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杭州宋韻,最是“上乘”!在上城,追摹千年風雅宋

杭州宋韻,最是“上乘”!在上城,追摹千年風雅宋

【開欄語】

韻者,美之極。

宋韻,兩宋文化的精華所在,代表了當時物質文明和公德心的高峰。

若說宋韻,首看上城。杭州市上城區,作為南宋皇城遺址所在地、南宋文化發祥地、宋韻文化傳承展示中心,是全國宋韻文化積澱最為深厚、保留最為完整的地區。一個上城區,幾乎承托了所有的南宋繁華。

即日起,上城區委宣傳部與錢江晚報聯合推出系列文化報道《千年上城·宋韻上乘》,以文化的力量,展現這塊南宋根脈所系的核心區域;以文化的自信,追摹那個流淌千年、傳承至今的“上乘”宋韻。

杭州宋韻,最是“上乘”!在上城,追摹千年風雅宋

《杭州宋韻,最是“上乘”》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首席記者 鮑亞飛 通訊員 李淩婧

從900年前的河南開封到立朝152年的南宋臨安,中間隔着将近1000公裡。

相較于開封“一城宋韻半城水”的平面印象,杭州的宋韻更加立體一些——無論是看得到的精緻,還是感覺得到的精神——比如街衢、運河、建築、官衙,比如技藝、審美和生活。讓人驚喜的是,這些成果還比較完整地傳承到了今天。

從九裡皇城到南吳山北武林13座城門,錢塘清波裡住着120萬人口。

趙構到杭州後,選鳳凰山麓臨安府治為基營建大内:不合規制的“坐南朝北”,和太廟、社稷方位。但這并不妨礙它成為“宏偉瑰麗、工力精緻、金碧流丹、華燦照映,望之若天宮化成”的阆苑仙宮。據已經發現的宮城北城垣和東城垣推側,宮城的位置在杭州城南的鳳凰山之東——偌大一座宮城,金磚踏地,竟然都在上城之中。

這13座城門和152年的“上乘”宮城最終鑄就了文明的高峰——

“中國曆史上的第二次百家争鳴”,締造了“第一次的東方文藝複興”和“世界偉大海洋貿易史上的第一個時期”。那個文明而富庶的朝代緩緩走來的時候,給我們也給世界打開了神奇大門:其“百花齊放”的文化、“市坊合一”的商業、“百工競巧”的技藝,綜合而成了一個“詩情畫意”的東方。

如果可以穿越,我會去宋朝,去認識四分之三的古代發明,去領略吳山天風的空靈奇絕,去感受“寶馬雕車香滿路”的一世繁華,去體驗“點茶、焚香、插花、挂畫”的雅緻生活……

杭州宋韻,最是“上乘”!在上城,追摹千年風雅宋

德壽宮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暨南宋博物院(一期)正殿效果圖

【一】

小可精緻入文,大可進取衛國

進士辛贊的命運确實有些不濟。

38歲的年紀正是要在仕途上大展宏圖的時候,“靖康之變”發生,北宋亡了。

身邊的友人早前就已急急忙忙跟着高宗南渡,他卻沒有。一是因為他的族人太多——“以族衆,拙于脫身”;二是因為他心裡有一個更大的計劃:隐忍滞北以保實力,待王師北伐,持械與金決。之後的很多年裡,他接受金國的拉攏,違心地到朝廷做官,幾經升遷後竟然做到了正三品的開封知府……但他終于沒有做回自己心心念念的宋人。

為求“宋人”身份而孜孜的辛贊并不為人熟知,但由他帶大的孫子,你必然是清楚的。

《射雕英雄傳》第八回裡,黃蓉恢複女兒裝扮後去見郭靖,并在舟上唱了一首曲兒,說:“這是辛大人所作的‘瑞鶴仙’,是形容雪後梅花的,你說做得好嗎?”郭靖是北方人,向來生活在大漠深處,沒有聽過這首曲兒,更不知道詞的含義,甚至發問“辛大人是誰”。

這“辛大人”就是辛贊之孫辛棄疾,他曾5次到杭州、7次被彈劾、一生都在力圖收複失地,一個和李清照同高的“濟南二安”、到死都在念叨南宋杭州的人。

辛棄疾是名人之後,書香世家,随便一首他的詞都夠你我寫一輩子:《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清平樂·村居》、《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當然還有《念奴嬌·西湖和人韻》、《好事近•西湖》、《滿江紅•題冷泉亭》。

一個人一輩子能把文章做好就已非常圓滿。但他不,非要在沙場上也做出個獨一無二來。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23歲的辛棄疾僅帶五十名義兵就敢沖進五萬人的金軍,他還能捕獲叛逃頭目張安國,甚至還順帶策反了近萬人馬,一路無事南歸杭州,于是南宋朝野轟動。這是怎樣的一種勇氣和智慧?宋高宗“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一見三歎。

辛棄疾第二次到杭州時,受宋孝宗延和殿召見,他被任司農寺主簿——管着農業的7年時間裡,辛棄疾滿腦子想的卻都是恢複中原之事,寫出著名的《九議》。

繼淳熙元年(1174年)春、紹熙三年(1192年)秋兩次留杭之後的1204年春,辛棄疾第五次到杭州,出任抗金前線——鎮江知府。距第一次來杭已經40年,過往如彈指之間,他思緒萬千,或有意氣,或因遺憾,寫下“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但,這是他最後一次。

到開禧三年朝廷令他“速赴臨安”任樞密都承旨時,辛棄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同年10月3日,他喊着“殺賊!殺賊!”而逝,年六十八歲。

年少不懂辛棄疾,讀懂已不再少年。

很多人不太喜歡辛棄疾,覺得他的詞重于征戰和殺伐,他的為人又過于偏執和不知變通。我卻不覺得。相反,對于杭州,我認為辛棄疾是唯一的存在——既寫下了文人的剛毅,又戰出了将軍的溫情。

可能說得有些遠了,今天要寫的是“宋韻”;當然,也可能沒有太遠——辛棄疾這樣一個“小可精緻入文,大可進取衛國”的人,這種品性可以了解為一個更高層面的宋韻。

宋韻到底是什麼呢?是斑駁的老城牆、鼓樓回蕩的鐘聲,還是薄暮晚煙在山水畫裡彌散開來的雅緻?是兩宋文化具化在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中的進步思想、高尚情操和美學觀念,還是整體浸潤在宋式生活裡的文人風骨、藝術修養與包容氣質?

“風雅處處是平常。”我不太敢下定義,隻能說,宋韻是一種符号,一種全面延續至今并照向未來的态度符号,包括上面那些,又不限于那些。

杭州宋韻,最是“上乘”!在上城,追摹千年風雅宋

德壽宮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暨南宋博物院(一期)鳥瞰效果圖

【二】

上城,承托所有的南宋繁華

從來沒有一個王朝,如南宋一般,宛若蝶變,在掙紮中綻放絢爛,從一開始就将精緻交融在夷族的鐵蹄之邊。一面你為它的半壁殘垣惆怅哀歎,另一面卻更臣服于它臻于極緻的妩媚與嫣然。

我再說得直白一點:在時刻提防踞江而視的金軍面前,南宋朝廷竟然用一半的國土創造出了從未有過的繁盛,讓封建王朝隻有在這個時候才真正到達巅峰。

巅峰,首當其沖的名額是人口。人頭密疏就像今天人們的存款多寡。為了探尋這一點,我特地去查過《宋史》:徽宗崇甯年間,杭州有戶20餘萬,人口近30萬——當時,即使是倫敦、巴黎、威尼斯等城市的居民數量也不過十萬——杭州地區(算上錢塘、仁和、臨安等九縣)人口約100萬。到了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年),杭州地區的人口達到了約124萬人。

甚至,這個數字還有漏隐。因為元初曾對“杭州路”人口進行過複核,發現人口總數約為183萬,光杭州城區的人口就達到了50萬左右。這實在讓人驚訝。

一個朝代的繁華展現在城市人口,而人口的聚集則是因為生活的平和。

順着我的思路往下讀,你會更驚訝——早在800多年前,南宋杭州就已“無有宵禁”——有早市夜市,經商自由,又因交通便利,城裡城外,商鋪繁多。《夢粱錄》雲:“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遊人始稀;五鼓鐘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從這個角度來說,那個時候的杭州就已經是一座不夜之城。這在封建體制“束民乃安”的普遍認識下,南宋就是一個仙境的存在,難怪一時間“八荒争湊,萬國鹹通”。

一不小心,杭州就成為了當時南宋的第一大都市,并且還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

如果你覺得這還不足以說明南宋的高峰,那麼還可以再看一看文和學。

這裡也有一組數字:南宋書院總數為442所。唐、五代、北宋共500餘年間所有書院的總和(143所),也隻有其總數的1/3——你能想象嗎?一個封建王朝是以一種什麼樣的決心在心向院學?

有一個聲音躲在角落說:“别忘了,南宋是個偏安一隅的南宋。”

但另一個聲音又響起來:從來不否認南宋的偏安,但千萬别隻看到它的偏安。

對南宋的“偏安”我一直是有些忐忑的,好在我非常傾慕的陳寅恪先生給我解了圍。他認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年之演變,造極于趙宋之世。”這個“趙宋”當然包括南宋,我覺得老先生是給我們定了個調。

這個“調”其實又和趙構選擇杭州有關。

不可避免,我們要回憶那段趙構最不願提及的過往——因為隻有他更清楚個中滋味,是以無論多少人勸,他為什麼還是選擇杭州。

1127年,趙構在商丘建南宋,但金軍侵來,無人可擋,他隻得去往江南,帶着妻兒、随着軍士。金軍一路追了700公裡仍不松口,直直地又把趙構逼出杭州,遷向甯波。“甯波也不能呆了,他們又來了。”趙構乘船退至海上,後又因金軍搜山檢海,趙構隻得轉走溫州……

這一次,趙構可能有了兩個心思:第一是好險;第二是海路才是退路。

趙構的一切都隻有一個目标:“安定”。建炎三年(1129年),在當時那種敵嚣我消的氛圍裡,趙構把杭州知府衙門升為行宮、升為臨安府。一直到金兵北撤的紹興元年(1131年)十一月,他才派人開建宮殿,僅僅幾個月後就攜百官在杭州辦公。有人力谏定都金陵,但趙構想金陵并不安全:金軍并非沒有打過。他是擔心怕了,萬一金兵再過長江,從杭州出海避難更便捷,這至少還能保住一個南宋核心。

也正是這個選擇,杭州變為唯一的答案。于是,設官衙、辦太學、課農桑、布市井——《淳祐臨安志》載,臨安城内共有坊巷八十九條,原本應該限制的大街和坊巷縱橫交叉之處卻商店林立,禦街兩側更是如此。“珠玉珍異及花果時新海鮮野味奇器,天下所無者,悉集于此。”僅7年後的紹興八年(1138年),杭州城垣已分内城、外城:内城,即皇城,方圓九裡,環繞着鳳凰山,北起鳳山門,南達江幹,西至萬松嶺,東抵候潮門,在皇城之内,興建殿、堂、樓、閣,還有多處行宮及禦花園。外城設城門13座,南跨吳山,北截武林門,右連西湖,左靠錢塘江。

皇城是皇脈核心,這核心全在上城區域裡——所有的包括建築、技藝、市井等都是由這個根本蔓散開枝而去,失去了這個根,其他的都是不着實地之毛。用今天的無人機飛上去看,南宋皇城遺址所在地,北起西湖大道,南至宋城路,西接南山路,東抵建國南路。核心區規劃面積1.2平方公裡,包含宮城内——皇宮遺址、三省六部、太廟、二十三坊、鼓樓等區塊;宮城外——清河坊、禦街、五柳巷皇家園林、勞動路國學文化長廊等。

一個上城區就這樣幾乎承托了所有的南宋繁華。

這些“根”都集中在這一處,于是今天來寫宋韻——無論是宋韻最“上乘”,還是宋韻最“上城”,都無可置否。

杭州宋韻,最是“上乘”!在上城,追摹千年風雅宋

【三】

宋韻歸集地,何以是此處

一邊是隔江對峙的重壓,另一邊是絢爛瑰麗的進步,宋韻品而多味。

中國人重“根”,隻有根才是本,其他的都是蔓散和開枝。現在可以抛開一切糾結,專心地談一談上城之于杭州宋韻了。

上城,是杭州的一個區,和杭州古都一樣的年紀,是宋韻的歸集地——前面說了,南宋皇宮就在這裡。

皇宮?是的,俗人心裡想象的角徵繞、珍馐盛,而且藏無數寶貝的皇宮。

2004年7月,已經投資了3000多萬元的萬松嶺隧道建設确定“讓路”,原因是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在2003年12月開始的搶救性考古發掘中發現:在1200餘平方米的地方,有南宋時期的道路、殿址、圍牆、河道、石砌水閘設施等——這就是“南宋禦街”。真的會為幾塊破磚爛瓦而停工!這一點上我不得不佩服杭州主政者的睿智:既保證了當下的交通,又護住了一個千年的皇宮。

同時被發現的還有500多片瓷片,光是它們就足以讓人咋舌。南宋遷杭後,第一時間就選址建造了修内司官窯(後有郊壇下官窯),燒制專供宮廷使用的青瓷。這就是鼎鼎大名的“南宋官窯”:以“紫口鐵足”、“粉青釉色”、“冰裂紋片”、“薄胎厚釉”四大特征著稱于世。南宋官窯是個什麼級别?如果哪個博物館一件沒有,問起來就會臉紅,諾諾咧咧不敢應聲!

當然還有更早之前發現的太廟、孔廟和八卦田。

上城,隻有這些?不,不止——

還有素有“杭州建築曆史博物館”之稱的清河坊——以禦街為脊骨,魚骨狀聯系各坊巷的格局,奠定了杭州曆史城區的基本空間結構。在中山路一帶,這些坊巷至今仍有大量遺存,其中儲存較完整的曆史風貌和空間格局的街巷有近20段。史學家、考古學家又集齊研讨——老底子這麼多且厚,全部保護?大家于是在上城區畫了一個圈,這個圈的範圍達3公頃……

杭州上城的風物、戲曲、風俗于是都融浸在了這個圈裡,都有特殊的自我标簽,美之若荷、精之如簧——我看到的是,擁有440行商貿的南宋人硬是把負重的生活過成了一種極緻的向往。

唐人一個簡單的“品茗”,到這時已被演化出鬥茶、分茶、點茶等“茶百戲”;唐人行酒令,到這時已演變成小詞、散曲;唐人的拉面,在這時也演化出了擀、削、撥、抿、擦、壓、搓、漏、拉等十餘種制法,絲雞面、三鮮面、魚桐皮面、鹽煎面、筍潑肉面、炒雞面、大熬面、子料澆蝦面、銀絲冷淘等琳琅品種。這個階段的人在吃喝以及餐具方面的要求非常高,精細貴重,甚至首創了分食制。

現在可以這樣定義:對宋韻來說,上城代表了杭州。

杭州宋韻,最是“上乘”!在上城,追摹千年風雅宋

【四】

保護和傳承,韻之綿長

和以往任何王朝不一樣,152年所孕蘊的宋韻内裡完整地留給了現在。

比如上面提到的風物、戲曲、風俗;比如藝術、技術和建築;比如當時的南宋留給世界的影響——浙江的海,依然是世界海上貿易的重要關口;上城的山,依然奠定着中國園林疊山審美的範式。

我知道這些——宋人的生活方式和隽永深沉的生活美學,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宋代的文化基因藏在杭州這座城市裡,藏在上城的脈絡裡,世世代代的杭州人以自己的方式演繹出别樣精彩的韻律。

我也知道這些——從宋代的西湖到如今和諧共享的世界文化遺産;從崇文向學的濃厚氛圍到當代書香浸潤的閱讀型杭州;從“晴窗細乳戲分茶”的惬意情趣到以茶會友的國際盛會;從繁華喧嚣的瓦舍勾欄到數智城市的宜遊宜居。

但,好像還不夠。傳,是一種曆史對當下的饋贈;承,是一種當下對過往的責任。獨一無二的南宋留給我們千年難見的宋韻,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在白蘇二公幫我們盡心“國内推廣”,馬可波羅也早把這個城市帶向了世界的“Heaven City”的當下,兩個問題現在可能還需要思考:

第一個是宋韻給上城帶來了什麼?給杭州帶來了什麼?我們又應當如何把宋韻帶去給世界?

第二個是如何實作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厚重文化的時尚表達?“處處宋韻”的另一個面是文化遺存的空間分散,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聚沙成塔形成合力?這種合力又該如何轉變為市場内涵,并真正切入到一種主動的文化傳承?

當然,這些發問不是為了改變宋韻在我心裡的敬仰和崇拜,相反是為了讓從皇城到新城的轉變中,新上城所呈現的宋韻文化、錢塘江文化和紅色文化更加繁榮。

宋韻的保護和傳承,上城一直在做。首先是研究,通過文化基因解碼,從七百餘個基本文化元素中提煉出“德壽宮遺址”“南宋官窯”“八卦田遺址”等宋韻文化元素。再是傳播和轉化,通過舉辦文化活動、開發宋韻IP文創衍生品、深化文旅融合等方式,讓宋韻文化散發新的活力和光彩。不久的将來,德壽宮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南宋皇城大遺址保護工程、南宋博物院籌建項目,龍居寺、海潮寺、五柳巷、草橋亭、臯亭山,還有許多個散布于上城的宋韻珠玉,都将向我們奔赴而來。

宋韻從千年前向我們走來,可觀,可感,可傳承,可親近。宋韻的平民化讓我們感動,幾乎和今天我們的生活一樣。北魏敦煌壁畫的飛天,很美;唐代侍女的服飾,很美。但隻有宋韻之美,才能真正被我們的價值觀在靈魂和世俗中接受,畢竟,我們早就對這種與生俱來的“上乘”味道萌發了天生的親切感。

杭州宋韻,最是“上乘”!在上城,追摹千年風雅宋

(感謝杭州上城區委宣傳部提供圖檔)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