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鶴:出口的真相

作者:經濟學家圈

  意見領袖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本文作者: 朱鶴

朱鶴:出口的真相

  “

  近期的出口表現究竟是好還是不好?

  5月以來,PMI新出口訂單指數持續下行,但出口總額卻保持較快增長,特别是近兩個月接連重新整理同期曆史新高。兩者的背離讓市場感到困惑。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研究部副主任、青年研究員朱鶴認為,7月以來出口的亮眼表現中,實際上蘊含了相當程度的價格因素,而這主要來自于生産成本和運費上漲造成的成本增加,而非需求上升。本輪出口的規模拐點或許已經在6月出現,隻不過被價格因素所掩蓋住了。

  他從量價兩個次元對近6個月來6512類産品的出口增速進行拆分分析,測算出,8月份25%的出口增速中,有15個百分點實際來自單純的産品漲價。價格效應的解釋力在7月突然增加,7月和8月價格效應對出口增速的解釋力超過60%。

  這種主要由價格而非規模推動的出口擴張,對微觀企業而言,意味着流水并未得到實質性改善,甚至利潤還可能會被壓縮,因為生産成本的增加未必能夠全部轉嫁到終端價格中。

  ”

  5月以來,新出口訂單與出口總額的表現出現明顯背離,PMI新出口訂單指數持續下行,但出口金額增速保持非常高的韌性,兩者的背離讓市場感到困惑。

  近期筆者做了一些訪談調研,部分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出口企業表示“近幾個月過的并不舒心”,跟去年下半年明顯不一樣。

  宏觀名額和微觀感受出現了明顯背離。

  我們不禁要問,出口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如果好,為什麼PMI的新出口訂單在下降,出口企業的獲得感在下降?如果不好,為什麼出口增速還是這麼高?

  出口擴張的兩個基本因素:量和價

  出口金額的擴張,無非是兩個因素,量和價。出口的東西數量多了,或者出口的東西更貴了,或者兼而有之。

  需求好的情況下,量和價往往會同時起來。

  但在需求不好的時候,如果生産成本足夠高,價格就很難被打下去,是以邏輯上也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出口金額增速。或者說,在需求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如果由于某種原因把價格擡得很高,那麼單純是價格的變化就可以帶來出口金額的增加。

  區分量價的意義何在?

  對制造業而言,最重要的是流水,其次是利潤,而保證流水穩定的主要是規模,不是單價。

  考慮這樣一種情況——生産成本上升帶來了出口價格增加,進而展現為出口金額的擴張。

  這種情況下,微觀企業的流水并沒有得到實質性改善,因為訂單反映的生産規模沒有變化;同時,其利潤可能還會被壓縮,因為生産成本的增加未必能夠全部轉嫁到終端價格中。此時,出口規模擴張和企業實際感受之間就形成了反差,即出口擴張沒有帶來出口企業的經營改善。

  接下來,本文将沿着上述思路,把出口金額的同比增速分解為價格效應和數量效應,探尋目前出口的真相。

  拆分思路介紹

  從量價兩個次元拆分出口增速的主要難點在于商品間的異質性太強,沒有統一的衡量出口數量的名額。是以,本文用“自下而上”的思路,從單類産品的拆分出發,最終完成對總體的出口增速的無殘差拆分。

  首先,對于單個産品而言,已知出口商品的平均單價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如下公式将出口金額增速拆解為三部分:

  出口金額增速=a.出口數量增速+b.出口單價同比增速+c.出口數量增速*出口單價同比增速

  其中,第一部分記為數量效應,第二部分為價格效應,第三部分為量價綜合效應。正常情況下,最後一項小了一個量級,原則上可以省略。但在量價出現重大調整的階段,最後一項就會變得很重要,此時需要區分這種效應主要來自價格的變化還是量的變化。

  然後,用N種産品的在去年同期出口金額占總體出口金額的比例,分别乘以數量效應、價格效應和量價綜合效應,即可完成對出口金額增速的一個無殘差拆分。

  以鋼材為例簡單說明一下計算思路。2021年8月,鋼材出口數量是505萬噸,同比增速是37.2%。出口金額是72.9億美元,同比增速是119%。然後用2021年和2020年8月的資料,計算鋼材的單價同比增速,約60%。由此可知,8月份鋼材出口金額的同比增速中,至少有5成是來自單純的價格上漲,還有3成是來自數量的增加。由于量價增加的都比較多,量價效應也能解釋一成半的出口規模擴張。

  進一步,2020年8月,鋼材出口金額占總體出口金額的比重是1.41%,并不大,但是由于增速高,2021年8月僅鋼材出口一項就拉動了整體出口增速1.68個百分點。進一步,單純由于鋼材價格上漲,就帶動了全國出口0.84個百分點。如果再把部分量價綜合效應考慮進來,那麼僅僅鋼材價格上漲這個單一因素,就能解釋8月全國出口同比增速25個百分點中的1個百分點,解釋力度為4%。

  資料來源與計算結果

  本文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8位代碼下的産品的詳細出口資料(主要包括該類品種的出口金額和出口數量),并剔除了少數資料存在缺失的産品,最終篩選出6512類産品。這6512類産品加總後的出口金額占總體出口金額的98%以上,且如圖1所示,出口增速和實際總體出口增速誤差很小。

  圖1 6512類産品出口增速與總體出口增速的對比

朱鶴:出口的真相

  圖2 三種效應的變化情況

朱鶴:出口的真相
朱鶴:出口的真相

  如圖所示,2021年3月以來,價格效應在逐漸提升,且7月和8月有顯著增加,與此同時數量效應則呈現出相反的變化。

  根據測算,8月份25%的出口增速中,有15個百分點實際來自單純的産品漲價。從對增速的解釋力來看(效應/實際增速),價格效應的解釋力在7月突然增加,7月和8月價格效應對出口增速的解釋力超過60%。

  結論

  上述測算結果表明,本輪出口的規模拐點或許已經在6月出現,隻不過被價格因素所掩蓋住了。而數量效應在6月之後的衰減速度非常明顯,表明價格效應并非來自強勁的需求,而是來自成本端的快速增加。這與年初至今上遊産品價格快速上漲的局面相吻合。

  而即便是上遊産品價格在上漲,由于量沒有增加,最終展現到利潤層面,也是差強人意。正如上文舉的例子,鋼鐵價格漲幅如此之大,但鋼鐵行業的利潤7月的同比增速隻有10%,這是鋼鐵價格上漲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成本端的增加。鋼鐵尚屬于中遊行業,下遊行業的情況恐怕更為嚴峻。

  除了生産成本的增加,運費或許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運費是否展現在出口金額中,取決于外國進口商是自己找貨運代理,還是直接将資金打給國内出口商。具體有多少運費能展現在最終出口金額中,我們不得而知,但即使運費隻占出口金額的2%(這或許顯著偏低了),由于運費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3倍,對總體出口金額的拉動效應也不容易小觑。畢竟像今年這樣如此異常的運費飙升,是過去十幾年都沒有出現過的。

  綜上,7月以來出口的亮眼表現中,實際上蘊含了相當程度的價格因素,而這部分價格因素主要來自成本增加,而非需求帶動的價格上升。進一步來講,增加的成本中,部分來自生産成本的上升,部分來自運費成本的上升,而這兩者又與各自面臨的供給擾動密切相關,同樣不是需求端可以解釋的因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