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元年(167年),昏庸無道的漢桓帝突然駕崩,年僅三十六歲。
漢桓帝在十五歲的時候便繼承了皇位,在他執政的這二十多年内,他任用奸臣,寵信宦官,将大漢王朝弄的是烏煙瘴氣。國事日漸敗壞後,漢桓帝不僅沒有絲毫悔改,反而愈發地荒淫無道了起來。他一次又一次地選妃,直到後宮中有五千多個嫔妃才有所收斂。
五千美女,漢桓帝就算一天換一個,還得換十三年呢,哪裡還會有什麼快樂可言?他在位的二十一年間所封貴人就有十幾人之多,才女更是無數。而且除了衆多的嫔妃,他還先後冊立了三個皇後:一個是梁皇後、一個是鄧皇後,還有一個是窦皇後。

直到這個時候,一個問題擺在了東漢王朝的面前:最可笑的是,在漢桓帝臨死之際,卻沒有一個能夠繼承皇位的皇子。為了穩固國本,皇後窦妙和大将軍窦武準備擁立皇族中的劉宏即位。次年正月,劉宏在文武大臣們的見證下登基稱帝,史稱漢靈帝。
漢靈帝繼承皇位後對支援他的窦妙和窦武非常感激,不久後,他連下數旨為窦妙和窦武加官進爵。當時,窦妙掌管朝政窦武控制軍隊,兩人成了大漢王朝中權傾朝野的人物。除了漢桓帝生前寵信的宦官王甫、曹節、魏彪等人,再無人敢出言反對窦妙和窦武。
窦妙和窦武身居高位後,王甫、曹節等人被處處打壓,兩派之間的沖突愈發尖銳。窦妙尚且能夠見好就收,但是,性情暴躁的大将軍窦武卻漸漸有了鏟除宦官勢力的想法。建甯元年(168年)八月,窦武讓自己的心腹尹勳抓捕宦官魏彪,準備對宦官集團展開一場大清洗。但是,由于尹勳行事太過不慎,此計劃還未實施便洩露了。
王甫和曹節得知消息後大吃一驚,他們不甘坐以待斃,于是,聯合了衆宦官率先發難。窦武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就被手持利刃的宦官所殺。窦武死後,其家人被宦官集團盡數斬殺,隻有窦妙幸免于難。但是,經此一役,窦妙的權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她本人也被遷到了遠離朝廷的地方。
江山傳到漢靈帝手中時本就岌岌可危,這次政變發生之後,漢王朝更是元氣大傷。在這種情況下,漢靈帝就是宵衣旰食,勵精圖治也不一定能夠中興大漢了。唯有君臣一心,埋頭苦幹才有一線希望。可惜的是,漢靈帝不是一位明智的君主,大臣們也不是一些賢良的大臣。漢靈帝之昏庸,比之漢桓帝尤甚。
漢桓帝雖然寵信宦官,但總算還有君臣之分,到了漢靈帝這裡,宦官竟然可以與皇帝相提并論了。
當時,漢靈帝非常寵幸張讓和趙忠兩個宦官。一天,他當衆感慨道:“張常侍就是我的父親,趙常侍就是我的母親啊!”在這樣的皇帝的統領下,國家哪有不衰亡之理?民生凋敝,漢王朝的國庫非常空虛,為了建造華美的宮室,漢靈帝動了賣官鬻爵的心思。他身邊的宦官們為了哄皇帝開心,紛紛對此表示支援。
剛開始,漢靈帝隻是試探性地賣了點小官職。可當迅速收到了大批錢财後,他就無所顧忌地販賣起司徒、司空、太尉等重要職位。旨意下達後,各類職務明碼标價,民間買官成風,忠義之士無不搖頭歎息。
在衆多買官的人中,也不乏飽讀詩書的名士,幽州太守崔烈就是一位。
他在幽州的時候體恤群眾,為官清廉,當地的百姓都很擁戴他。可是,崔烈認為,若想為國家做更大的貢獻,就必須進入中央機構。為了實作自己的抱負,崔烈找到了漢靈帝的乳母程夫人,想要購買司徒的官職。
之後,程夫人在漢靈帝面前為崔烈說了很多好話,讓崔烈僅花了五百萬錢就當了司徒。據說,漢靈帝将司徒一職賣給崔烈後很是後悔,曾當衆惋惜道:“朕當時應該堅持一下的,司徒這個職位,本來可以賣到一千萬錢的。”
君臣之間,竟然将官職當成了一項可以公開交易的物品,實在是令人瞠目結舌。而皇帝後來還後悔賣價太低,這更是令人哭笑不得。崔烈雖然如願以償進入了中央,但也是以受到了很多非議。他一心想要重振大漢,卻受到了重重的阻力。
不說别的政敵,僅宦官集團便使他在朝廷中舉步維艱。不久之後,漢靈帝駕崩,西涼軍閥董卓進入了京城。暴虐的董卓禍亂朝綱,将反對者統統下了大牢,其中,就有崔烈。董卓死後,西涼軍舊部李傕、郭汜等人又率軍殺回長安。
戰亂之中刀槍無眼,崔烈就在亂軍之中被殺了。
崔烈本想借買官的途徑實作自己的抱負,不料卻漸行漸遠,最後,甚至死在了叛軍的手中。其實,當時的漢王朝已經到了滅亡的邊緣,崔烈僅憑個人能力根本無法挽救。他的買官救國之舉,隻不過是螳臂擋車罷了。
參考資料:
【《漢書》、《後漢書》、《崔烈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