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綿的秋雨終于停了,迎來了一個清朗的天空。湛藍的天空上白雲朵朵,陽光柔和照射着大地,在微微的秋風中漫步,一下子有了“秋日勝春朝”的感覺。
秋,正悄無聲息地來了。你聽,滿街飄香的桂花,正沁人心脾,甜甜的,淡淡的,不似牡丹花香那麼濃烈,也不似梅花那麼高冷,卻散發出誘人的幽香。桂花是秋的絕世佳作,是秋的絕美風姿,沒有桂香的淡雅,秋天便失去了韻味。傍晚時分,一輪明月高挂枝頭,清風徐來,花香四溢。月光如水,鋪滿了街巷,花香彌漫了天空,我卻找不到其身影。我在綠樹中尋覓,濃密的樹葉間,一串串、一團團黃色的花蕾綻放在枝頭,毫不起眼,卻濃香遠逸,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在我的記憶裡,桂花是南方的嘉木,北方鮮有,便顯得珍奇。宋代詞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寫杭州的美景:“有三秋桂子,十裡荷花”,據說引得金主完顔亮豔羨不已,遂有投鞭渡江之意。關于桂花更脍炙人口的詩詞,當代無過于《蝶戀花·答李淑一》詞中的一句:“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閉目遐想,桂花酒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玉液瓊漿,能讓人如此心醉神迷。傳說月中有桂樹,吳剛犯錯被罰至月中伐桂,但此樹随砍随合,總不能伐倒,累得夠嗆。吳剛隻有在中秋這一天,才能休息一下,品嘗用桂花釀成的美酒,與人間共度佳節。古人認為桂為百藥之長,桂花酒香甜醇厚,有開胃醒神、健脾補虛的功效,飲用之後可以延年益壽。
第一次喝桂花酒是五年前,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座山裡。八月酷暑難耐,朋友們相約去恩施大峽谷,傍晚時分,住進民宿。山裡層巒疊嶂,翠竹盈盈,涼風習習,蟬聲高唱,讓人心曠神怡。幾個人來到當地的一家酒館,喝土家族流行的摔碗酒。淺淺的小碗有拳頭大小,土黃色的碗身沒有上釉,斟滿一碗酒,兩人舉碗相碰,一飲而盡,然後使勁将碗一摔,聲音響亮,恣意豪放。
“摔碗酒”來源有多種說法,有人說是古代将士出征時喝的壯行酒,有人說是古代苗人部落的講和酒,恩施當地人說,這是他們祖先為保衛國家喝的高義酒。春秋時期巴國蒙難,請求楚國發兵解救。解救之後,楚國要求巴國割讓三座城池作為答謝,土家族的英雄巴蔓子不忍割領土,遂以自己換取城池。臨别之際,他喝了一碗酒,随後摔碎酒碗,拔劍自刎。後人為了紀念他,便有了摔碗酒。
我不勝酒力,但還是參與其間,善飲者選擇喝酒力強勁的苞谷酒,我則選擇了口感甜香的桂花酒。這是當地人釀的一種土酒,色澤淺黃,晶瑩剔透,入口綿香,甘甜濃郁,沒有白酒的辣味,也沒有啤酒的苦澀,不僅有桂花的清香緻遠,還有酒的醇厚柔和,是我的味蕾沒有嘗試過的味道,剛喝一口就愛上了它。桂花酒雖說酒精度不高,卻還是有後勁的,不一會兒,我便喝得滿臉通紅,自己卻停不下來,端起酒碗一飲而盡,在此起彼伏的摔碗聲中,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