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 · 肉
在大部分中國人的餐桌上,
豬肉是當之無愧的主角。
2020年,
全球一共生産豬肉9787.5萬噸,
中國就生産了4113萬噸。
也就是說,
全世界差不多有一半的豬肉是出自中國。
同時,中國也是豬肉消費的大國。
自古以來,對中國人而言,養豬的意義非同尋常,如中華文化一樣綿延而厚重。1949年以前,中國人的食物能量中,隻有極少的比例來自肉制品,日常飲食還是以谷物為主、輔之以植物來源的蛋白質。
1959年10月底,中國沉浸在國慶十周年的喜悅當中。時任新華通訊社社長、《人民日報》總編輯的吳冷西突然收到了一封毛澤東的親筆信。
信上寫道:有人建議,把豬升到六畜之首,不是“馬、牛、羊、雞、犬、豕(豕即豬)”,而是“豬、牛、羊、馬、雞、犬”。我舉雙手贊成,豬占首要地位,實在天公道地。
毛澤東在寫給吳冷西的信中也寫道:“中國的肥料來源第一是養豬及大牲畜。一人一豬,一畝一豬,如果能辦到了,肥料的主要來源就解決了。這就是有機化學肥料,比無機化學肥料優勝十倍。一頭豬就是一個小型有機化肥工廠。”
9月,《人民日報》再次就養豬問題推出了《養豬必須注意多積肥》的社論。要求充分認識養豬必須多積肥,對于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的重大意義,自覺把積肥作為養豬的首要目的,堅持“以豬定肥、超額獎勵”的制度。
農業發展的需要,人民對生活改善的迫切需求,加之國家一系列對生豬養殖的優惠政策扶持,上世紀60年代中期在全國掀起了養豬熱潮。
當時各地大力提倡公社、大隊、生産隊食堂養豬,以緻機關、學校、部隊、廠礦養豬全面開花。
這些記錄在《中國養豬業圖史》中的珍貴圖檔,正是那一時期全國養豬業大發展的重要史料。
這個時期,豬肉供應雖有所增加,但仍有明顯的季節性、地區性、階段性。總體來說,中國還沒有達到豬肉的充足供給,豬肉仍不是餐桌主角。
真正的開端,應該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
由于家庭聯産承包制的推行,中國曆史上的第二次生豬飼養高潮開始了。
1979年2月,人民日報以《靠辛勤勞動過上富裕生活》為題,報道了一名中國的普通農民——黃新文。
黃新文,靠參加生産隊集體勞動所得和發展以養豬為主的家庭副業,全年總收入達1.07萬元。他是新中國出現的第一個衆所周知的農民“萬元戶”,成為了全國的緻富明星。
“要想富,多養豬”。某種角度看,這句話現在依然沒過時。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美國平均每年消費1億頭豬,幾乎沒有增長,而中國則從4億頭增至最高時的7.35億頭。
然而,也正是中國人對豬肉的旺盛需求曾很讓人擔憂。有外國人說,一旦中國的豬肉出現供應短缺,整個世界也幫不了中國。
事實确實如此。
豬肉的全球年可貿易大概也就800萬噸,而2018年中國消費豬肉就達到了5595萬噸,2020年中國人共消費豬肉5451.8萬噸。
2018年8月,中國發生首例非洲豬瘟疫情。此後,受疫情影響,生豬市場發生了近乎過山車式的價格變化。生豬價格先從較為平穩的15元1公斤,到2019年三季度達到近40元1公斤的曆史高位。
2019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穩定生豬生産促進轉型更新的意見》,堪稱新中國曆史上最大力度的政策促進養殖生豬。從産品運輸、抵押貸款、養殖用地、禁養區劃定等方面出台措施,讓生豬養殖有地養、有錢養、運得出、供得上。
在國家、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2月份的資料顯示,豬肉價格同比下降了14.9%。
那麼,豬肉的價格還會再次地大幅上漲嗎?
農業農村部給出了答案:根據調查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的牲畜存欄量已經恢複到了2017年的92%,随着産能逐漸兌現,生豬産能最緊張的時期可以說已經過去了。
中國有一句老話:豬糧安天下。在新時代、新征程的壯麗藍圖中,生豬産業是保障居民肉類供給、維護社會物價穩定的戰略産業,也将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持續貢獻力量。
敬請收看今天(5月10日)20:00
CCTV-4《國家記憶》
《大國糧倉》之《豬肉保障》
全網獨家首發盡在央視訊APP,
點選環球标簽頁,
搜尋并關注《國家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