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垃圾變現,真香

36Kr四川 / 譚伊妮

新經濟海灘上拾貝殼的人

成都每天能産生多少噸垃圾?

根據成都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公布的資料,成都市每日産生的生活垃圾已達1.8萬噸以上,并随着人口數量增長,以每年約8%的速度遞增,處理難度不斷增加。

為改善這種局面,成都市青羊區的四川壹家易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謝國文創立垃圾分類一站式整體解決方案品牌“收收兔”,緻力于推動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他們以社群為機關投放智能回收箱,用積分機制、宣傳教育和上門回收等方式降低居民垃圾分類的門檻,并将分類後的垃圾加工成産品出售,建設起一套完整的“垃圾分類-回收-銷售”體系。

據謝國文介紹,目前收收兔已經與成都青羊區、錦江區、金牛區、龍泉區等地的65個社群達成合作,小程式使用者數超10萬,已處理垃圾達1.1萬噸。

垃圾變現,真香
垃圾變現,真香

垃圾變産品,打造一站式解決方案

“在我眼裡,所有垃圾都可以轉化成産品。”謝國文對36氪說。

為了實作自己的環保夢,2016年他關掉餐館遠赴武漢、大連、北京、綿陽等地進行了細緻的考察。

經過調研,他發現國内垃圾分類行業的痛點在于整體運作效率低、使用率低,具體展現在居民、企業和政府三方的配合上。首先是居民的分類意識弱,往往将垃圾錯扔或混合丢入桶内,導緻中端企業的後續垃圾篩選和分類工作量大、難度高、營運成本高;其次是分類後的不可回收垃圾由清運部門運走集中焚燒、填埋,導緻其價值得不到充分利用,而且還産生了不菲的額外支出。

垃圾變現,真香

為了解決這些痛點,收收兔經過三年多的摸索建構起一套“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再生産→商品銷售”的“垃圾分類-回收”體系。

在這套體系中,收收兔以社群為機關投放二分類和四分類智能回收箱,而回收箱能自動識别居民投放的垃圾種類并進行稱重,一旦識别出不符合該回收箱分類的垃圾,系統就會預警。當箱體中可回收物達到80%時,系統還會自動發短信提醒附近的回收員将垃圾運送到環保屋暫存,再調派專車将垃圾分類運輸到靜脈産業園。

該園包括存放可回收物的大件垃圾處置中心、存放有害垃圾的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和存放生活垃圾、園林綠色垃圾、牲畜糞便、農業廢棄物等垃圾的一切有機質處置中心。當這三種垃圾形成一定規模後,收收兔便将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分别運送到第三方生産廠家和利廢企業,然後将有機質類垃圾運送到自己的工廠進行酶解、分解,轉化成納米酵素碳肥或用于研發兔可靈(生物動力調控素)等內建産品。

納米酵素碳肥和兔可靈出廠後,收收兔并不會面向C端消費者直接出售,而是與種植戶、種植企業合作産出蔬菜水果等綠色産品,然後上架到壹家易便民超市或線上商城進行售賣,形成“居民購買産品→使用、生成垃圾→投放智能回收箱→分類運輸→分類處置→再生産→商品銷售”的生态閉環。

至于為什麼一定要建構起從分類、回收再到銷售的垃圾處理全流程,謝國文表示,這是基于兩方面的考量:一是垃圾分類産業鍊各個環節繁瑣複雜,隻靠單一業務難以解決整體運作效率低下的問題;二是新消費主義潮流下的大多數國人對垃圾再生産後的物品心理承受能力有限,為了更好地確定垃圾回收、再利用後的産品進入生态閉環,需要打通、落實最後一公裡的銷售環節。

垃圾變現,真香

以人為本,“積分機制+宣傳教育”雙管齊下

體系建構起來了,但落實垃圾分類的核心依舊是“人”。以往許多垃圾分類項目看似熱火朝天,卻在一夕之間慘遭滑鐵盧,最大的原因是沒能配合、調動、培養起居民的分類意識,而收收兔則另辟蹊徑提出了解決方案。

在終端硬體方面,收收兔智能回收箱的分類設定更“接地氣”。目前,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幹垃圾、濕垃圾這樣的分類已經證明會提高居民的履約難度,導緻其難以堅持。而收收兔根據垃圾價值和居民需求研發出針對紙類、紡織物、金屬塑膠、有害垃圾的四分類智能回收箱和針對廚餘垃圾、其他垃圾的二分類智能回收箱,極大地降低了居民垃圾分類的門檻。

在軟體方面,收收兔也有一整套解決方案。居民可以在智能回收箱通過人臉識别、電話号碼或微信登入個人賬号,擷取垃圾投放成功後相應的積分,然後到小區便民超市、小程式或回收櫃兌換生活用品或者直接提現,形成閉環。

在服務方面,收收兔也做得更細緻。如果垃圾太多不想拎下樓投進智能回收箱怎麼辦?收收兔還提供小程式預約上門回收服務,打通了垃圾分類的最後一公裡,極大地調動了居民的參與積極性。

垃圾變現,真香

在宣傳教育方面,收收兔則從娃娃抓起。謝國文意識到成年人已經形成一套固有的行事邏輯和習慣,想改變很難,青少年卻不同。為了培養孩子們的垃圾分類意識,收收兔與學校合作舉辦手工活動,帶領孩子們到收收兔環保屋利用清洗、消毒後的廢品制作手工藝品,培養他們變廢為寶的意識和習慣。除此之外,收收兔也積極與各大街道辦事處合作,舉辦各種講座、演講,宣傳垃圾分類的理念。

謝國文表示:“希望通過‘收收兔’讓所有人對廢品回收有一種全新的認知和體驗,解決一部分環境問題,共創美麗和諧家園。”

統籌 / 王猛

實踐是檢驗新經濟的唯一标準

編輯 / 譚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