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搜圖
1948年10月10日開始的塔山戰鬥,系國共雙方大決戰期間一場著名的阻擊戰,擔任阻擊的解放軍東北野戰軍4中、11縱官兵奮勇作戰,在敵人陸海空立體攻勢下,擋住了國民黨軍東進兵團十餘萬部隊的猛攻,湧現出了“塔山英雄團”、“塔山守備英雄團”、“白台山英雄團”及多名戰鬥英雄。
▲塔山國民黨軍将領
塔山守軍突然撤離陣地
正是這場阻擊戰的勝利,使得塔山以東30公裡外的東北野戰軍主力可以全力進攻錦州城,切斷北甯(北京至沈陽)鐵路等陸路交通線,對東北境内的55萬國民黨軍形成“關門打狗”之勢,也為三大戰役的連續勝利開了個好頭。進攻塔山的國民黨軍東進兵團從10月10日清晨開始進攻,蔣介石後來也乘坐“重慶号”軍艦前來督戰,是以作戰十分賣力,擔任攻堅主力的第54軍傷亡逾萬,獨立95師所屬3個團幹脆縮編為營。
雙方激戰至10月25日夜。次日清晨,進攻的國民黨軍突然發現,對面的塔山和白台山一線阻擊陣地上空無一人,昨晚還在激烈交鋒的解放軍部隊全部去向不明。東進兵團司令侯鏡如接到報告後,下令派出搜尋部隊進行偵查,結果不但陣地上見不到一個人,連解放軍的屍體也沒有找到一具,可見對方撤退的非常從容。第62軍軍長林偉俦親自帶着搜尋排到了塔山陣地前緣,結果僅看到遍地國民黨軍的屍體。
▲遼沈戰役形勢圖
國民黨軍止步塔山
塔山是錦州西面唯一的制高點,後面是一馬平川,不會再有像樣的阻擊陣地了,但東進兵團上下全部駐足塔山一線,沒人敢再前進一步。因為早在10月15日,東北野戰軍已經攻入錦州城,全殲城内守軍,并俘虜了負責指揮的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範漢傑。換句話說,總兵力達70萬的東北野戰軍已經騰出手來,并休整了10天。
東進兵團組織軍官到塔山陣地參觀,發現阻擊工事上到處是“沉着瞄準殺敵”“與陣地共存亡”“為人民立功”之類的智語,還有許多由鹿砦、木樁和鐵絲網構成的障礙物地帶,交通壕縱橫交錯,機槍堡壘也都全部修複如初,是以判斷擔任阻擊的東北野戰軍部隊并非力不能支而敗退,而是突然接到指令,主動撤離的,出現這種情況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前面的口袋陣已經布好。
▲國民黨第62軍軍長林偉俦
東北全境解放,塔山敵軍從海路撤退
大家在塔山猶豫不決的時候,壞消息不斷傳來。10月28日,從沈陽出發救援錦州的西進兵團5個軍12個師共10萬餘人被殲滅,其中包括号稱國民黨軍“五大主力”的新1軍和新6軍,兵團司令廖耀湘也被俘虜。30日,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及參謀長趙家骧等軍政高層乘坐飛機逃至葫蘆島港;11月2日,東北的政治經濟中心沈陽城解放,守軍13萬人紛紛放下武器。
就在沈陽解放的同一天,不久前從徐州調任的東北“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按照蔣介石的指令,開始部署塔山至葫蘆島一線的東進兵團撤退,由于東北野戰軍各縱隊北上解放沈陽,是以東進兵團14萬大軍得以順利撤退;11月8日上午,杜聿明率領最後一批部隊飛往北平,東北地區再無國民黨一兵一卒。
▲錦州等城市陸續解放
請點選輸入圖檔描述(最多1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