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6年3月,蔡中(蔡蘭階)出生于攸縣涼江鄉(今蓮塘坳鎮)山田村一個地主家庭。圖為其故居老照片
黃塵足今古,青史在人間。蔡中烈士用他的熱血丹心繪就了一幅共産黨人壯麗的精神圖譜,用他的青春芳華诠釋了一個共産黨人英雄無畏的耿耿赤誠!
蔡會文與蔡中(左)兄弟合照
長征後衛師紅34師101 團政治委員、代理政治部主任、代理政治委員。
蔡中,原名蔡蘭階,又名蔡鐘。1906年3月出生在湖南省攸縣涼江鄉山田村一個富庶家庭裡。
蔡中生性内向、深沉,不苟言笑。蔡父開先視其為笨材,直到10歲那年,才讓他同弟弟蔡會文一塊進了私塾,當時學業成績也顯平庸。
胞弟蔡會文于1925年秋天以優異成績考取長沙第十三聯中即長郡中學時,蔡中還在攸縣第二高等國小繼續自己的學業。
蔡中受弟弟、革命烈士蔡會文(如圖)的影響,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5年冬,蔡會文從長沙回到老家度寒假,他熱情洋溢地向哥哥蔡中介紹了長沙的革命鬥争形勢,講述省會各學校學生積極投入反帝反封建軍閥的鬥争情況,向他宣傳勞工神聖、群眾聯合、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軍閥、鏟除貪官污吏、消滅階級壓迫和剝削制度的革命思想和主張。
動員他打破“光宗耀祖”、“支撐門第”等剝削制度的陳腐觀念,擺脫家庭的束縛,積極投入變革社會的革命鬥争。
在弟弟的激勵下,他感到自己不應該再沉默了。他決心同弟弟蔡會文齊心協力投入砸爛這個罪惡世界的鬥争。
1926年秋,蔡中考入長沙市長郡中學,跟随蔡會文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的愛國學生運動。
1926年秋天,蔡中考入長沙市長郡中學,進入長沙,蔡中耳聞目睹的一切,都是如火如荼的反帝反封建軍閥的工農革命鬥争和愛國學生運動。
他象學步較遲的孩子,又像挂在中天的紅得稍慢的朝霞,謙謹地跟随着蔡會文,沉勇而熱烈地投入了各種鬥争。
同年12月底,蔡會文告訴蔡中,根據黨組織的訓示,要求他放棄期末考試。準備回家鄉開展革命宣傳,組織發動農民運動,切實貫徹湖南全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通過的鏟除貪官污吏和土豪劣紳,實行減租減息,建立農民自衛武裝和農民政權等決議精神。
蔡氏兄弟在家鄉積極開展打倒土豪劣紳鬥争,建立農會組織
當時,在長沙求學的攸縣籍黨員學生,對蔡中的迅速覺悟和進步都感高興和欣喜。同年底,蔡中經劉振國介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1926年寒假,蔡中、蔡會文以及其他攸縣籍學生紛紛回到家鄉組織發動農民運動。 他們積極動員群衆投入打倒土豪劣紳的鬥争,蔡氏兄弟在大橋經過一番工作之後,又結伴回到家鄉山田。
首先帶領窮苦農民到自己家裡開會分糧,随即把以減租減息為中心的打倒土豪劣紳的鬥争,推廣到涼江鄉各個山村,并幫助建立了山田等基層農會組織。有力地推動了全縣工農運動的蓬勃發展。
1927年2月,春節剛過,蔡中、蔡會文受中共攸縣地方執行委員會的派遣,回到長沙,以便深入領會中共湖南區委《關于如何實作鄉村民主政權的通告》精神。
1927年底,蔡中上井岡山參加了工農紅軍
此時,罪大惡極的大土豪歐陽長樂等,畏罪逃亡長沙,蔡氏兄弟從跟蹤追抵長沙的縣農協籌備處主任劉譚豪處得到這一資訊後,立即約集劉振國黃弼教等共10多個攸縣籍學生。
包圍了歐陽長樂等的藏匿地點,不料這夥土豪劣紳在軍閥武裝的庇護下,已于當夜潛逃去了武漢。
面對反動軍閥公然對抗工農運動的罪惡行徑,蔡中十分憤概。他說:工農鬧革命,也要拿起槍來幹!
蔡會文與蔡中重逢時,會文寫給蔡中的
途中,他與蔡會文不期而遇,一同回到老家山田,剛進家門,饑渴尚未解除,他兄弟二人便遭到當地團防局長陳洋芬的圍攻。
他倆縱身上了樓,趁父母親與陳洋芬糾纏之機,蔡中拆下挑箱上的繩子,從窗子裡攀繩而下,才得以脫險。
從此,兄弟倆被分散。黑夜,匪徒們高舉火把。翻山越嶺,闖村破戶,四處進行搜捕。
為了減小目标,兄弟倆不得不分散隐蔽,不料就此失去了聯絡。蔡中則繼續在一片白色恐怖中過着流亡生活。
攸縣籍革命家譚震林
1927年秋天,蔡中再次秘密回到老家山田。不料又被反革命分子陳洋芬發覺,陳洋芬旋即派了十幾名匪徒把蔡家老屋團團圍住,形勢十分嚴峻。
但他仍然十分沉着鎮靜,悄悄地爬到牛欄屋的房梁上,鑽進稻草垛裡藏了起來。在這十分危機之中,蔡母張氏眼淚汪汪地站在大門口,失魂落魄地朝對面山上的一片竹林張望。
不料蔡母這一神态竟帶來了轉機,敵人以為蔡中隐蔽在對面的竹林裡,急匆匆就朝竹林奔去。
蔡中作戰勇敢,英勇善戰,在戰鬥中總是沖鋒在前
蔡中又一次脫險了,在此後的兩三個月裡,他忍饑挨餓,在涼江、銀坑一帶的深山老林裡過着非人的生活。
1927年11月,工農革命軍攻占了茶陵縣城,建立了以譚震林為主席的茶陵縣工農兵政府,在譚震林的關懷和支援下,攸縣的革命鬥争又開始複蘇。
随後,工農革命軍第一師機槍連黨代表蔡會文,也派交通員劉連生回攸縣串連發展組織,終于找到了胞兄蔡中。
決戰湘江道縣浮橋遺址
蔡中頓時喜出望外,他打算發動家鄉一批當年志同道合的青年投奔革命。而且找到了他在縣立第二進階國小的同學,曾經是“進取社”成員。
當時思想較為進步的李仁仙。不料李仁仙在大革命失敗之後便攀附上了反動勢力(後來他成了攸縣國民黨政界要人之一)。
當蔡中約他一道去參加革命武裝時,不僅遭到了他的拒絕,而且要舉發蔡中投奔“匪共”,蔡中那能容忍他對黨和自己夢寐以求的革命事業的污蔑,盛怒之下,他放了一把火,燒掉了李仁仙的家院,後義無反顧地走上了井岡山的鬥争道路。
作為一個新戰士的蔡中,在井岡山的鬥争中表現得非常勇敢。1928年1月,他入伍不久,便投入了打開遂川縣城的戰鬥。
1934年11月,蔡中所在的紅34師,為掩護主力部隊轉移在湘江苦戰7個晝夜,最後彈盡糧絕,全軍覆沒
2月中旬又随部隊攻克了甯崗縣城,他不僅嚴守革命紀律,不怕艱難困苦,而且能積極從事群衆工作,他是優秀的士兵委員成員之一。
1928年2月,他調到紅四軍31團辎重隊,工作總是任勞任怨,埋頭苦幹,很好地完成了各項運輸任務。
1929年1月,蔡中随紅四軍離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為開辟中央革命根據地,轉戰贛南閩西。在根據地内積極宣傳發動群衆起來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工農革命政權。
1930年6月,紅四軍在福建丁洲進行改編,以原紅四軍第三縱隊為基礎,并從第四縱隊和閩西幾個縣的地方部隊抽調部分人員,組成紅十二軍、由伍中豪(後為羅炳輝)任軍長,譚震林任軍政委。
蔡中的戰友絕命後衛師——紅34師師長陳樹湘烈士塑像
在這次改編中,蔡中被提升為紅十二軍三十四師團政委。在丁洲整訓期間,蔡中以譚震林同志編寫的《怎樣建立支部》、《怎樣教育黨員》等為教材對所屬部隊的官兵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強了對部隊的作風和紀律建設。
1930年6月下旬,紅十二軍奉命向江西省推進。蔡中按軍部指令率部于7月底進抵南昌西南側的米市街地區。
8月1日對牛行車站發起攻擊,隔贛江向南昌城鳴槍示威,以紀念南昌起義三周年,中旬,為支援從長沙撤出的彭德懷部,蔡中率部随軍向浏陽文家市奔襲,與兄弟部隊協同作戰,取得了殲敵戴鬥垣旅1500餘人的重大勝利。
同年9月,紅一方面軍再攻長沙未下。于12日全軍撤至株洲,次日由總前委書記毛澤東主持召開了總前委會議,決定放棄攻打長沙,回師江西,攻取吉安。
攸縣新農村
在回師途中,紅十二軍取道醴陵,于17日一舉攻占攸縣,幫助建立了攸縣革命政權。
為打開通往贛西的通道,蔡中率部占領浟水渡、沙陵陂、蓮塘坳、涼江一線,回到老家,他父親蔡開先已卧病在床。
為了表示自己對父親幾年來因他們兄弟倆參加革命而遭牽連和地方反動勢力的折磨的慰撫,他把奄奄一息的父親從床上扶起來,跟他合影留念,以盡父子之情。
為了指揮友善,蔡中旋即撤到母舅家住下,又讓警衛員把母親叫去,叫她破産,把所有的田土分給貧苦農民,隻帶幾畝地去當尼姑,以避免反動派對他老人家橫加迫害。
位于攸縣新縣城的周邊農村新氣象
他還動員三弟郁文參加革命,因為三弟不曾應允,蔡中怒不可遏,叫部下放火燒了三弟媳娘家(地主)的大院,以表明自己大義滅親、誓死不走回頭路的決心。
1931年9月,第三次反“圍剿”戰争勝利之後,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決定進行部局編組調整,蔡中所在的紅十二軍三十四師被編入紅四軍戰鬥序列。
從此,蔡中作了一位主力紅軍的指揮員。投入了更大規模,奪取更大勝利的第四次反“圍剿”戰争。為鞏固和擴大中央革命根據地建樹了功勳。
1933年6月,根據中央軍委指令,全軍實行統一編制,将原紅十九軍同紅十二軍第三十四(小師)合編,仍為第三十四師(大師)。
位于蓮塘坳鎮高樓社群的紅色基地——湘贛攸縣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
師長由福建軍區司令員周子昆兼,蔡中代理師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全師轄三個團:第100團,團長韓偉,政治委員蔡中(兼),後範世英;第101團,團長楊梅生,政治委員彭竹峰;第102團,團長張靜,後呂觀音,政治委員蔡中。10月,改由彭紹輝擔任師長,程翠林擔任師政治委員,蔡中任師政治部主任。
11月18日,第34師劃歸紅七軍團建制。在東方軍彭德懷和楊尚昆的統一指揮下,參加了入閩作戰。
1933年冬天,盡管他的弟弟,湘贛軍區紅軍總指揮,總政委蔡會文受到“左”傾錯誤路線的打擊和迫害,蔡中相信弟弟對黨的一片忠誠,他沒有忘記弟弟于1930年6月紅四軍在丁洲整編時同時同他合影并題字留念的那番壯懷激烈的情景:“三周年紀念的我倆,具備了犧牲奮鬥的決心”。
1934年春,第34師又歸紅五軍團指揮。10月,蔡中懷着沉痛的心情,告别了中央蘇區的英雄土地和根據地内英雄的人民群衆,踏上了戰略大退卻的漫漫征途。
山水蓮塘坳,佳景自天成
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後,紅五軍團擔任全軍的總後衛,紅三十四師擔任總後衛中的後衛,蔡中時任101 團政治委員、第三十四師代理政治部主任、代理政治委員,部隊的目标是保衛中央縱隊,為全軍斷後,狙擊一切尾追之敵。
在一軍團首長的正确指揮下,蔡中率部無數次斬斷過從各地伸過來的“蔣介石的魔爪”,一次次化險為夷,在貴州境内曆時4個月的漫長戰鬥中,他經曆了大小數百次戰鬥,不僅打垮了敵人的圍追堵截,他還帶領部隊積極從事群衆工作,争取到了少數民族對紅軍的支援。
紅三十四師在紅軍長征中立下過了汗馬功勞,從長征開始,就邊打邊走邊掩護主力前進。紅三十四師下轄三個團,共6000餘人,在惡劣的戰鬥中,隊伍一路犧牲減員。
參觀革命紀念館
在1934 年 11 月底的湘江戰役中,這支部隊掩護紅軍最後一支部隊離開(廣西)灌陽後,陷入敵人重圍,被截斷在湘江東岸,剩餘将士隻有韓偉跳崖後生存下來,其餘最後彈盡糧絕全部犧牲。
時任101 團政治委員、第三十四師代理政治部主任、代理政治委員的蔡中,就在這次掩護紅軍主力搶渡湘江的戰鬥中壯烈犧牲。他為中國人民的革命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美麗的攸縣縣城
文/曾建榮 來源/方志株洲
編輯/石頭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新聞熱線:28681062
聲明:分享要尊重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系“株洲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