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鴻壽(1768~1822年),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書畫家、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曼龔、曼公、恭壽、翼盦、種榆仙吏、種榆仙客、夾谷亭長、老曼等。曾任贛榆代知縣、溧陽知縣、江南海防同知。其工詩文、書畫,善制宜興紫砂壺,人稱其壺為“曼生壺”。書法長于行、草、篆、隸諸體。行書峭拔隽雅、分書開張縱橫,獨步有清一代。篆刻師法秦漢玺印,旁涉丁敬、黃易等人,印文筆畫方折,用刀大膽,自然随意,鋒棱顯露,古拙恣肆,蒼茫渾厚。為“西泠八家”之一。
陳鴻壽于藝術涉獵廣泛,而且造詣極高,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他的篆刻出入秦漢,繪畫精于山水、花卉,書法以隸書最為著名。
他的書法以隸書和行書最為知名。他的隸書清勁潇灑,結體自由。穿插挪讓,相映成趣,在當時是一種創新的風格。
他廣泛學習漢碑,尤其善于從漢摩崖石刻中汲取營養,在用筆上形成了金石氣十足、結體奇特的個人面目。筆畫圓勁細插,如銀畫鐵鈎,意境蕭疏簡淡,雄渾瓷肆,奇崛老辣。
陳鴻壽的隸書較之以往的隸書具有“狂怪”的特點,說明他有創新的勇氣和才能,但在結字和章法上,用筆仍然屬守古法,筆筆中鋒,力透紙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