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國茶界,打着“大師”旗号招搖撞騙的層出不窮,更有不少所謂大師以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自居。
其實,我國國家文化主管部門在200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2018年,先後命名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計3068人。其中,傳統茶類中,國家非遺傳承人僅有區區25人,以後再有茶界大師自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話,您可要擦亮眼睛哦~
武夷岩茶(大紅袍)制作技藝——葉啟桐
葉啟桐,福建周甯人。他将畢生心血都投入到了武夷茶事業,隻要提到武夷岩茶,自然就會想到葉啟桐。2004年和2006年,他兩次主持制作“武夷岩茶國家标準”樣品。2006年,獲得首批“武夷岩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稱号。
武夷岩茶(大紅袍)制作技藝——陳德華
陳德華,福建長樂人,被譽為大紅袍之父,2020年辭世。
1985年,陳德華首推大紅袍小包裝,大紅袍從此走進千家萬戶,進而大大提升了知名度。2006年被授予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大紅袍傳統工藝技能代表性傳承人。
花茶制作技藝(張一進制茉莉花茶) ——王秀蘭
王秀蘭,從事茶葉行業近四十年。1992年任張一進制總經理,着手改革後,很快恢複了張一進制茉莉花茶“湯清味濃、入口芳香、回味無窮”的傳統特色。2007年,張一進制茉莉花茶制作技藝成為唯一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花茶項目,王秀蘭成為該項技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花茶制作技藝(吳裕泰茉莉花茶)——孫丹威
孫丹威,1997年任吳裕泰總經理職務,任職後提出了發展連鎖,振興老字号的創新思路,使百年老店重獲新生,榮獲第四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名單。
花茶制作技藝(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 ——陳成忠
陳成忠,福建福州人,唯一的花茶手工标準樣制作人,多次參加全國烘青綠茶、茉莉花茶級型标準樣的确認會議。
綠茶制作技藝(西湖龍井)——楊繼昌
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滿覺隴村,從事西湖龍井茶炒制。上世紀的1988年和1989年,楊繼昌連續兩年奪得西湖龍井評比第一名。
綠茶制作技藝(黃山毛峰)——謝四十
黃山毛峰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2008年,國務院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黃山毛峰綠茶制作工藝名列其中。
謝氏“永慶堂”第49代傳人謝四十,于2009年6月榮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黃山毛峰傳承人,這在黃山毛峰茶制作工藝領域尚屬第一人,是黃山毛峰第一人。
綠茶制作技藝(太平猴魁) ——方繼凡
方繼凡,太平猴魁研制人之一方先櫃的第四代傳人,從小跟随父親方平榮學習制茶技藝。曾編制和兩度修訂太平猴魁國家标準,編制太平猴魁工藝規程安徽省地方标準,“太平猴魁制作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2011年1月被确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太平猴魁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綠茶制作工藝(六安瓜片)——儲昭偉
儲昭偉從記事起跟随祖父、叔叔及張氏親友等從事六安瓜片茶園管理和采摘、炒制等。曾主持制定了《六安瓜片茶企業标準》《六安瓜片制作工藝标準》等,使六安瓜片自創制以來,第一次有了六安瓜片生産、加工、營銷标準。榮獲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綠茶制作工藝(六安瓜片)代表性傳承人。
綠茶制作技藝(碧螺春制作技藝)——施躍文
施躍文,出生于“茶王”世家,曾祖輩因采制碧螺春進貢朝廷而被稱為“碧螺老人”,其祖母周瑞娟曾親手為朱德炒茶。
在傳承碧螺春茶炒茶技藝的基礎上,施躍文以新方法制作碧螺紅茶以及桂花味紅茶。2017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綠茶制作技藝(紫筍茶制作技藝) ——鄭福年
鄭福年,浙江長興紫筍茶制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從16歲開始做茶,幾十年來,他熟練掌握了現代紫筍茶的制作技藝,還潛心研究和恢複古代特别是唐代時期茶餅制作、創新蒸清紫筍(散型)工藝。2017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綠茶制作技藝(贛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藝) ——廖永傳
廖永傳,自幼從父母學到擂茶制作技藝,譜系清晰。能夠熟練掌握擂茶的制作技藝。他制作的擂茶不僅效率高而且口感好。廖永傳利用掌握的藥理知識,根據不同季節,加入不同的擂茶配料,來提高擂茶的保健效果。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
綠茶制作技藝(婺源綠茶制作技藝)——方根民
方根民,師從祖輩,譜系清晰。他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精選高山茶的原料,創制的“丫玉茶”具有“形美、香高、湯碧、味醇”的特點,并形成獨特的品質風格。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綠茶制作技藝(信陽毛尖茶制作技藝)——周祖宏
周祖宏,自幼開始跟随其父周繼明學習采茶、種茶、制茶技藝。1998年奪得杭州國際茶博覽會金獎;2008年被評為“河南省民間(制茶)工藝美術大師”;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綠茶制作技藝(恩施玉露制作技藝) ——楊勝偉
1956年,楊勝偉考入當時的恩施農校,學的就是茶葉專業。1972年,《恩施玉露生産技術》面世。2014年,楊勝偉又寫成《恩施玉露》專著,首次提出加工恩施玉露的“工藝溫度域”概念和“偶數法則”,确立了恩施玉露傳統制作技藝的理論體系,規範了操作技術規程,為恩施玉露制作技藝的傳承奠定了基礎。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綠茶制作技藝(都勻毛尖茶制作技藝) ——張子全
張子全,男,布依族,貴州省都勻市人,綠茶制作技藝(都勻毛尖茶制作技藝)傳承人。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紅茶制作技藝(祁門紅茶制作技藝) ——王昶
安徽祁門紅茶作為中國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紅茶,也是世界三大高香茶之首,曾被贊為“無價之寶”,是英國女王和王室的至愛飲品。
王昶十四歲就被父親送到鄉茶廠做茶,做茶、評茶差不多40年了。作為首位國家級祁紅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王昶正團結帶領着祁紅業界的同仁們,讓口口相傳了150年的“祁門香”再次香飄世界。
紅茶制作技藝(滇紅茶制作技藝) ——張成仁
張成仁生在滇紅茶鄉,長在滇紅茶鄉,又一直從事滇紅集團茶葉初制加工、茶葉産品研發、茶樹栽培種植管理的研究工作,潛心研究滇紅茶制作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烏龍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魏月德
魏月德,鐵觀音始祖魏蔭第九代孫。自小由父輩傳教茶作技藝,14歲開始開山種茶。2005年,榮獲安溪鐵觀音神州行西安市鐵觀音茶王賽金獎。2008年,烏龍茶(鐵觀音)傳統制作技藝被确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魏蔭後人魏月德被公布為該技藝的兩名傳承人之一。
烏龍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王文禮
王文禮,福建安溪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烏龍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現任八馬茶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黑茶制作技藝(南路邊茶制作技藝)——甘玉祥
甘玉祥先生出生于邊茶(又叫邊銷茶、磚茶、俗稱粗茶)世家,經過十多年不懈的努力,将邊茶長期以來永不改變的兩個品種——康磚和金尖,在短短的四年内增加到了50餘種,并将“邊茶”改名為“藏茶”,提出“藏茶漢飲、邊茶内銷、粗茶細作”的發展戰略思路,“藏茶”也成為雅安城市一張新名片。
黑茶制作技藝(千兩茶制作技藝) ——李勝夫
作為土生土長的安化人,李勝夫從事黑茶生産35年,長期從事安化黑茶的審評檢驗。他任安化縣永泰福茶号廠長後,恢複千兩茶生産,多次将千兩茶制作技藝帶入全國大型展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黑茶制作技藝(茯磚茶制作技藝) ——劉杏益
劉杏益,師從陳先敬、周鐵安兩位師傅。他三十多年來一直工作在茯磚茶的生産一線,制作的益陽手築茯磚茶技藝精湛,是茯磚茶的制作技術的帶頭人,確定了茯磚茶制作技藝的有效傳承和發揚光大。
黑茶制作技藝(六堡茶制作技藝)——韋潔群
韋潔群,18歲入行,40年制茶,韋女士守護并傳承着傳統農家六堡手工技藝,堅持“原産地,原茶種,原工藝,原生态”,在如今浮躁的制茶市場中,似一股清泉,堅守農家本味、彰揚六堡個性。
白茶制作技藝(福鼎白茶制作技藝) ——梅相靖
梅相靖出生在茶業世家,祖居點頭柏柳村地處東海之濱,是福鼎大白茶、大毫茶的原産地,号稱“中國白茶第一村”。
其祖父梅伯珍畢生研究白茶制作技術,将福鼎白茶推向世界各國,在茶商界有“梅占魁”之尊稱。梅相靖是梅伯珍第三代嫡傳,自小跟從父輩學習制造各茶葉品種,2012年12月被評定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白茶制作技藝(福鼎白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