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歐陽山寫的《三家巷》在哪裡?

作者:葉曙明

作者:葉曙明

廣州人對起名字,一向不太在意,以前很多人雖然世世代代生活在六脈渠邊,但要問他這是什麼渠,他也未必答得出來。這就是廣州人的性格,為了叫得友善,甯願起些無趣但好記的名字,諸如“大坑渠”、“大水溝”之類,你問他住哪裡,他就說“我住大坑渠邊”。到現在也沒改這習慣,說“六十三層”,很多廣州人知道說的是哪裡,但如果問他們“六十三層”的正式名字是什麼?相信很多人都答不出來。

歐陽山寫的《三家巷》在哪裡?

《三家巷》作者歐陽山

但也有例外。廣州人對地名認真起來,也很“得人驚”的,我記得在小時候,就常聽大人們争論《三家巷》裡的三家巷,到底在哪裡。甚至報紙也常發表一些讨論文章。人們那麼熱心地尋找三家巷,如今五十歲以上的廣州人,也許都還記得(五十歲以下的,則可能連《三家巷》也未必讀過了)。我最後一次在媒體上看到有關三家巷地點的讨論,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那時還有人讨論這個問題,讨論了幾十年還沒心息。

我想起前幾年福建順昌宣布,他們發現了孫悟空和他的兄弟的合葬墓,證明孫悟空是福建順昌猴。但在這之前,我就聽說孫悟空是江蘇猴,老家在連雲港,後來又聽說山西婁煩也有人考證出孫悟空是山西猴,再後來又聽說湖北随州和甘肅瓜州也加入了孫悟空籍貫之争。我以為尋找小說原型的遊戲,大抵相類,争旅遊資源而已。

但廣州人找三家巷,卻與旅遊無關。60年代,就算找出一條三家巷,也不會增加什麼遊客,也不能圈起來賣門票。我一直以為《三家巷》就是一本小說,小說就是虛構的。但沒想到真有人考證出來了,廣州一共有四條三家巷,一條在百靈路,一條在海珠南路三府前街,一條在洪橋街,一條在德政北路萬安裡。1931年,政府覺得重名太多,把百靈路三家巷改名為三春巷,洪橋街的改為三省巷,萬安裡的改為三光巷(這個改得最難聽),隻有三府前的保留了三家巷原名。

歐陽山寫的《三家巷》在哪裡?

《三家巷》

三省巷在抗戰時被拆毀了,後來建了新樓,并入了張家裡;三光巷在擴寬東風中路時,也被拆毀了;三府前的三家巷,1982年并入了三府前街,也不存在了。我與這三條巷子從無交集,是以毫無印象,但百靈路的三春巷,倒是知道的。因為我曾經住在三春巷對面,巷裡好像是居委會,我外婆每天晚上吃過晚飯,就搬張凳仔到巷裡開會。不過,這條巷子如今也已經拆掉,興建高樓了。

一般人認為,最接近《三家巷》原型的,大概是百靈路三春巷。歐陽山在書中提供了三家巷的三個地理特征:一是在廣州城西北角西門口一帶,二是出三家巷往南不遠就是窦富巷(原來在海珠北路的南段,已拆),三是原屬旗下街,四是周炳經常去将軍前和光孝寺玩。在這四條三家巷中,似乎隻有三春巷最符合這幾個特征。

不過,歐陽山在這裡又故意弄了個“玄虛”,說三家巷是在官塘街的西側,官塘街就是今天的海珠北路北段。清代時是漢軍鑲白旗的地盤。廣州城西有許多旗下街和旗人大屋,是清代旗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具體分布如下:

正白旗在象牙街至西濠街(今海珠中路)、詩書街一帶。正黃旗在絨線街,沿白薇街至畢公巷一帶。正紅旗在大市街(今惠福西路)以南至晚紅園(今觀綠路)一帶。正藍旗在左都統署以西,沿進士裡(今進步裡)至大利巷一帶。鑲黃旗在大德街(今大德路)至詩書街(今詩書路)一帶。鑲白旗在大市街以北,沿玉華坊至左都統署(今廣東省人民醫院門診部)東邊。鑲紅旗從雲台裡起,包括學宮街、光塔街(今光塔路)、甜水巷北段,仙鄰巷北段、進士裡(今進步裡)北段至杏花巷一帶。鑲藍旗從光塔街以南、仙羊街街口起,沿紙行街(今紙行路)南段至白沙巷一帶。

以上是主要的分布位置,但後期已不是很嚴格。比如官塘街就是鑲白旗漢軍的聚居地。漢軍不是滿人,而是以漢人為主。官塘街北端有一條叫“北城根”的巷仔,有朋友問我,廣州人不興叫“城根”,北京人倒是興這麼叫,“城根兒”,還打個卷舌。為什麼廣州會有這地名呢?我估計就是官塘街的漢軍旗人叫開來的。

歐陽山寫的《三家巷》在哪裡?

歐陽山在梅花村的故居

既然歐陽山說三家巷在官塘街西側,于是認真的讀者又興緻勃勃去考證了,這回找來找去,在官塘街西側沒找到三家巷,倒是在盤福橫街與海珠北路之間,找到了一條“八家巷”,它确實是在官塘街的西側,但數了一下,共有六戶三家,11個門牌,與小說不太對得上号。

其實,在1959年的時候,歐陽山本人已經親自解過謎,他說三家巷是有的,但不在官塘街,而在百靈路,和小說裡描寫的三家巷完全不一樣。這個解釋似乎有點模棱兩可,隻說明廣州有三家巷(其實這個不用歐陽山說大家都知道),但與小說裡的不一樣。那小說裡的三家巷到底以哪條三家巷為原型?依然含糊不清,是以幾十年來才不斷有人想把它考證出來。

然而,事過境遷,歲月無情,當年熱心找三家巷的那一代人,已經漸漸老去,今天不會再有人去考證三家巷的原型了。一來時代變了,人們的閱讀興趣也變了,《三家巷》很難再掀起洛陽紙貴的閱讀熱潮,二來廣州城區的變化太大,很多老街老巷都已消失,無從考察了。這個曾經引起廣州滿城熱議的話題,終于消失在時間隧道的深處了。

讀本号文章,品廣州往事:

廣州的兩座風水塔

水上的廣州:山為骨骼,水為血脈

百靈路曾經是個藝術窩

人民路:等待陽光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