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毛主席遇流浪漢許志行,教他寫作,10年後成作家把毛主席寫進小說

毛主席遇流浪漢許志行,教他寫作,10年後成作家把毛主席寫進小說

青年時期的毛主席

1919年的冬天。

漢口。

寒風呼嘯。

在一家旅館門口,一位衣衫褴褛的流浪漢正在瑟瑟發抖。

已經有大半年了,他從長沙沿着鐵路線一路乞讨,終于流浪到武漢。可眼前的日子并不好過,十冬臘月,如何生存下去是他面臨的首要問題。他的面容十分憔悴,完全可以用"狼狽"二字來形容。此時他多麼希望吃上一頓飽飯,穿上溫暖的棉衣。可是他身無分文,舉目無親!

正當這個流浪漢對前途一片黯淡時,一場奇遇開始了,一位年輕人從旅店裡走出來,主動與他打招呼。

這個流浪漢姓許,名叫志行。

與他打招呼的年輕人名叫毛澤東。

許志行原名潘祖聖,原籍江蘇吳興。1901年4月出生,家裡有兄妹三人。7歲那年,許志行随母親遷居浙江海甯縣袁花鎮,同早年在那裡的父親一起生活。後來許志行就在一家私塾讀書。然而,剛剛過了3年,許志行家裡發生變故,母親身亡,父親因為無力撫養,就讓他入入贅當地的許家,從此潘祖聖改名為許志行。不久後他進了海甯縣第三高等國小讀書。但僅僅讀了4年書,許志行就辍學,被許家送到嘉興一家醬菜園當學徒工。學徒工的工作是辛苦的,尤其是在那個年代,醬菜園老闆無情地壓榨學徒們,許志行就親眼看到他的一個師弟,因為累得支援不住,上門闆時突然大口吐血而亡。是以,看透老闆黑心腸的許志行憤然離開了醬菜園。可回家不久,他又被送到上海闵行的一家醬菜園當學徒。老闆的奴役還是沒有改變,是以許志行多次沖撞老闆,最後再次逃出來。這時候許志行已經18歲,又被送到長沙一家五金店當學徒,他知道這樣做還是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他想讀書。是以僅僅到店裡3天,許志行就不顧一切地逃了出來,他沿着長沙到漢口的鐵路線一直逃到武漢,身上沒有一文錢!

那時候毛主席也隻有26歲,已經是湖南人民驅逐軍閥張敬堯赴京代表團的團長,此時他正好經過武漢,臨時住在這家旅館裡。在看到破衣爛衫、面黃肌瘦的狼狽少年後,便熱忱地詢問他:

"小伢子,你叫啥名字?從麼子地方來,要到麼子地方去?"

"我叫許志行,是從長沙逃出來的。"

"說給我聽聽,為啥要逃?"

許志行便把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及他厭棄學徒,一門心思想讀書的願望給毛主席說了。毛主席認真地聽着,對許志行的遭遇深感同情,并稱贊他決心讀書成才的志向,但還是勸慰他說:

"小許,别難過,小小年紀流浪在外總不是一回事,我想辦法幫你回吳江老家好不好?"

許志行擔心地說:"回到老家也沒有什麼出路。毛先生你還是幫我介紹一份工作,尋一碗飯吃,等有機會,我還是要上學堂的。"

毛主席感到有些為難,說道:"我在這裡也是過客,沒有熟人,我還要到北京去。不如這樣,你暫時忍耐,回家安心等一段時間,我到北京辦完事情回到湖南以後,一定設法幫助你。"

毛主席遇流浪漢許志行,教他寫作,10年後成作家把毛主席寫進小說

青年毛主席

許志行不知道毛主席去北京幹什麼,但在他眼裡,這是一個靠得住的人,誠懇、坦率,值得信賴。于是他聽了毛主席的話,将家裡的住址寫給毛澤東。當時回海甯的車費也是毛主席給他的。

回到海甯的許志行受到父親嚴厲斥責。更重要的是,許志行當時已經被父親定下一門親事,但他不喜歡包辦婚姻,是以仍舊感到前途迷茫。就在此時,毛澤東從北京給他寄來鼓勵他的信,還給他寄來《新生活》、《星期評論》等進步刊物。通過這些刊物,許志行的思想得到很大進步。

1921年的春天,驅張運動達到預期目的。毛主席回到湖南,做了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國小的主事,并籌款辦了一個"成年失學補習班",這個班是給那些國小失學後又想升中學的人補習功課的。毛主席沒有忘了他給許志行的承諾,是以給許志行寫信,要他來長沙上補習班。

毛主席遇流浪漢許志行,教他寫作,10年後成作家把毛主席寫進小說

青年時期的許志行

接到毛主席的信後,許志行别提多高興了。但父親不讓他出來,于是他再次故伎重演從家裡逃出來,到長沙找到毛主席。見到萍水相逢的故人,毛主席也十分高興,特意安排他在補習班進階部讀書。那時候許志行沒有錢,是以一切費用都是毛主席出的。當時毛主席的大弟弟毛澤民也在進階部上學,毛主席的小弟弟毛澤覃在國小部六年級讀書。兩人與許志行一見如故,相處地像兄弟一樣。毛主席對待許志行也像對待自己的弟弟一樣,每周給他們上一次《公民》課。

許志行在補習班裡學習國文、英文和算數等課程。國文教材是學校自己編的,老師是謝覺哉。那時候毛主席工作繁忙,除了教授師範部一班的國文課程外,他還兼任高小部的一些課程,更重要的是,他還要從事革命活動。他是湖南革命報紙《湘江評論》的主編,這個報紙對當時的知識分子有很大影響。他還在長沙成立了文化書社,這是一個研究新文化和革命前途的團體。這個書社與新民學會一樣都反對軍閥張敬堯,是以後來才由毛主席為團長開展驅張運動。

毛主席遇流浪漢許志行,教他寫作,10年後成作家把毛主席寫進小說

毛主席和他主編的《湘江評論》

但是在百忙之中,毛主席仍舊拿出時間來,給許志行和毛澤民、毛澤覃開小竈,指導他們寫文章。

那時候許志行隻上過幾年私塾和新式學校,是以不太會寫白話文章。為了訓練許志行的寫作能力,毛主席就特意讓他在觀察、表達等幾個方面展開訓練。毛主席十分喜歡魯迅的文章,于是就讓許志行抄錄并熟讀魯迅的《故鄉》和《我們怎樣做父親》等文章。他還教給許志行要多加訓練:每天寫一篇日記,每周寫一篇作文,多讀《新青年》、《新潮》上的好文章。更為重要的是,毛主席教許志行寫作文,并不是從書本到書本,而是希望他從社會中尋找素材。

有一次,湖南軍閥趙恒惕把兩個進步青年殺害了,并把他們的人頭懸挂在城門上,毛主席就叫許志行和其他同學去看,回來後寫文章,抨擊軍閥的反動統治,寫文章要與現實鬥争相聯系;那時候湖南迷信活動盛行,遇到生病災禍,人們都喜歡去求神燒香,許志行于是寫了一篇《靠菩薩的結果》,說明求神燒香是沒用的。毛主席看了後連聲說好,鼓勵他投稿,後來這篇文章刊登在何叔衡主編的《通俗日報》上。這讓許志行受到鼓舞,學習和創作的勁頭更足了。

毛主席與楊開慧結婚後,居住在清水塘。當時許志行與毛澤民、毛澤覃住在一起,幾乎每個星期都會去看望毛主席,向他請教寫作上的事。有一個星期,三人因為有别的事沒有去,于是就給毛澤東寫了一張明信片,說明沒去的原因。一個星期後他們又去清水塘,毛主席拿出明信片,問他們有沒有寫錯的地方,三人左看右看,都沒有看出什麼毛病,毛主席便說:"上面寫着'毛澤東先生啟,南門本寄'。'啟'是什麼意思,是'打開'的意思,明信片隻有一張紙,怎麼能夠'打開'呢?再說你們三個人具名,卻用了'本寄',難道許志行也姓毛嗎?"

三人茅塞頓開。從此許志行明白,寫文章并不是什麼字眼都可以用,要嚴謹,經得起推敲。

那時候每逢假期,許志行便跟随毛主席、毛澤民、毛澤覃回韶山,一應吃穿用度都是毛主席供給。楊開慧對他很好,經常給他縫補衣服,勉勵他努力讀書。許志行在毛主席的閣樓上讀書,還在那裡度過新年。

1922年,許志行從長沙一師附小畢業,他很想投考毛主席的母校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但湖南省立學校是官辦的,隻招收本省學生。許志行又想投考其他學校,但其他學校都是收費的,價格不菲。毛主席見狀,便建議他回老家海甯投考浙江師範學校,這樣可以交一半的學費和膳費。半年還不到十塊錢。毛主席對許志行說:"這十幾元錢,我還是能夠接濟你的。"

許志行不想離開毛主席。在他流浪街頭的時候,是素昧平生的毛主席幫助了他,給他路費讓他回家。毛主席又邀請他來長沙上學,一應費用都是毛主席出的。大恩已是難報了。此時這個情況,他怎麼好意思再麻煩毛主席。是以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見,決定回老家求學。臨别前,毛主席語重心長地告訴他要努力學習,關心社會,許志行眼淚汪汪的,感謝毛主席的幫助。

毛主席說:"路上小心,到了浙江,考取學校後,就寫信來。"

許志行沒有辜負毛主席的期望,來到杭州後他考取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他馬上寫信告訴毛主席,毛主席陸續給許志行寄來零用錢和進步書籍。許志行勤奮學習,尤為主要的是他寫的一手好文章,深受國文教師俞平伯的賞識。他開始進行文學創作,并嘗試投稿。許志行的文學才華逐漸展示出來,後來在茅盾、鄭振铎主編的《小說月報》上發表多篇自傳體小說,比如《一個青年》、《師弟》、《孤墳》等。其中《師弟》一篇被茅盾選入《中國新文學大系》中。于是不幾年時間,許志行創作的小說越來越多,他出版了小說集《孤墳》,俞平伯特意為他寫了序:

情感深厚,漸臻沉郁,文筆亦委婉纏綿,能與情緻和諧。集中所顯示的,猶不僅是個人的身世,更有大的時代……

可見俞平伯對他的小說評價頗高。

毛主席遇流浪漢許志行,教他寫作,10年後成作家把毛主席寫進小說

許志行出版的小說集《孤墳》

與毛主席的奇遇和接受他的幫助和教導,對許志行來說無疑是影響巨大的。是以也反映在他的小說裡。其中自傳體短篇小說《别長沙的一天》,他用第三人稱描繪了與毛主席告别的情景:

散步回校後,他勉強将零星東西收拾好,看看上午時間還早,就到清水塘去告别M先生。那時M先生正在家裡寫什麼,見他進去,忙擱了筆,對他說:

"哦,你前天給我的信已收到了。你就是今天走嗎?那也好,已經挨到現在了,學費,我已通知澤民,由他籌給你,臨走你可向他拿。你到了長沙隻一年,學問思想都進了步,以後升學去,望你格外努力。經費方面,每學期我總可接應你些,不過現在自己也很缺錢,怕不能多寄罷了。浙江的學校不比湖南,學生都很奢華闊綽,你總得斟酌自己的情形,去創造環境,不要為環境所支配。讀書之暇,對于社會事業也得關心關心……"

"一年來,累你不少……"

"你又錯誤了,這又成什麼話呢?請你不要以此牽心……"

他低着頭,眼睛着地不住地開閉,也說不出一句話來!告别時,先生送他到門口,望着他說:"路上小心,到了什麼地方,就寫信來……"他此時喉嚨都哽住了,熱淚充滿了眼眶,也不能說一句話。

《别長沙的一天》情節并不複雜,人物設定也很簡單,甚至沒有什麼戲劇沖突。但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許志行對毛主席有很深的依戀,感情描寫真摯、細膩,也能體會出許志行當時沉郁的心境。

這篇小說收錄于許志行的小說集《孤墳》,1929年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從1919年與毛主席在武漢認識,到1929年出版第一部小說集,這中間經曆了10年,那時候許志行隻有28歲。這一方面說明,許志行具有很高的悟性和文學才華,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内,從一個流浪者和青年學生,把小說寫到專業水準;另一方面也說明,這與毛主席對他的資助、培養、教導是分不開的。在小說《别長沙的一天》中,毛澤民和毛澤覃都是用的真名,毛澤東則用"M先生"來代替。據相關文史家考證,這是毛主席第一次作為"藝術形象"被寫進小說裡。

許志行在小說裡傷心地寫道:

他生來認為最為悲傷的兩天:一,母親死的那一天;二,離别長沙的一天。

可見與毛主席的分别對他一生影響很大。

許志行這次與毛主席的分别,并不是永别。在杭州師範學校,他積極關心社會,參加活動。1925年,他因為參加反帝愛國運動被學校除名,無奈的許志行隻得再次給毛主席寫信。那時候毛主席已經到廣州工作,于是許志行也去了廣州。不久毛主席又去武漢,許志行也跟随去了武漢。由于革命活動的需要,毛主席傳回湖南組織秋收起義,許志行則傳回浙江參加活動,兩人從此分别。後來許志行兩次到湖南尋找毛主席,都沒有音訊,從此與毛主席失去聯系。

毛主席遇流浪漢許志行,教他寫作,10年後成作家把毛主席寫進小說

許志行

1949年,對于許志行來說是難忘的一年。得知中央人民政府即将在北京成立的消息,已經在上海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許志行無法掩飾自己的激動心情,他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把自己的經曆告訴他。毛主席很快給他回信,勉勵他好好工作:"在上海教書甚好,教書就是為人民服務。"

毛主席遇流浪漢許志行,教他寫作,10年後成作家把毛主席寫進小說

毛主席給許志行的信

于是從那後,許志行每年都給毛主席寫一封信,彙報自己的工作情況,毛主席雖然在百忙中,但也不斷給他回信。

1956年,毛主席再次給他回信:

志行兄:

十月八日惠書早已收到……遲複為歉。現在是暑假,如果你願意,可以來北京一叙,到中南海找葉子龍。暑假可去韶山。

祝好!

毛澤東

得到毛主席的邀請,許志行既激動又不安,他想立即見到毛主席,傾訴思念之情,又覺得現在兩人身份懸殊太大,他總是有些猶豫。是以在遷延一年後,1957年,許志行終于踏上北上的列車。

毛主席遇流浪漢許志行,教他寫作,10年後成作家把毛主席寫進小說

當許志行再次見到毛主席時,他雙手緊緊握着毛主席的手久久不放,畢竟離他與毛主席最初相識已經過去38年時間。毛主席也很激動,抱住許志行的肩膀說:"志行,我們終于見面了。"他注視着許志行,無限感慨道地:"等了你好長時間,接到信後就應該早點來嘛!我是多麼希望早點見到你啊!"那天毛主席的心情特别好,他回憶起兩人曾經相處的日子,第一次在武漢相遇,在長沙一師的讀書生活。許志行興奮的心情無法言表,毛主席還是以前那種風趣、親切的談話。他也沒有想到,毛主席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袖,竟然和自己這樣一位早年的流浪者、現在的普通教師促膝談心,傾訴友情。于是,許志行把心中的話語向毛主席傾訴。

那天毛主席熱情款待了許志行。

都是家常小菜,四菜一湯,炒青椒,韭菜炒肉絲,番茄炒蛋,一盤紅燒肉是為客人特意加的。

幾天後,毛主席又約見許志行,向他了解上海教育界的一些情況,由于毛主席要去外地視察,臨行前對許志行說:"有什麼困難,有什麼要求你提出來。"許志行想了半天,說道:"我想去韶山看看。"毛主席聽了高興地說:"好啊,到那裡去看看,代我問候家鄉的親人們。"毛主席給韶山縣寫了一封信,要求"以朋友的态度,接待他,告訴他一些事情。"随後又拿出500塊錢給許志行作為路費。許志行執意不肯要,毛主席說:"這是我的稿費,是以我個人名義送給你的。我絕對不會慷國家之慨,你放心收下吧!"

毛主席遇流浪漢許志行,教他寫作,10年後成作家把毛主席寫進小說

毛主席

對于許志行來說,再次回到韶山,與再次見到毛主席的心情是一樣激動的。那時候,他與毛澤民、毛澤覃跟随毛主席在這裡讀書。毛主席的家人都把他當做自己人!他在韶山見到毛澤民的夫人王淑蘭,許志行親切地稱呼她為"四嫂"。王淑蘭老了,但還是認出了許志行,說道:"你是志行兄弟?30多年沒見面了……"許志行緊緊握着王淑蘭的手。王淑蘭仿佛又回到那些峥嵘的歲月,喃喃地說道:"開慧犧牲了,和她一起被殺害的還有許多人。打開慧的槍沒有打中要害,半夜裡她醒來,在棺材裡叫,特務聽了去報告,何健的人又将她拖出來,殺害了……"

許志行熱淚長流。

現在,毛澤民、毛澤覃、楊開慧都犧牲了……

許志行在王淑蘭陪同下參觀毛主席故居。他在一個個熟悉的房間裡盤桓,往事曆曆浮現在心頭,他甚至爬上一座很少有人上去的閣樓,這是毛主席當年讀書的地方,他也曾在這裡讀過書……

尾聲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許志行名不見經傳。他早年與毛主席認識,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與毛主席失去聯系,轉而從事教育工作。還在學生時期他就進行文學創作,第一次把毛主席當做"藝術形象"寫進小說。

毛主席遇流浪漢許志行,教他寫作,10年後成作家把毛主席寫進小說

晚年許志行夫婦

在上海工作的那些年,許志行為人低調,除了老朋友外,幾乎沒有人知道他與毛主席還有這段友誼。1976年毛主席逝世後,許志行悲痛不已,他無數次與親朋好友談起他與毛主席的這段交往,感慨道地:如果沒有遇到毛主席,他很可能就會一直是個流浪漢,是毛主席給他提供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幫助、培養、教導;如果沒有毛主席,就絕對不可能有他的今天!

1983年,許志行老人去世,享年82歲。

毛主席遇流浪漢許志行,教他寫作,10年後成作家把毛主席寫進小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