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末漢初張耳陳餘的故事

作者:自在的山西人在無錫

張耳,是魏國大梁人。張耳曾被消除本地名籍,逃亡在外,來到魏國外黃。外黃有一富豪人家的女兒,長得十分美麗,卻嫁了一個愚蠢平庸的丈夫,就逃離了她的丈夫,去投奔她父親舊時的賓客。她父親的賓客平素就了解張耳,于是對美女說:"你要一定想嫁個有才能的丈夫,就嫁給張耳吧。"美女聽從了他的意見,于是終于為此斷絕了同她丈夫的關系,改嫁給張耳。張耳這時從困窘中擺脫出來,廣泛交遊,女家給張耳供給豐厚,張耳是以招緻千裡以外的賓客。于是在外黃做了縣令。 他的名聲從此更加大起來。

陳餘,也是魏國大梁人,愛好儒家學說,曾多次遊曆趙國的苦陉。一位很有錢的公乘氏把女兒嫁給他,也很了解陳餘不是一般平庸無為的人。陳餘年輕,他就像對待父親一樣侍奉張耳,兩人建立了斷頭不悔的患難情誼。

秦國滅亡大梁時,張耳家住在外黃,漢高祖還是普通平民百姓的時候,曾多次追随張耳交往,在張耳家一住就是幾個月。秦國滅亡魏國幾年後,已經聽說這兩個人是魏國的知名人士,就懸賞拘捕,有捉住張耳的人賞給千金,捉住陳餘的人賞給五百金。張耳、陳餘就改名換姓,一塊兒逃到陳地,充當裡正衛維持生活,兩人相對而處。

陳涉在蕲州起義,打到陳地,軍隊已擴充到幾萬人。張耳、陳餘求見陳涉。陳涉和他的親信們平時多次聽說張耳、陳餘有才能,隻是未曾見過面,這次相見非常高興。但陳涉沒聽從他們二人的意見,自立稱陳王。

陳餘再次規勸陳王說:"大王調遣梁、楚的軍隊向西挺進,當務之急是攻破函谷關,來不及收複黃河以北的地區,我曾遍遊趙國,熟悉那裡的傑出人物和地理形勢,希望派一支軍隊,向北出其不意地奪取趙國的土地。"于是,陳王任命自己的老朋友,陳地人武臣為将軍,邵騷為護軍,張耳、陳餘擔任左右校尉,撥給三千人的軍隊,向北奪取趙國的土地。武臣自己立号稱武信君。攻克趙國十座城池,其餘的都據城堅守,沒有肯投降的。後來使用計謀,不戰而降的有三十餘座城池。

到達邯鄲,武臣聽從了張耳、陳餘的勸告,自立為趙王。任用陳餘做大将軍,張耳做右丞相,邵騷做左丞相。派韓廣奪取燕地,李良奪取常山,張黡奪取上黨。

李良平定常山以後,回來報告,趙王再派李良奪取太原。李良的部隊到了石邑,秦國的軍隊已經嚴密地封鎖了井陉,不能向前挺進。李良兵變,武臣、邵騷竟被殺死。趙人很多是張耳、陳餘的耳目,是以能夠逃脫。收拾武臣的殘破軍隊,得到五萬人。有的賓客勸告張耳說:"你們倆都是外鄉人,客居在此,要想讓趙國人歸附,很困難;隻有擁立六國時趙王的後代,以正義扶持,可以成就功業。"于是尋訪到趙歇,擁立為趙王,讓他住在信都。李良進兵攻擊陳餘,陳餘反而打敗了李良,李良隻好逃回去,投奔秦将章邯。

章邯領兵到邯鄲,把城裡的百姓都遷到河内,摧毀了城郭,蕩平了所有的建築物。張耳和趙王歇逃入钜鹿城,被秦将王離團團圍住。陳餘在北邊收集常山的殘餘部隊幾萬人,駐紮在钜鹿城以北。章邯的軍隊駐紮在钜鹿城以南的棘原。修築甬道與黃河接連,給王離運送軍糧。王離兵多糧足,急攻钜鹿。钜鹿城内糧食已盡,兵力很弱,張耳多次派人召陳餘前來救援,陳餘考慮到自己的兵力不足,敵不過秦軍,不敢前往。相持了幾個月,不見救兵,張耳大怒,怨恨陳餘,派張黡、陳澤前去責備陳餘說:"當初我和您結為生死之交,如今趙王和我将要死于早晚之間,而您擁兵數萬,不肯相救,那同生共死的交情在哪兒呢?假如您要信守諾言,為什麼不和秦軍決一死戰?何況還有十分之一二獲勝的希望。"陳餘說:"我估計即使向前進軍,最終不光救不成趙,還要白白地全軍覆沒。況且我不去同歸于盡,還要為趙王、張先生向秦國報仇。如今一定要去同歸于盡,如同把肉送給饑餓的猛虎,有什麼好處呢?"張黡、陳澤說"事已迫在眉睫,需要以同歸于盡來确立誠信,哪裡還顧得上以後的事呢!"陳餘說:"我死沒什麼顧惜的,隻是死而無益,但是我一定按照二位的話去做。"就派了五千人馬讓張黡、陳澤帶領着試攻秦軍,到了前線便全軍覆沒了。

正當這時,燕、齊、楚聽說趙國危急,都來救援。張敖也向北收聚代地的兵力一萬多人趕來,都在陳餘旁邊安營紮寨,卻不敢攻擊秦軍。項羽的軍隊多次截斷了章邯的甬道,王離的軍糧缺乏,項羽率領全部軍隊渡過黃河,于是打敗了章邯。章邯帶兵潰退,各國諸侯的軍隊才敢攻擊圍困钜鹿的秦國軍隊,于是俘虜了王離。秦将涉間自殺身亡。最終保全钜鹿的,是楚國出的力啊。

這時趙王歇、張耳才得以出钜鹿城,感謝各國諸侯。張耳和陳餘相見,因責備陳餘不肯救趙以及追問張黡、陳澤的下落,陳餘惱怒地說:"張黡、陳澤以同歸于盡責備我,我派他們帶領五千人馬先嘗試着攻打秦軍,結果全軍覆沒,沒有一人幸免。"張耳不信,認為把他們殺了,多次追問陳餘。陳餘大怒,說:"沒有料到您對我的怨恨是如此的深啊!難道您以為我舍不得放棄這将軍的職位嗎?"就解下印信,推給張耳。張耳也感到驚愕不肯接受。陳餘站起身來上廁所了。有的賓客規勸張耳:"我聽說'天上的賜予不去接受,反而會遭到禍殃'。如今,陳将軍把印信交給您,您不接受,違背天意不吉祥。趕快接收它!"張耳就佩帶了陳餘的大印,接收了他的部下。陳餘回來,也怨恨張耳不辭讓就收繳了大印,于是疾步走出去。張耳就收編了他的軍隊。陳餘獨自和他部下親信幾百人到黃河邊的湖澤中打魚捕獵去了。從此,陳餘、張耳就在感情上産生了裂痕。

趙王歇又回到信都居住,張耳跟随着項羽和其他諸侯進入關中。前206年(漢元年)二月,項羽封諸侯為王,張耳向來交遊很廣,很多人替他說好話,項羽平常也聽說張耳有才能,于是分割趙國的土地封張耳做常山王,設立信都,并把信都改名為襄國。陳餘舊有的賓客中很多人規勸項羽說:"陳餘、張耳同樣對趙國有功。"可是項羽因為他不随從入關,又聽說他在南皮,就把南皮周圍的三個縣封給他,把趙王歇遷都代縣,改封為代王。

張耳到他的封國去,陳餘更加惱怒,說:"張耳和我功勞相等,張耳封王,隻有我封侯,這是項羽不公平。"待到齊王田榮背叛楚國,陳餘便派夏說去遊說田榮道:"項羽做為天下的主宰,卻不公平,把好地方都分封給将軍們去稱王,把原來稱王的都遷到壞地方,如今,把趙王遷居代縣!希望大王借給我軍隊,以南皮作為您遮擋防衛的屏障。"田榮打算在趙國樹立黨羽用以反對楚國,就派遣了軍隊聽從陳餘的指揮。是以,陳餘調動了所屬三個縣的全部軍隊襲擊常山王張耳。張耳敗逃,想到各諸侯之中沒有可以投奔的,說:"漢王雖然和我有老交情,可是項羽的勢力強大,又是他分封的我,我想投奔楚國。"甘公說:"漢王入關,五星會聚于井宿天區。井宿天區是秦國的分星。先到的,一定功成霸業。即使現在楚國強大,今後一定歸屬于漢。"是以,張耳決定奔漢。漢王也回師平定了三秦,正在廢丘圍攻章邯的軍隊。張耳晉見漢王,漢王以優厚的禮遇接待了他。

陳餘打敗張耳以後,全部收複了趙國的土地,把趙王從代縣接回來,又做了趙國的國君,趙王對陳餘感恩戴德,分封陳餘為代王。陳餘因為趙王軟弱,國内局勢剛剛穩定,不到封國去,留下來輔佐趙王,而派夏說以國相的身份駐守代國。

前205年(漢二年),漢王向東進擊楚國,派使者通知趙國,要和趙國共同伐楚。陳餘說:"隻要漢王殺掉張耳,趙國就從命。"于是漢王找到一個和張耳長得相像的人斬首,派人拿着人頭送給陳餘。陳餘才發兵助漢。漢王在彭城以西打了敗仗,陳餘又覺察到張耳沒死,就背叛了漢王。

漢三年,韓信平定魏地不久,就派張耳和韓信打破了趙國的井陉,在泜水河畔殺死了陳餘,在襄國追殺了趙王歇。漢封張耳為趙王。

太史公說:張耳、陳餘在社會傳說中都是賢能的人;他們的賓客奴仆,沒有不是天下的英雄豪傑,在所居國,沒有不取得卿相地位的。然而,當初張耳、陳餘貧賤不得志時,彼此信任,誓同生死,難道不是義無反顧的嗎?等他們有了地盤,争權奪利的時候,最終還是互相殘殺,恨不是把對方消滅。為什麼以前是那樣真誠地互相傾慕、信任,而後來又互相背叛,彼此的态度是那樣的乖張、暴戾呢?難道不是為了權勢、利害互相交往嗎?雖然他們的名譽高、賓客多,而他們的作為恐怕和吳太伯、延陵季子相比,就大相徑庭了。

本文改編自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譯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