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很多人給你留言說:我感到非常困惑,不知道該怎麼辦。
以前,當他遇到這樣的消息時,他會苦澀地勸告他,不要多想,不要指望一夜之間變得富有,要腳踏實地,不要隻是盯着别人,學會内省,不要一遍又一遍,學會設定目标......
随着時間的流逝,人們發現這種影響非常普遍。
因為大多數人都知道很多真相,但他們的生活仍然很糟糕。
然後有人問我:冉旭,我喜歡讀你的《毛澤東》。當我感到困惑時,我可以閱讀主席的故事嗎?
我想,不要去。
不是你不明白,而是你感到羞愧!
我們現在的狀況比總統年輕時好得多,我們面臨的問題和困難遠沒有當時那麼嚴重。
在我們這一代人看來,我們所說的混亂,更像是一種小小的資産階級行為。
如果你真的了解董事長,你就會明白,每個人的困惑都是因為缺乏使命感。
近年來,"别忘心,記住使命"這八個字非常流行。
今天我想和大家就人生使命這個話題進行深入的交流。
這有點像與每個人面對面交談。
說到"使命"這個詞,我想幾乎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思考過關于生命的哲學問題:
人們為什麼活着?
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當你來到這個世界時,你要做什麼?
尤其是當一個人已經滿足了基本的食物和衣物,擺脫了貧困,解決了生活中的基本問題,如果你仍然單調地重複前世,很容易陷入無聊的循環和意義真空。
這不是緻命的,但很容易變得瘋狂,讓人們對時間的流逝感到焦慮,對未來産生莫名其妙的困惑。
這時,人們将進入一種自我探索的狀态,會本能地追求人生的新高度和人生意義。直到你找到你的使命,你才會在生活中找到一種價值感,不再對生活感到困惑。
有一篇關于"死前你會後悔什麼"的文章,在國内外網站上瘋狂轉載,瞬間喚醒了成千上萬的人。這篇文章列舉了人們在生命結束時最後悔的25件事,投票率最高的是"後悔沒有選擇他們想要的生活"。
今生的終極願望是使命。
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17歲時讀到一句格言:"當你把每一天都看作是人生的最後一天時,你會感到安心。
這句話對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每天早上,他都會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後一天,我會怎麼做?"
"你的工作将占據你生活的很大一部分。獲得真正滿足感的唯一方法是做你認為偉大的事情,而做偉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熱愛你所做的事情。如果你還沒有找到這些東西,請繼續尋找,不要停下來。盡你所能,你知道你會找到它。此外,随着時間的推移,事情隻會變得越來越好。是以,在你找到它之前,繼續尋找,不要停下來。"
我一直覺得"使命"這個詞是神聖的,不是那種喊口号、追熱點、交朋友的事情,隻是熱了三分鐘,時間久不有趣。
找到人生的使命,就是為自己找到一個長期目标。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項著名的"目标與人生"調查。他們選擇了一批智力、學術、環境、條件相近、将進入社會的學生。其中,26%沒有目标,59%含糊不清,9%有明确但短期的目标,2%有明确和長期的目标。
二十六年後,哈佛大學再次跟随學生,結果如下:
調查充分說明了長期目标對生活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你為自己設定長期目标之前,一定要問問你的人生使命是什麼。否則,我确認這個長期目标隻是一個"虛假目标",你不會有執着的激情,也不會堅持下去。
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使命"的問題真的很難回答。有些人隻是在腦海中閃過這個想法,并忘記了很長一段時間。有些人一時找不到答案,是以他們放棄了追求。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以毛主席的一生為例,尋找一些關鍵因素,了解自己的人生使命,探索自己的人生方向。
2
關鍵因素一:生命哲學問題。
為什麼大多數人在生活中找不到目标感和長期目标?這與思維方式有關,人們在思考的起點上有很大的不同。
大多數人根據"興趣"設定目标,即在權衡利弊後做出選擇。極少數人設定的長期目标是從"哲學"開始,思考人與世界的關系,探索其背後的意義。
著名中國研究大師吉彥林先生也探索生命的意義,觀察形形色色的人,在散文集中寫道:
"在我個人的觀察中,生命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沒有任何意義或價值;
當你幸運的時候,你手裡有錢,白天有兩三頓美味的城市餐,晚上有一次卡拉0K之旅。你可以玩一點政治,玩一點聰明,甚至傲慢,昏昏欲睡,不着急。當我走進骨灰盒時,我不明白為什麼我想過我的一生。
其中,倒黴倒下,整天跑來跑去吃飯穿,皺着眉頭歎氣。即使生活還在繼續,我也不用擔心吃穿,但我可以得到足夠的食物和衣服。然而,我整天都很忙,被困在名聲的缰繩中,被靈活所束縛。也是昏昏欲睡,迷茫,不知道為什麼要活一輩子。
對于這樣的人來說,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何而來?"
世界上所有的噪音都是為了利潤,世界上所有的噪音都是為了利潤。深度參與确實使遊戲非常愉快。從整個人生的角度來看,發現追求隻有生死,繼續在這個陌生的圈子裡盤旋,是可笑的。
是以,如果把最重要的标準放在利益上,我們會因為短期的得失而迷失,很難設定長期目标,更難在生活中找到使命。接下來,姬先生深思熟慮,在他的散文集中寫道: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漫長過程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這些任務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如果生命有意義和有價值,它就在這裡。
然而,在人類社會中,隻有少數有識之士才能了解這個道理。
如果說人生真的有意義、有價值,它的意義和價值就在于接受的開始,在于責任感。"
1917年,24歲的毛澤東學習了楊昌吉先生推薦的《道德原理》,根據毛澤東的《紀事》。
這是一本很哲學的書,對别人來說很無聊,但毛澤東卻忘了吃飯睡,寫了12000多字的注釋。
在《倫理學原理》的影響下,毛澤東寫了一篇名為《心靈的力量》的文章,裡面充滿了哲學思想,從宇宙、世界、進化、人類、世界、中國、民族和文化的哲學高度尋求真理和人生使命。
這是一篇精彩的作文,湖南第一師範大學楊繼昌老師看完後驚喜,直接給了106分——滿分100分加6分。
1917年8月23日,毛澤東給李錦熙寫了一封長信,讨論了拯救國家和人民的"大源頭"......所謂源頭,就是"宇宙的真理"......信中強調,"呼喚大源泉",通過思想道德的轉變和普及,改革民族思想,是救國救民的根本途徑。
在毛主席的其他曆史文獻中,大量關于世界、宇宙、生命的哲學思想,但由于篇幅限制,無法一一列舉。從這個角度來看,他的思維和決策方式确實與大多數人有着根本的不同。
長期以來,我一直抵制一些人對毛主席的看法,因為他們隻是從"利益"的角度來判斷他的行為。當然,一個基于興趣的人怎麼能說出一些超出他知識範圍的話呢?
過去,我引用過很多曆史資料,表明他放棄了成為商人的機會,選擇了通常被認為是最困難和最冒險的道路。這種"利益第一"的價值觀似乎難以了解。
事實上,毛主席許多行動的出發點不是利益,而是人民至上。其背後的根源在于他對哲學、價值和意義的執着追求。
當然,毛主席也不例外。在幾乎所有名人的傳記中,我們都能發現他們對人生哲學的深刻思考和探索。可以說,所有成功的人都是哲學家。
電腦,計算是為了最大化短期利益,是以隻有短期回報;哲學家尋求生命、世界、甚至宇宙的真理,以達到長期的結果。時間會證明一切。
特别是對于我們這些不擔心吃穿的人來說,我們應該少關注生活中的小事,更深入地思考人生哲學,這樣才能進入更深層次的生命次元,更接近你的人生使命。
三
關鍵因素2:傾聽你内心的聲音。
人生的使命不能直接從書本上學到,也不能被别人直接講述。它隻能來自内部。
書籍和高尚的人是加速我們尋找和實作生活的使命的催化劑,但它們是不可替代的。
最後,你應該傾聽並相信你內心的聲音,它會告訴你答案。這種"使命感"有時是微弱的,但永遠不會消失。
就像毛主席比喻的"星星之火,可以是原作",星星之火雖然一開始很弱,但永遠不會熄滅,總有一天會變成原來之火。這種"火花"起初并不是出現在外界,而是出現在他的心中。
所謂"使命感",就是一種感覺,一種自我很重要的巅峰感,一種非常有意義的感覺。那種感覺不是口中的一點點甜蜜,身體中的溫暖,手掌中的溫柔,而是一種遠遠超出物質感覺的體驗。
我相信幾乎每個人都經曆過這種超越物質感受的體驗,但不同之處在于:
大多數人會這樣做,很少有人會這樣做,時間長。大多數人會受到世俗世界的影響,選擇一條符合普世價值的道路,而極少數人會傾聽自己内心的聲音,走出一條普通人無法了解的道路。
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表示,"生活就是改變世界"和"我想在宇宙上留下印記"。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Bezos)已經完成了他第一次乘坐火箭進入太空的人類之旅,SpaceX創始人馬斯克計劃到2050年将100萬人送往火星。......
這些言行,對于普通人來說,很難了解,甚至難以認為是越軌行為,但這些人卻傾聽了自己内心的聲音。
所謂"直上直下的簡單方式",就是那些成就偉大的人,其實過着簡單的生活,隻是傾聽和跟随内心的聲音,就會引導我們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
1936年,43歲的毛澤東站在陝西省清縣袁家溝,欣賞雪花,然後寫了一首流行詩《豫源之春》,以極其壯麗的視角描繪了祖國的大江大山,以非常長遠的眼光看待中國千年的曆史人物。
其中,"想要和天氣一較高""人氣數字的數量,也看現在"等字眼,隻是看着人就覺得震耳欲聾!
讓我們來嘗嘗吧。他寫這首詩時,内心深處的強烈感受是什麼?看來我與天地、曆史融為一體。除了物質感受,沒有别的經驗,我寫不出這樣的詩!
這種全面的體驗被稱為"心流",任何經曆過它的人都可以完全了解,任何沒有經曆過的人都不會感覺到如何思考,因為它不是在書本上學到的,而是一個真實體驗的過程。
一個人一旦進入這種"心流"狀态,就會日以繼夜地思考,專注于自己的夢想,忘了吃飯,甚至忘記了身邊的事情,直到他或她取得了令他驚喜的奇妙成就。
1938年5月,毛澤東把自己鎖在延安一個破舊的山洞裡,連續九天待在家裡。寫《在持久戰中》不眠之夜。這一過程也記錄在《毛澤東傳記》中,該書由中國閩大學出版社出版:
毛澤東坐在山洞裡的書桌前,蒼白的臉被淡淡的燭光照亮。他兩天沒有睡覺,隻吃了一點食物。......
五天後,擺滿了毛澤東野草的文具。然而,毛澤東體重減輕了,眼睛裡沾滿了鮮血。......
7日,毛澤東突然痛苦地跳了起來。他右腳上的鞋子被火盆裡的炭火燒焦了,他正在冥想。......
8 他突然頭痛,暈倒了。在醫生來診斷他之後,他繼續寫作。
9 我終于完成了這篇80頁的論文。"
偉大的作品來自不眠之夜的焦點,來自内心的聲音,來自生命使命的内在聲音。
傾聽你內心的聲音,它會引導你找到你的使命,從那時起你的生活將變得不尋凡。
四
關鍵因素三:自我建議——我是合格的!
心理學中有一個術語叫做"自我暗示",每個人都隐含地暗示自己就是他們自己。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不自覺地暗示自己有"失敗"感,然後給自己設限。
大多數人認為"使命"這個詞太高了,隻有大人物才配得上它,他們隻是普通人,沒有資格獲得它。
以上面的例子為例:喬布斯說"在宇宙上留下印記",貝索斯想去太空旅行;
那麼,是"首先,然後"還是"首先,然後"?
我們也可以根據毛主席的經驗來了解它。中央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張金立先生對青年毛澤東的解讀》中有這樣一段話:
"人們總是喜歡尋找根源,尋找家族史。看來,這件大事背後一定有一個先天因素。如果我們用這種思維去探索毛澤東,就會發現石矛家族真的很卑微,沒有什麼可挖的。
從家譜的角度來看,毛澤東的這個分支被推到了五代,它既不是北韓官員,也不是學者-學者-人。幾代人以來,這是一個依靠田地覓食的農民。"
如今,當我們提到"毛主席"這個詞時,我們總是認為他有一個人生使命,改變中國是很自然的。經過仔細研究,發現他不是來自一個有名的地方。廬山沖隻是一個普通的山溝,他隻是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
根據世俗的價值觀,他"沒有資格"以任何方式成為上司者。
重要的不是外界對他的看法,而是他對自己的看法。自我建議是最重要的事情。1919年7月,27歲的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上寫道:
世界,我們的世界。國家,我們的國家。社會,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的?我們不這樣做,誰做的?
雖然不能一一列舉,但在毛主席的諸多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毛主席"世界第一"和"放棄别人"的氣勢無處不在。當大多數人認為改造社會是"别人的事"時,他下意識地告訴自己:這是我的事!
心理學中存在一種"自我驗證預言"的現象,即人們無意識地遵循已知的預言,并最終使它們發生。換句話說,無論你如何看待自己,你都是對的。
如果你認為自己不合格,最終的事實将證明你是對的,如果你認為自己有資格,最終的事實将證明你是對的。
最終你會發現,唯一束縛你的是你大腦的限制和你給自己的位置。當你消除這些限制并重新定位自己時,你會睜開眼睛,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在那裡會有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五
是以,看到這裡,你應該明白。
事實上,我文章的标題是"确切地說出你在說什麼"。
為了給你一些刺痛的感覺,如果你閱讀标題并反駁它會更好。
我真正的觀點是:當你感到困惑時,閱讀更多偉人的傳記。這些書将向你展示一個宏偉的世界,甚至找到你在生活中的使命。
沒有人能直接給你一個答案,但有一種方法可以得到答案。隻要你堅持這條路,你就會找到答案。
毛主席年輕的時候,人生有一個迷茫的階段。當他感到困惑時,他的老師楊昌吉請他讀一讀胡臨沂的書。他被一句話打動了:
"世界上發生的事情隻能由人力資源來完成。當水處于最佳狀态時,隻要它完成,它有自己的方式。決心去探索,去追求,隻有經過無數的艱辛,隻有血脈斷裂,連山川,才能回歸源頭,知道它的本質。"
後來的教訓表明,書中所說的是真實的,他已經找到了人生的使命。
不要以為是"空虛",不要以為自己不合格,你的心會告訴你答案。
因為它值得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