的格局,為此,南北大街上專門修了“八座門”這一特色建築,予以紀念,時刻提醒遊客。城牆高大雄偉,44座馬面拱衛。城門巍峨壯觀,城牆上面城樓、箭樓、角樓、敵樓環布四周,還有女兒牆、垛口、馬道,護城河、吊橋、排水系統一應齊備。城牆上的城門樓二層三檐,歇山頂式門樓更多、更雄偉。磚、土、瓦、木、石的組合應用,完成與完善了作為軍事設施的城牆,它已不僅是一道堅固的軍事屏障,更是一組雄偉壯觀的建築藝術品。
八座門。忻州日報資料圖
為此清代光緒《州志》雲:“千雉魏如,百堵截如,四樓鸷如,崇墉修塹,堅完緻密。”
區域布局軸線分明
忻州古城布局雖沒有軸線完全對稱,但也井然有序。以南北大街為軸線,軸線以東布局政治區、儒學區和宗教區域,軸線以西布局書院區和宗教區域,南北大街兩側布局商業區。
政治區域指政權機關,州署位于學道街和大東街之間。據明代《忻州志》記載,政治區位于東城東大街北側,由西向東依次排列着都察院、甯武道、州治、定安王府等,北側分布着察院、新司,展現了明代治權特點。到了清代,由于政體的變化,知州權力大增,獨攬境内治權,是以州署在原址周邊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
宗教區域在南北大街東西兩側都有分布,西有關帝廟、财神廟、泰山廟、文昌寺、文殊寺、白鶴觀等,東有文廟、包公祠、城隍廟、火神廟、奶奶廟、武廟、興國寺、節孝祠、龍王廟等。
儒學、書院區是教育機構所在,在州署北側,設有儒學、貢院、義學為主的教育區,而書院則建設在地勢較高的九龍崗上,環境清幽,可俯瞰全城。
商業區主要分布于南北大街兩側,是南來北往的主要通道,人口密集,商鋪林立,是曆史上有名的“茶馬古道”。
悶樓旦。張存良 攝
主要建築各具特色
樓閣 是古城的主要景觀,從明代開始,在古城主要街道上,開始建設樓閣。最早的樓閣叫“望萱樓”,建于明弘治年間。《忻州志·古迹》載,“望萱樓,明定安王子鎮國将軍聰潛作。慕其母作高樓停雲落月日觀之”。郡守王軒匾曰:“望萱”。
據萬曆年間《州志》記載,古城南北通道今八座門處,建有“秀容樓”,氣勢恢宏,登樓望景,古城一覽無餘。
風華褪盡,望萱樓、秀容樓逐漸被曆史湮滅,又有明月樓聳立于南北大街,成為古城的主要景觀。樓修築于什麼年代,《州志》沒有記載。至于說這座樓緣何叫明月樓,至今也找不到确切的依據。隻是常常讓人想起宋代秦觀那首“惟有畫樓,當時明月,兩處照相思”的佳句。從這座樓的傳說故事中尋找,盡管捕捉不到兩情相悅的影子,但總離不脫文人墨客的風雅。
如今的明月樓。張存良 攝
明月樓中間有偌大的門洞,行人車馬從中通過,高台上建有三檐歇山式樓體,層層四角飛檐翹起,明柱圍匝,底層明窗棂隔扇圍攏,四邊有木栅護欄。頂層中部有尖頂的圓形脊樓,高脊聳起,給人有直上雲霄之感,是以又稱“淩雲樓”。樓閣建築造型美觀,做工精巧,雕琢藝術堪稱一絕。
衙署 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整體色調青磚灰瓦。主軸線上一進五院,主從有序。進大門第一進院落,院有儀門,面闊三間,舉行重要活動或迎請重要官員方才開啟。第二進院為主院落,主通道置四柱三樓牌坊一座,匾書“公生明”、“廉生威”,大堂是官員處理公務的場所,面闊五間,台階高七級。院内兩側設六房,即吏、戶、禮、兵、刑、工房辦公場所。第三進院,為二堂,是查驗、落實、協商解決疑難問題與會見來客的地方。第四進院稱三堂院落,為“内室”,是州官的生活區。三堂背後是第五進院,築樓閣一座,供地方官員及其親眷僚屬、賓客登高賞景。
輔助建築分布在東西兩側。東側建有土地祠、酂侯祠(酂侯為西漢開國丞相蕭何)、關帝廟。後面有庫樓院、馬王廟等。西側區域置監獄,監獄院的正北面有“獄神廟”,還有督捕廳與關帝廟。
文廟 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由主軸線三進院落和東西配院組成。在闊達兩萬多平方米的土地上,百楹建築星羅棋布,構造精巧;飛檐鬥拱,靈動飄逸。空曠之處古木參天,綠蔭如蓋。泮池蘊一池清水,取意孔子家居泮水之濱,少年常在泮水邊讀書,勤學不倦,特意建小橋流水景緻作為紀念。
1973年時的文廟。忻州日報資料圖
主軸線上從南往北建有禮門、照壁、棂星門、泮池、戟門(亦名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圍繞這條軸線上的建築,分布着太和元氣坊、德配天地坊、道冠古今坊、名宦祠、鄉賢祠、魁星樓、忠義祠、孝悌祠、時習齋、日新齋、崇聖祠。
主體建築是大成殿,築于九級台階之上,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八椽單檐庑殿式結構,頂部以綠色琉璃瓦蓋頂,中部嵌有大三菱形黃琉璃瓦圖案,為高檔“五脊殿頂”的皇室建築規格。脊樓、螭吻都比城樓上的大。殿内“萬世師表”匾額下,“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端坐正中,兩側站立“四配”弟子像。
廟東側依次排列為“儒學”“射圃”“東學”,教授“六藝”:禮、書、禦、射、樂、數。廟西側設“西學”,三進院落,安排官員、司教人員、學生研讀和食宿。東西學裝修靈活,納入園林因素,顯得雅緻、靜雅,營造出了讀書場所的氣氛。
秀容書院 建于九龍崗源頭的文昌祠旁,總占地面積約45畝左右,坐北向南。上院是書院的主體部分,過牌樓沿石階上行,看到高台壁上鯉魚躍龍門磚雕圖案,暗含知識改變命運的寓意。上院由文昌寺、山長室和槐樹院、棗樹院、柏樹院組成。順着書院西面爬坡前行,可以看到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北六角亭。六角亭舊稱“寥天閣”,亭高約9米,它是古城最高點,立于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亭前有一磚拱門,稱“天之衢”,意取書院讀書人通過“天之衢”,登上“寥天閣”,飛黃騰達。
秀容書院舊貌。源自“山西忻州古城“
中院的“天慶觀”是書院最古老的建築,觀内供奉道家的三清祖師,建立于唐天寶年間,重建于清康熙年間。因有白鶴在老子誕辰之日盤旋飛落之異象,人皆稱奇,改為“白鶴觀”。中院保留了“白鶴觀”,周邊建了校舍。
秀容書院。張存良 攝
下院是兩座四合院。光緒二十八年,秀容書院改為“新興學堂”,規模逐漸擴大,将白鶴觀東坡下的地塊也辟為書院的校址,至此,書院由下而上定為下院、中院、上院。
千年古城,萬般風韻。到了清末,最是繁盛。有民謠贊曰:“忻州城,真有名,四面城牆八座門,明月樓修在街當中,十二座牌樓好威風,商賈雲集古韻濃,民宅磚瓦圪洞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