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鴻壽《隸書七言聯》 北京匡時2018年春拍拍品
陳鴻壽(1768~1822年),出生于杭州,原名鴻緒,字子恭,号曼生,又号曼公、曼壽、夾谷亭長、種榆仙客、西湖漁者等。
齋号有種榆仙館、阿曼陀室、桑連理館(蕭建民《陳曼生研究》)。著有《桑連理館詩集》《種榆仙館印譜》《種榆仙館詩鈔》等。
▌陳鴻壽《隸書七言聯》钤印
他的篆刻出入秦漢,是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善山水花卉,書法有盛名,以隸書為最佳。他還以創新設計紫砂壺見長,并把詩文書畫和紫砂陶藝完美結合,在壺上刻詩文、繪畫,被後人稱為“曼生壺”,是紫砂文人時代的開創者。
▌《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 陳鴻壽印鑒第65、75号
陳鴻壽生活在乾嘉時期,是清代經濟發展的太平盛世的末期,也是藝術活動非常昌盛的時期。與朱鴻恺、朱彭、袁枚、錢泳、郭麐、屠倬、奚岡、陳豫鐘等往來密切,受袁枚“性靈說”的影響非常深刻,主張自由通達,獨立不羁的藝術個性,有“詩到無心味覺長”的境界。陳鴻壽深得阮元器重,以阮元幕僚身份出入政壇,一生受阮元藝術主張影響,是乾嘉時期金石學、碑學的身體力行者和擁護者(蕭建民《陳鴻壽研究》)。
▌陳鴻壽《隸書七言聯》 小莽蒼蒼齋舊藏
陳鴻壽精通各體書法,比較常見的是行書和隸書。其隸書在“清隸九家”裡獨樹一幟, 樸、趣味、脫俗清新、高雅而有古意。就具體書法的形态而言,筆力勁挺,橫向取勢,橫、撇、捺 伸展比黃山谷過之而無不及;字形側勢又平衡, 趣味天成。他的隸書,可以說是他的藝術主張的展現和結晶。書法自二王開啟妍麗之路,晉唐之後書家多承襲二王,沿襲至清書風已趨媚而弱。陳鴻壽等重碑體書家恰于妍媚大環境中革除柔弱,力求骨力和天真。
▌《石門頌》局部
他的隸書師法漢隸名碑《張遷碑》《石門頌》《楊淮表記》《開通褒斜道》《祀三公山碑》《孔宙碑》等。《張遷碑》,凝厚樸茂,方中帶圓, 沉着而又靈動。《孔宙碑》,字形規整秀麗,結體上小下大,中宮收緊,某些字的波挑非常飄逸,無拘無束。陳鴻壽得兩碑中古樸秀逸氣質,書法提按變化不大,撇捺舒展,吸取字型 上小下大、姿态多樣的特點。
本文編輯整理自 洪霁虹《陳鴻壽隸書七言聯考》一文,已做删減,原文刊載于2019年《收藏》1月刊
《收藏》創刊于1993年 一冊在手,把握收藏
微信名:收藏雜志
微信ID:sczz029
《收藏》微網誌ID @收藏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