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末風雲:東林黨到底起到了啥作用?

明末風雲:東林黨到底起到了啥作用?

明末風雲:東林黨到底起到了啥作用?

盡管東林書院和我國古代其他書院一樣,講學和學術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儒家經史著述,但其不論在内容上、形式上和方法上,都針對性、實用性較強。

強調從實際出發,注重講實學,辦實事,有實用,求實益。這一點,在東林書院的組織管理、規章制度、講學和學術研究的内容、方法,以及關于東林講學活動情況,以及在顧憲成、高攀龍等東林領袖生平言行的記載中,都有比較清楚的反映。諸如:《東林書院會約儀式》第一條強調,會講屬業餘自願性質,是以參加會講的通知不必要求每個人都來參加;第三條規定,舉行會講時,主持會講的會主由大小會公推産生,根據實際需要,由不同學者擔任;第四條規定,每次會講推舉一人講《大學》、《論語》、《中庸》、《孟子》即“四書”中的一段内容,然後大家“有問則問,有商量則商量”。第十一條強調要盡量簡化來與會的學人之間的交拜手續,不搞繁瑣的禮節和形式主義。

開放言路,反對宦官幹政,反對礦稅,是東林黨的三項具體主張。

明朝中期以後,江南地區的商品經濟和工場手工業更加發展。在一些工商業發達的城市,商人、作坊主、手工匠以及其他城市平民,開始形成為一支新的社會力量,給當時的社會沖突和鬥争帶來了新的影響。東林黨就有不少人是中小地主兼營工商的,他們有的人突破了傳統的農為國本的經濟思想,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新觀點。如趙南星說:“士農工商,生人之本業。”李應升反對關卡重重、商稅繁多,要求執政者“愛商恤民,上不妨工而下利于途(指販運)”。

可是,從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起,明神宗派宦官到各地采礦和征稅。明神宗一開始派出礦監、稅使,東林黨人就表示了反對。山西巡撫魏允貞在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上疏指出:宦官出領礦、稅,為民禍害。魏允貞是以受到明神宗的切責。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大學士葉向高,上疏要求罷撤礦監、稅使。同年,吏部侍郎馮琦上奏說:這些礦監、稅使不但使貧者斷絕生計,富人也蒙受其害,這樣下去,勢必激起大亂。

李三才反對礦監、稅使的言行,在當時影響最大。他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就任鳳陽巡撫。在鳳陽巡撫管轄的地區内,有好幾個礦監、稅使,殘害百姓。

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五月,李三才上疏萬曆帝,揭露萬曆帝派遣稅使、礦監這一弊政的要害。

李三才任職鳳陽巡撫期間,曾經嚴懲太監陳增的爪牙,罪大的則加以捕殺,打擊了陳增的氣焰。他還奏劾陳增的重要幫兇程守訓,貪贓數十萬銀兩等罪,使程及其同夥被捕解京,終于伏法,遠近大快。

史書上記載,李三才“以折稅監得民心”。在兩淮地區發生災荒時,他經報請朝廷獲準,對災民加以赈濟,還免除了應納的“馬價”(一種苛稅的名目),是以,李三才的言行赢得了民心和朝野正直人士的贊揚,聲望日隆,有可能被推舉進入内閣。

齊、楚、浙黨一派官員,生怕李三才入閣會對自己不利,就連連上疏攻擊李三才奸詐貪橫。顧憲成等東林黨人則駁斥這些讕言,于是雙方又發生了一場筆墨官司。由于一再受到攻讦,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李三才不得已自動辭職。這就是當時喧鬧得不可開交的李三才入閣事件。

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明神宗死,朝廷宣布撤掉一切礦監、稅使,過去因反對礦監、稅使而被處分的官員,也酌量起用。至此,反對礦、稅之弊的鬥争以取得一定程度的勝利而告一段落。

由于東林黨人開放言路指責朝政,觸動熹宗時專權的大太監魏忠賢,魏忠賢開館纂修《三朝要典》,在霍維華的基礎上纂輯萬曆、泰昌、天啟三朝有關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三大案的檔案資料,打擊東林黨,同時造編《東林點将錄》等檔案上報朝廷,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明熹宗下诏,燒毀全國書院。次年,東林書院被拆毀。東林黨人也遭到打擊,楊漣、左光鬥等許多著名的東林黨人都遭到殺害。

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崇祯帝即位,魏忠賢被流放南直隸鳳陽府,東林黨人餘人才免遭魏忠賢的打擊。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崇祯皇帝下令為東林黨人恢複名譽,并下诏修複東林書院。

東林黨人号稱"清流”,影響着天下的輿論。上述皇位繼承權之争和京察之争,都是統治階級内部的權力之争。但是,這并不能掩沒東林黨人在這些鬥争中,力圖革新朝政、反對統治集團中最反動腐朽勢力的進步作用。

由于東林黨人威脅到其他非東林黨人的利益,許多非東林黨的官員為自保也紛紛以地域為機關,以高官為領袖,結成幫派,一時朝中宣黨、浙黨、楚黨、齊黨林立,他們聯合起來打擊東林黨人。鬥争由原來的閣部之争和門戶之争逐漸演變為黨派鬥争,規模進一步更新,性質更加嚴重,影響也更加惡劣,明代政争急劇惡化,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

東林黨人代表了當時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強的利益,反對朝廷向工商業者收稅,并借着崇祯帝清除魏忠賢勢力的時機,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稅種的稅負,使得明末的财政收入來源更加單一,朝廷的稅收來源更加依賴于普通的農民,再加上當時各種天災不斷,造成了大量農民破産,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導緻了明末的農民大起義。

東林黨既是一起曆史事件,又是一種文化現象。它雖然發生在晚明時期,但無論對當時還是後世都曾産生過深遠影響。許多年來,學界一直把它視為明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而備加關注,有關撰述也絡繹不絕。推崇它的贊譽為文化盛舉,诋毀它的斥責為諷議朝政。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