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于慶田将軍」藁城中學求學片斷 | 教學相長七十年師生情誼深似海(一)(二)(三)(四)(五)(六)【詩詞書法作者介紹】

#頭條讀書院# #紅星線上#

#頭條将軍文化# @中國軍網

「于慶田将軍」藁城中學求學片斷 | 教學相長七十年師生情誼深似海(一)(二)(三)(四)(五)(六)【詩詞書法作者介紹】

藁城中學求學片斷

高19班學生于慶田

1961年夏天,我從河北省無極縣一個鄉村國中畢業,考入了藁城中學高19班。當時,藁城、無極、栾城三縣合并,還叫藳城縣,藁城中學算是全縣最好的中學。從此,開始了我三年高中求學生涯。

<h1 class="pgc-h-center-line">(一)</h1>

我家在無極縣北部的高陵村,村北的地緊挨着定州界,距藁城中學60多裡路。徒步到學校,要走一個白天。騎自行車,溝溝坎坎,鄉間小道,也要幾小時。好在住校,經常一兩個月才回一次家。

因為我是農業戶口,學校不供商品糧。每年,要用自家的糧食去公社糧站換成糧票,供我上學用。為此,父母哥嫂十分辛勞。有一次,我利用星期天回家取糧票和夥食費,天上雨下個不停,隻好冒雨返校。路上風雨交加,即使打傘衣服也全濕透了。當走到郝莊村南時天完全黑了,伸手不見五指,我隻好投宿到一個生産隊的牲口圈内,喂牲口的老大爺收留了我。次日天剛亮,又往學校趕,還好,上課前返校了。

<h1 class="pgc-h-center-line">(二)</h1>

那時,三年困難還未結束,夥食也比較差。幾乎沒吃過肉,菜湯中油星也看不着。勉強吃飽肚子。真羨慕離家近的同學,星期天可回家改善一下夥食。全縣城有不少飯館,一個也未去吃過;隻有一個電影院,一角五分錢一張票,也從未去看過。

男生宿舍,開始在大操場南側,後來又搬到最北邊滹沱河堤南側。兩排大通鋪,十多人擠在一起。門口放個大尿桶,把尿積攢起來用于澆麥苗。夜裡下床友善一下,回來時被窩被擠沒了,隻好“加塞”鑽進去。雖然很清冷,但也很快樂,躺下就睡着了,不知什麼叫失眠。冬天,一條棉褲,一件棉襖,很少有内衣,又不能洗澡,時間長了,偶爾也長虱子、跳蚤。鑽到廁所,悄悄抓一抓,逮逮虱子,還怕别人看見,怪丢人的,更不好意思給同學說。

<h1 class="pgc-h-center-line">(三)</h1>

學校有一批非常棒的老師,支撐着學校的升學率。他們的故事太多了。我隻能蜻蜓點水,挂一漏萬地說說。數學老師的精明演算,實體老師的琅琅口才,化學老師的科學實驗,外語老師的發音與朗讀,體育老師的雄健體魄,政治老師的侃侃而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偏愛文科,重點講幾個文科老師。國文老師董傑先生,功底深厚,治學嚴謹,不苟言笑。聽他的課,像是一次文學藝術的享受。尤其精通古文,他講文言文時,之乎者也,談古論今,娓娓道來,讓你心曠神怡。他很有學者風度,慢條斯理,悠雅自如,走起路來也從不着急。有人開玩笑說,董老師走路怕踩死螞蟻。有一次下大雨,他從這個教室到那個教室,沒打傘。同學們說,這回可要看見董老師跑步了。沒想到,他依然邁着四方步,把教案頂在頭上,不慌不忙地走進了另一個教室。董傑老師後來成為河北大學中文系教授,晚年我曾多次看望他。原來他曾早年參加革命工作,國家人大一位副委員長曾是他的文友和同僚。後來,董老師受過許多磨難和不公正待遇,但他為人耿直,治學有方,矢志不渝,樂觀向上。

曆史老師王兆祥,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老師。聽他的課,像聽曆史故事。枯燥的教課書,他講得津津樂道,有滋有味,人物也活靈活現,躍然紙上。他上課從不帶教案,一本曆史書,他記得滾瓜爛熟,哪個時期,什麼年代,人物、事件,發生什麼事,有什麼曆史經驗和教訓,都能說得一清二楚。隻要認真聽他的課,聯考都有好成績。

國文老師張松之,是我的班主任。他也是我的恩師,沒有他的指點,我絕對考不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是張松之老師,點燃了我學好文科的熱情,和寫好作文的激情。上作文課,他多次把我的作文當範文,在講課時引用、朗讀,這給我很大鼓舞。他鼓勵我向報社副刊投稿,當時《石家莊日報》刊登了我的第一篇散文千字文。

臨近聯考,我信心不足,又是他力主要我第一志願報考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張老師是大學畢業之後就被配置設定來我校任教的,他夫妻宋老師當時在衡水中學教書,夫妻牛郎織女,兩地分居,卻都一門心思用在教書育人上。近三年時間,我就沒見過他夫妻來學校。後來,張老師也調進河北大學中文系當教授,長期與我保持聯系。八十多歲高齡,精神矍铄,身體健康,我和同班同學也多次去看望他老人家。

<h1 class="pgc-h-center-line">(四)</h1>

藳城中學不僅有良好的校風,而且有一個優秀的上司集體。

當時,學校黨總支和團委,經常給師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時事政策教育、憶苦思甜的階級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校團委的工作也比較活躍,組織了一些寓教于樂的文化活動,包括植樹造林、歌詠比賽、參觀學習、球類比賽等。

有個老校長老書記叫仝俊傑,無極縣人,他是戰争年代參加革命的老同志。據說他是解放後積極報名辦教育,才被調到咱校工作的。他個頭不高,眼睛有神,頭發也很好,就是肩膀有點兒不平。有人說,那是扛槍打仗、負重過限造成的。他作報告也很幽默。有一次他說,有的同學進城了,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認爹和娘。土裡土氣的老爹來看他,他卻對同學說那是他家鄰居。還有的嫌農村的大腰棉褲,褲裆太大,不美觀,外面要再套一件制服褲子。其實,你知道不,農民是最聰明的,緬裆棉褲把褲腰緬起來,紮上褲腰帶,一層變三層,正好保護肚臍不受涼。我穿了十幾年的這種棉褲,第一次知道它的這個好處。還有,仝書記說,如果隻有一件棉大衣,讓你當被子蓋,怎樣最暖和?把兩隻腳伸到一隻袖子裡,把身子倦起來,側身一躺,全身都蓋上了。這是戰争年代我們體驗過的。後來,我當兵了,用軍大衣一試,果然奏效。

咱校的學習風氣好,得益于校長、教導主任和師生們的共同努力。六十年代初,咱們學校的考生,幾乎年年能有幾人考上清華、北大、人大。有個楊校長,抓教學很有章法。教導主任劉兆謙、趙秀琦兩位老師,經常下班級聽課,征求意見。院内的黑闆報、宣傳欄目,搞得紅紅火火。誰數學競賽第一,誰作文比賽上榜,誰體育破紀錄,都登出來了。學習上進,你追我趕,争先創優,蔚然成風。

從高一開始,我的學習成績平平,也沒有多大壓力。有一次立體幾何考了53分,全班倒數第一。授課老師趙鳳翔找到我高十班的四哥說:你是課代表,你19班的弟弟于慶田就考這點兒分,也不說幫助他一下。

趙老師可真有辦法,隔兩個年級找親人做工作,可想而知四哥是如何批評和幫助我了。後來,四哥考上了清華大學,我壓力可就大了。心想,我如果連個普通大學都考不上,回家怎麼見父母。論現在的成績,能否有大學上,都懸了!留給自己的路隻有一條,急起直追,奮發努力。

<h1 class="pgc-h-center-line">(五)</h1>

這裡,我要單獨說一下藳城中學連續四年每年都有一個考生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錄取的故事。人大新聞系從1961年開始,幾乎是每年最多招兩個班50名新生;1963年還隻招了25名新生。當時,全國聯考,文科學生報考北大中文系和人大新聞系,都是比較熱門的。我1964年9月去人大新聞系報到時,就已有藁城中學畢業的老大哥溫慶海、張紹良兩位校友接我。

1965年聯考,咱們藁城中學又有一名學生楊忠義被人大新聞系錄取。九月初開學時,我高興地到校門口新生報到處接他。第一天,沒見他來報到。第二天、第三天又沒見他來報。我去招生辦核實,人家說:沒錯,就是藁城中學楊忠義被錄了。無奈,打長途電話問母校,方得知:他被空軍選錄為飛行員,便主動放棄了去人大新聞系的學習機會。

連續四年,母校藁城中學每年聯考都有一名學生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至少可以說明,我們中學的國文教學非常紮實,涉及的曆史、政治、外語課等,也是很棒的。另外,幾乎每年都有人考入清華、北大等名校,也說明我校的數理化教學及各科的整體教學水準,也是全省一流的。

很可惜,楊忠義同學沒能與我們一起學習。但他在軍隊也出類拔萃,成長進步很快,曾擔任海軍航空兵司令部辦公室主任,大筆杆子,出版過許多專著,授大校軍銜。另外兩位學兄,也很有成就:溫慶海,曾任河北省政協秘書長,著述頗豐;張紹良,河北省著名作家,出版著作很多,有的還拍成了電影。當年,他曾和楊振武(人民日報駐冀記者,後任人民日報社社長,現在全國人大任職)多次去正定與當時的縣委書記習近平叙談、聊天、采訪,張紹良還在正定挂職任副縣長。紹良曾對我說,有時他們和習近平聊天聊到後半夜,離開時怕打擾傳達室老翁,隻好越牆而出。可惜,紹良兄英年早逝,2005年就因病離開了我們。

<h1 class="pgc-h-center-line">(六)</h1>

最後,我要專門講一點1963年暑假抗洪防汛的故事。放暑假前夕,連日陰雨,山洪暴發,藁城北部的滹沱河大橋被沖跨了。洪水越漲越高,幾乎與滹沱河大堤快平了。學校接到上級通知:組織高中師生參加防汛抗洪搶險。于是,我們男生輪流上“前線”,24小時不間斷,巡邏守護在滹沱河南大堤上。

我長到18歲,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洪水。太行山的洪水,浪濤滾滾,氣勢洶湧,一瀉而下。洪水中,有倒塌的房屋梁檩,連根拔起的樹木,莊稼、農具、馬車、牛車,還不時還有死掉的羊群、牛、馬、驢等牲畜的屍體……真是慘不忍睹。洪水快要漫過大堤了,我們用草袋子裝上泥土,運到大堤上,壘成防洪牆。哪裡有險情,大家就到哪裡去。

雨,天天下個不停。雨衣和傘根本不起作用,衣服全都濕透了,等于整天“泡”在水中。吃飯也在大堤上,饅頭鹹菜就着雨水吃。

女同學也有上大堤抗洪的,但大多數留在學校分擔後勤保障任務:幫廚、做飯、送飯,為男生洗衣服,并烤火烘幹衣服。因為濕度太大,衣服在室内幾天都晾不幹。

經過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滹沱河南大堤終于保住了。洪水沒有在藁城縣決口,座落在大堤之下的藁城中學,也安然無恙。本來大家想利用暑假複習功課,迎接明年的聯考,但洪水把我們的學習計劃全打亂了。雖然整個暑假沒複習好功課,也沒能回家,但卻讓我們經曆一次防汛抗洪的艱苦鍛煉與考驗,在一生中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藁城中學,我的母校!您是我們的一面光輝旗幟,您是我們的驕傲與自豪!

2021.3.3

「于慶田将軍」藁城中學求學片斷 | 教學相長七十年師生情誼深似海(一)(二)(三)(四)(五)(六)【詩詞書法作者介紹】

于慶田 将軍(正軍)

附件

為慶祝河北省藁城中學七十周年

草拟的書寫内容

(一)

緻敬

曾為藁城中學高十九班授過課的所有老師

班主任:張松之 董景惠

國文:董 傑 張松之

數學:郝培元 劉增巽 趙鳳翔

吳靈芝 柳潤華 李玉文

實體:郝 钰 田繼欣 張玉廣

化學:張榮珍 窦文钰 王夢東

外語:沈迎春 尹雙吉

曆史:王兆祥

體育:張清發

生物:底尊信

政治:亢際貴

勞動:張輔仁

(二)

藁城中學七十年,

滹沱河畔一枝花。

(三)

教學相長七十年,

師生情誼深似海。

(四)

七十年風雨同舟,

辛勤耕耘,桃李滿天下;

數十載與時俱進,

教學相長,精英遍五洲。

(五)

讀高中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學習階段。

高中是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轉折點,

高中是通往大學和社會的鋪路石。

聯考是分水嶺,有可能決定你一生的職業。

三尺講台通古今,粉筆一隻寫乾坤;

行為師表,德為人範,傳道解惑,誨人不倦。

向為我藁城中學高十九班授過課的老師緻敬!

你們的言談舉止,淵博學識,敬業精神,高尚品德,永遠記憶在我們心中。

(高十九班全體同學)

本文作者于慶田

「于慶田将軍」藁城中學求學片斷 | 教學相長七十年師生情誼深似海(一)(二)(三)(四)(五)(六)【詩詞書法作者介紹】
「于慶田将軍」藁城中學求學片斷 | 教學相長七十年師生情誼深似海(一)(二)(三)(四)(五)(六)【詩詞書法作者介紹】
「于慶田将軍」藁城中學求學片斷 | 教學相長七十年師生情誼深似海(一)(二)(三)(四)(五)(六)【詩詞書法作者介紹】
「于慶田将軍」藁城中學求學片斷 | 教學相長七十年師生情誼深似海(一)(二)(三)(四)(五)(六)【詩詞書法作者介紹】
「于慶田将軍」藁城中學求學片斷 | 教學相長七十年師生情誼深似海(一)(二)(三)(四)(五)(六)【詩詞書法作者介紹】
「于慶田将軍」藁城中學求學片斷 | 教學相長七十年師生情誼深似海(一)(二)(三)(四)(五)(六)【詩詞書法作者介紹】

<h1 class="pgc-h-center-line">【詩詞書法作者介紹】</h1>

于慶田,1945年7月生,河北省無極縣高陵村人,1969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70年7月入伍。曾任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副政委,曾任軍械工程學院政委。正軍職,少将軍銜。

@中國軍網#百将文化#

編輯 | 百将文化藝術中心昕虹

「于慶田将軍」藁城中學求學片斷 | 教學相長七十年師生情誼深似海(一)(二)(三)(四)(五)(六)【詩詞書法作者介紹】

匾額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獨特的一種民俗文化。它是一塊懸挂在殿堂、樓閣、門庭、園林、飯店、酒店、商店等機關的一塊牌子。匾額是各種建築物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的意義相當于建築的眼睛,是告知建築物的名稱及用途,也是用于宣傳的一張名片。書聖王羲之是中國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書法家,也是将軍。如今用的毛筆,是秦朝監督修築萬裡長城的将軍蒙恬首創。百将中心可以邀約文武雙全的将軍書法家和名人題聯題詩題字題匾。邀約軍地教授開講。#頭條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