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台灣“促轉會”應先鏟除自己心中的威權——從移除蔣中正銅像談起

台灣“促轉會”應先鏟除自己心中的威權——從移除蔣中正銅像談起

文:林火旺

于2017年成立、隸屬于台灣“行政院”的二級獨立機關“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在9月8日對外公布“中正紀念堂園區轉型方案”,未來中正紀念堂将轉型為檢討威權的曆史公園,建議移除蔣中正銅像。

這個委員會的成員政治立場鮮明,是以這個機關在一些敏感議題上幾乎都是依據民進黨的意識型态行事。蔣中正統治時期,兩岸情勢緊張,統治者“甯可錯殺一百、不肯放過一個”的心态可以了解,是以造成的冤假判決,對無辜受害者及其後代應該補償,這在台灣社會完全沒有争議。可是對于“蔣中正”的個人評價,并不是台灣社會的共識,是以促轉會這次的舉動,立刻激起支援和反對的情緒,平添社會的不安。

令人懷疑的是,促轉會在新冠疫情尚未解除的當口,這樣做是否為了轉移焦點:一方面讓人民不要全心關注民進黨政府防疫的雜亂無章;二方面把這個議題延燒到明年的地方縣市長選舉,用意識型态壓過執政的失能。但是無論如何,在這個時候碰觸台灣社會最敏感的神經之一,似乎不太正義。

台灣“促轉會”應先鏟除自己心中的威權——從移除蔣中正銅像談起

台灣地區的新冠疫情尚未解除。

衆所周知,台灣社會對于老蔣功過的曆史解讀各異。有人認為老蔣從大陸帶來黃金、故宮文物,更重要的是人才,嚴家淦、尹仲容、李國鼎、孫運、趙耀東,這些人讓台灣從農業社會成功轉型為工業社會,奠定台灣經濟起飛的基礎,創造了所謂台灣的“經濟奇迹”;即使到現在仍然在全球産業鍊舉足輕重的“台積電”,也是當年李國鼎的資訊産業政策扶植的對象。有些人則認為,老蔣是“二二八事件”的元兇、“白色恐怖”的始作俑者,是劊子手、威權的象征,是以是自由、民主的敵人。

促轉會顯然支援“政治”面的曆史解讀,完全無視老蔣對台灣社會的經濟貢獻。但是一個以“自由”“民主”自诩的社會,從“經濟”面論斷老蔣功過的人,難道不應該被考慮、尊重?如果因為民進黨現在一黨獨大,是以可以為所欲為,這不變成劣質“民主”的“多數獨裁”(the tyranny of majority)?促轉會的委員難道認為自己的觀點就是惟一真理、是以不必顧及反對者的情感?如果這樣,本身不就是一種“威權”心态?

有人可能認為,促轉會委員也是公民,可以有自己的主張,反對者也應該尊重他們的觀點。這是毫無疑問的,促轉會的委員如果以一個個别“公民”的身份,當然可以有自己的曆史解讀,但是作為一個擁有“公職身份”的人,就不應該以“個人”的意識型态進行決策,而是應該站在“全民”的角度。因為他們擁有“公權力”,可以執行政策,是以如果從個人角度思考問題、制訂政策就是“公器私用”。

台灣“促轉會”應先鏟除自己心中的威權——從移除蔣中正銅像談起

促轉會委員以為“更建立築”就可以“檢討權威”,充分顯示他們對“自由”“民主”的了解錯誤。

事實上,真正的“威權”是内在,而不是外在。即使在君主專制時代,也可能出現開明的君主,創造物阜民殷的太平盛世;而在一個已經自由民主化的台灣,動不動就把政治立場不同的人說成“不愛台灣”“賣台集團”“中共同路人”,不允許别人以不同的方式“愛台灣”,這不隻對“自由”是一大諷刺,而且也是“威權”的實質。制度民主化,不等于心态民主。

西方社會的自由化,始于十六、十七世紀,民主化的時間更晚。是以嚴格地講,十六世紀以前的西方文明都是威權時代的産物,但是隻有把威權時代的文明全部鏟除,才能檢討威權嗎?

台灣社會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制度,而是适合于自由、民主的心靈。1987年7月15日蔣經國先生宣布解除“解嚴令”,是以台灣社會早就解嚴了,在政經的“制度”上已經沒有“威權”,但是台灣人民在對待政治立場不同的人,仍然充斥着排他、羞辱、仇恨、敵對的态度,濫用“自由”、誤解“民主”,是以台灣目前最迫切的問題是“心靈解嚴”:容忍歧見才是自由的心靈。

“從威權走向民主”是一件艱巨的心靈工程,它是改變生活方式、改變價值觀、也就是改變文化的工作,不是一蹴可就;促轉會委員以為“更建立築”就可以“檢討權威”,充分顯示他們對“自由”“民主”的了解,隻停留在錯誤的普通常識。“移除蔣中正銅像”絕對不是去除“威權”的最佳解方,反而是制造社會對立的催化劑;更何況我不相信中正紀念堂的存在,就阻礙了台灣社會自由化、民主化的腳步。

台灣“促轉會”應先鏟除自己心中的威權——從移除蔣中正銅像談起

是以,促轉會如果要“檢討威權”,最重要的絕對不是改造中正紀念堂、移除蔣公銅像,因為這樣最多隻是“外在”、表面上去除他們認為的“威權”,對人民内心普遍殘存的威權毫無幫助;而且如果他們的建議付諸實作,除非目的真的是為了轉移民進黨執政失能的焦點,否則隻會制造社會更大的對立、增加同胞之間的敵意和仇恨,這樣的代價值得嗎?

就像周處除三害,促轉會委員最應該做的是:先鏟除自己心中的威權!

(作者系台灣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