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鴉片戰争爆發時,八旗兵既然打不過,清政府為何不舉國動員?

鴉片戰争是我國近代史的開端,在戰敗後,大清與英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大清開始喪失國家主權,割地賠款更是家常便飯。

但很多人對鴉片戰争的失敗心存疑慮,畢竟大清有着上百萬的軍隊,即使一時的失利,也還有千千萬萬的老百姓。

鴉片戰争爆發時,八旗兵既然打不過,清政府為何不舉國動員?

鴉片戰争爆發時,八旗兵既然打不過,清政府為何不舉國動員?

清朝沒有這樣做,也做不到舉國動員,全民皆兵。

清朝的軍事力量并沒有被打完,也沒有被打垮,在這個前提下,清政府是不可能的依靠老百姓的。

清政府對于當時的百姓來說是異族統治,在他們的心裡和老百姓根本就不是一條心,他們還得處處放着農民起義,是以不可能讓百姓去幫着他們打仗。

就算清政府想要做到舉國動員也是不可能的。

鴉片戰争爆發時,八旗兵既然打不過,清政府為何不舉國動員?

在鴉片戰争中,欽差大臣琦善給道光皇帝到了一份報告,提出了“防民甚于防寇”的觀點。可見,即使在戰争的關鍵時刻,大清依然對老百姓有一種戒備心裡。

這和歐洲已經出現的民族主義是完全不同的。客觀說大清的老百姓也沒有達到這樣的高度,這個原因很複雜,并不是老百姓的責任。

這一點從太平天國運動也可以看出來了。在第二次鴉片戰争的關鍵時刻,清政府甯可割地賠款,也不願意讓湘軍等軍隊進京勤王,他們一門心思的要消滅太平天國。

鴉片戰争爆發時,八旗兵既然打不過,清政府為何不舉國動員?

當然了,即使清政府想要老百姓全民皆兵也是不可能的。畢竟當時的大清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工業設施是不存在的,交通工具最快的也就是馬車了,即使向沿海聚集,這個時間也是戰争所承受不了的,等到的時候,黃花菜都涼了。

那麼既然舉國動員不可能,學着鹹豐那樣,利用各地的團練也不行嗎?在太平天國爆發的時候,鹹豐就是眼看局勢有點危機,利用各地的團練打擊叛亂,并最終成功了。

其實舉國動員不可能,利用地方團練也不可能。

鴉片戰争爆發時,八旗兵既然打不過,清政府為何不舉國動員?

還是我們之前說的,清政府并沒有喪失反抗能力,隻不過是清政府服軟了。如果不服軟的話,八旗兵和綠營還是有一戰的。畢竟人數在那擺着呢。

團練制度實際上就是由全國各個地方組建的地方武裝力量,實際上就是一種民兵組織。

如果要使用團練的話,那麼必然導緻漢人崛起,這對清政府的威脅更大于洋人。畢竟在與洋人談判的過程中,道光已經知道英國人的目标隻是利益,并沒有推翻滿清統治的打算。

是以清政府才更願意與英國議和,也不願意讓漢人組織起來,這樣必然對滿清統治産生巨大的影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