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端會所?頂級養老院?膠澳“十老會”,成員都不是一般人物“十老會”誕生記【後記】十老簡介

1911年,風雨飄搖的大清帝國,終于咽下了最後一口氣。民國政府成立,一大批砸了皇家飯碗的遜清高官大吏被逼逃亡,很多人選擇了離京城不遠,風景氣候宜人的德國租借地“膠澳”(青島舊稱),以求得德國遠東殖民當局的庇護。

據史料統計,當時逃難膠澳的遜清皇親國戚和朝廷大員,有一百二十多人,這些人雖然沒有了八旗待遇、皇族飯碗和顯貴身份,卻依然要端着架子,撐着已經不複存在的社會地位,互相之間串聯,内部組織了各種社交團體和聯誼會,在膠澳這片“世外桃源”中繼續着自己的貴族幻夢。

高端會所?頂級養老院?膠澳“十老會”,成員都不是一般人物“十老會”誕生記【後記】十老簡介

<h1 class="pgc-h-arrow-right">“十老會”誕生記</h1>

“十老會”的發起人是勞乃宣。這位勞大人也不是尋常人物,曾任清帝國京師大學堂總監督、袁世凱内閣學部副大臣等要職,民國二年(1913),勞乃宣應遜清山東巡撫周馥緻函邀請,前往膠澳避居,随後在此定居。

據勞乃宣自己的考證,“勞”氏的由來,是祖先居于“勞山”而以此為姓,勞乃宣說“勞山為吾家得姓之地”,并自诩為“勞山居士”。雖然是遜清遺老,學問上确有造詣,創造了“注音字母”,即現在使用的漢語拼音前身。在青期間,他還受德國人衛禮賢之托主持“尊孔文社”。

關于“十老會”的發起,勞乃宣在《十老圖·跋》中寫道,“癸醜民國二年之冬,避地青島,……餘十人皆老壽,……,因相約為十老之會。二月乙已,飲于周宅,并攝影,各賦一詩。”這就是十老會的由來。

按照勞乃宣的記載,十老會成立的時候,“周(周馥)七十八,陸(陸潤癢)七十四,呂(呂海寰)、劉(劉矞祺)皆七十三,王(王季寅)及餘(勞乃宣)皆七十二,趙(趙爾巽)、童(童祥熊)、李(李思敬)皆七十一,張(張人駿)六十九。”

十老會的成立地點,就在周馥的家中,一方面是十老中周馥年紀最長,另一方面也是他最早來青置辦家業,住宅寬綽。1913年2月,“十老會”正式成立,大家其樂融融拍照留念,各人題詩以志湊成《十老圖》,勞乃宣寫了《題跋》。

高端會所?頂級養老院?膠澳“十老會”,成員都不是一般人物“十老會”誕生記【後記】十老簡介

這其中有個小插曲,組織十老會的時候,周馥等人議定,“約年逾七十者為十老會”,會員都要在七旬以上方可。最後湊來湊去,資曆威望相稱者,“乃僅得九人,時張安圃尚書未滿七旬,因破例請足其數焉。”這段往事,被周馥于民國七年寫于《書十老書後》,是以,當時十老會的題詩中,六十九歲的張人駿作為“補差”,他的詩作是後來續上的。

這遜清“十老”,抛卻政治因素不提,在文化素養方面都是“大拿級别”,他們都是學界耆宿政界要人,學識出身均可謂根正苗紅。除了科舉正途,學問深厚,更都是擅詩會書的“一代名士”,十老德高望重,在膠澳的遜清遺老圈子裡,廣受大家尊敬,成立“高端會所”後,常借聚會之機寫詩聯句、潑墨丹青,當然也有商議評價時政的舉動。

誰知民國政局不穩,剛剛成立的新國家,卻落入“竊國大盜”袁世凱手中。在政局沖擊下,“心有重任”的十老們,各有不同的主見,走向不同的歸宿,有的參與了遜清皇族的複辟,有的應招去京師做了民國官員,還有的經營企業。十老會總共存在了不到一年,就因為道不同,各自“自相為謀”去了。不管怎麼說,十老會在當時仍舊成為一段佳話。

高端會所?頂級養老院?膠澳“十老會”,成員都不是一般人物“十老會”誕生記【後記】十老簡介

<h1 class="pgc-h-arrow-right">【後記】十老簡介</h1>

周馥(1837~1921),祖籍安徽至德(今安徽東至),字玉山,别号蘭溪。曾任遜清山東巡撫、兩江總督、兩廣總督等要職,深受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器重,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膠澳作為租借地淪落至德國手中,他成為第一個到膠澳視察并拜會德國膠澳總督的中國進階官員,後來提議在濟南開辦中國人自己的商埠。他的兒子周學熙,曾任民國财政總長,在青島開辦華新紗廠(國棉九廠前身),是舊青島最大的民族企業。周馥在蒙陰路、湖南路口(臨近青島火車老站)築有豪華宅邸,另在太平角一處私人别墅。

陸潤癢(1841~1915),祖籍江蘇元和(今蘇州),字雲灑,号鳳石,别号固叟。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狀元,朝廷初授修撰一職,曆任内閣大學士,禮部侍郎、吏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等職務,辛亥革命當年,任弼德院正院長、毓慶宮帝師,授太保。辛亥後,避居青島。

呂海寰(1842~1927),祖籍山東掖縣(今山東萊州市),字鏡宇。德占青島時,呂海寰任清朝使德國大臣。《膠澳志•僑寓》載,他辛醜年回國後,曾與盛宣懷合辦商務,主持津浦鐵路稅務,創辦了中國紅十字會為首任會長。辛亥革命後,呂海寰寓居青島,後前往天津,至今後代居青島者尚多。

劉矞祺(1842~1920),祖籍江西德化,字雲樵,以字行,号髯樵,曾任兩浙鹽運使,青島三大藏書樓之一“潛樓”主人劉廷琛的父親。劉矞祺曾感歎說,辛亥革命是中國“數千年綱常之大變”。他的住所在湖南路53号,就是“潛樓老人”劉廷琛的居所。

勞乃宣(1843~1921),祖籍浙江桐鄉,1871年進士,官至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學部副大臣,來青主持“尊孔文社”。勞乃宣在青島居住期間,曾多次遊覽崂山,曾言“以在勞山之麓為吾家得姓之地,固自号勞山居士”。并有詩集《勞山草》。勞乃宣的生命最後二十年,都在青島度過的。

王季寅(1843~1925),祖籍山東福山(今煙台福山區),字石塢,原名伯鸾。他深受左宗棠賞識,官至浙江督糧道,清帝退位後從浙江遷居青島。清帝遜位之時,他聽說溥儀退位大哭,即攜家人離京返鄉隐居,不願剪掉發辮,被鄉裡人看不起,後不得已轉居青島避世。

趙爾巽(1844~1927),祖籍山東掖縣(今山東萊州),字次珊,官至東三省總督,也是一位封疆大吏。辛亥革命後,任奉天都督,不久即辭職。1912年11月寓居青島。他參加了勞乃宣的“尊孔文社”,加入“十老會”,曾經向太清宮贈書“欲逃莊叟人間世,來聽成連海上琴”,他有自畫像,至今留藏于青島市博物館。

童祥熊(1844~?),祖籍浙江鄞縣,字次山,官至山東勸業道道台。辛亥革命後,隐居不仕,時居青島,在上海去世,甯波月湖公園内有童祥熊的故居“銀台第”。童祥熊祖父、父輩皆為進士,連同他自己,是以童氏有“一門三進士”的說法。

李思敬(1844~?),祖籍奉天鐵嶺(今遼甯鐵嶺)。1875年舉人。清覃恩(帝王對臣民的封賞),晉授一品封典。

張人駿(1846~1927),祖籍直隸豐潤(今屬河北省),字安圃。他曆任漕運總督、山東巡撫、山西巡撫、廣東巡撫,由廣東巡撫升任兩廣總督,再移兩江總督,直至辛亥革命。與袁世凱是換帖結拜的盟兄弟,後來兩家成為兒女親家,袁世凱的長女袁若桓嫁給了張的幼子張允亮。袁世凱曾經邀他進京做官,他沒有同意,張人駿居青島時,聞袁世凱有稱帝之舉,對此非常反對。張人駿的青島居所在肥城路4号,2005年中山路改造時被拆除。晚年,張人駿移居天津,住宅在天津市英租界戈登路(現湖北路1号),舊宅尚存。

高端會所?頂級養老院?膠澳“十老會”,成員都不是一般人物“十老會”誕生記【後記】十老簡介

原創作品,版權屬于頭條号"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歡迎關注。

文章相關圖文資料,均來自網際網路公共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