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先的情深與荒蕪: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作者:每天讀宋詞

張先,北宋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與晏殊同時代,又與蘇轼交好,還有過詩詞的互動。"能詩及樂府,至老不衰",又傳與與柳永齊名,擅長小令,活了89歲,在那個時代無疑是長壽的。可能很多人對他的生平不了解,但他的作品卻多有聽說。比如這句 "雲破月來花弄影",加上"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柳徑無人,堕絮飛無影",這三句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張先的另一個名稱張三影,他自己也說這是他得意的文字。但既然能與柳永齊名,肯定不止這些作品,我們今天一起來看這首詞,"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同樣為經典詞作,流傳甚廣。

《千秋歲·數聲鶗鴂》

數聲鶗鴂,又報芳菲歇。

惜春更把殘紅折。雨輕風色暴,梅子青時節。

永豐柳,無人盡日花飛雪。

莫把幺弦撥,怨極弦能說。

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夜過也,東窗未白凝殘月。

張先的情深與荒蕪: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全詞以寫景開篇,由鶗鴃之聲起興,展開對暮春的聯想,并書寫其所引發的種種情意,極盡曲折幽怨。

詞人說:"數聲鶗鴃,又報芳菲歇",鶗鴃在中國文化的脈絡中,作為一種文化符碼,往往指向事物轉為敗落的意象。《楚辭‧離騷》說:"恐鶗鴃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在這裡,鶗鴃的啼叫聲,是百花将謝落的訊号。或可延伸為一種不詳的征兆,象征事物即将衰頹。是以詞人聽見鶗鴃的叫聲,不可避免的聯想到美好春日即将結束,産生芳菲歇的感歎。

張先的情深與荒蕪: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花開花落是自然的定律,春去夏來年年如此,這是所有生命體的共同經曆。在四季中反複經曆生與滅。春菲飄零看起來并無特殊之處,是每一年都要經曆的物候。可是詞人說"又報芳菲歇",仿佛透露詞人對今年的春之将暮特别敏感,似乎更難以承受今年的春暮,是以他才會對春又将盡耿耿于懷,強調了這種再度經曆的遺憾感。

張先的情深與荒蕪: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也因為這種再度經曆無法避免的情緒,才引入和刺激詞人想把尚未敗落、開綻于枝頭的花朵摘取,為曾經擁有過的春日保留一點可供紀念的回憶。與數聲鶗鴃、又報芳菲歇的失落相比,這種折殘紅的惜春之舉,更顯出這是一個多情的詞人,他對春的情意如何之深。因而"惜春更把殘紅折"這一句,也可以說是前兩句的小結。

張先的情深與荒蕪: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緊接着話鋒一轉,談到他遭遇的困境,詞人說,在春日尾聲的梅雨時節,風雨打落的姿态是輕的,吹拂的力度是暴力的。輕與暴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力度,這種極端的沖突,可能是詞人心境的寫照,對暮春梅雨的風雨,他意亂情迷、不知如何應對。抑或是春日美好事物遭受到的挫折,對詞人來說,恰如施加在春菲之上的"雨輕風色暴"。但無論風雨到底是輕是暴,雨輕風暴始終都是來自上天無情的打擊,避無可避,人并沒有辦法逃避自然的開落與生滅、年複一年的遺憾。

"永豐柳,無人盡日花飛雪",脫胎自白居易《楊柳枝》"永豐西角荒園裡,盡日無人屬阿誰",寫寵妾風華正茂、婀娜多姿,但寵妾的良人卻已衰老。逐漸衰老的自己,對照妾婦"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富有活力的物象,形成對比。是永豐柳中深刻的恐懼。張先這首詞雖然沒有将這種恐懼感明目張膽的鋪寫,但是"無人盡日花飛雪"也隐約透露出對楊柳縱使無人,也盡日花飛雪的無奈與失落,因為楊柳依舊終日搖曳飄絮,但是與之相對的觀看主體詞人,卻可能無力呵護、掌握楊柳。

張先的情深與荒蕪: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莫把幺弦撥,怨極弦能說",把人之情感,以音樂作比拟,是中國文學中常見的編碼。譬如鄭衛之聲,常被指為相對雅樂之外的淫靡之音。伯牙子期的友誼,正是透過琴聲流露的志向與品性締結知音之交。此處,詞人将自我與"幺弦"作了聯想。"幺弦"指的是小弦,淩廷堪《燕樂考原》以為,聲之繁急者,叫做幺弦側調;晏小山《解佩令》:倚幺弦,恨長難訴。可見幺弦音樂的節奏繁促,其引發的情感,跟雅樂正樂表徵的平和端莊是不同的,晏小山甚至将之比拟心中的遺憾悔恨。詩中主人翁為何要交代不能透過音樂傳遞自己的情思呢?原來一旦彈弄,就會把藏匿的幽怨滴漏出來。傳遞了一種欲寄無從寄的複雜心情,一層一層的将詞人心裡的悲傷,靈動傳神的表達出來,以簡要空靈的文字,狀哀怨複雜的情思。

看似情無可言說,也難以言說。

張先的情深與荒蕪: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究竟詞人的感情要何去何從?是否有出口可以得以解脫?"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除寫出詞人複雜糾葛的情意,背後也透露出這份感情的出口。詞人引用了李賀對歲月更疊、與親友分離之苦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賀說的是一段蒼天也該與之同悲的巨大悲傷,這裡詞人更進一步,指出這段悲傷要走向何處:超越死生、歲月遞嬗,這份情意也無法斷絕,這真是人間極大的悲傷與情深了。

張先的情深與荒蕪: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夜過也,突然時空一轉,原先高昂的情緒急轉直下:一夜就要過去了。隐含着詞人一夜不能成眠的暗示之外,看似這段巨大的悲痛,可以随着黑夜已盡稍稍平複,但是詞人卻說"東方未白孤燈滅",東窗未白,殘月猶明。日未出而長夜伴他的燭火卻已經熄滅了。漫漫長夜,詞人竟然隻有孤燈相伴,這其間隐藏的,是多麼寂寞悲傷,一個人要對抗的是整世間的荒涼與孤獨。而現在,白日未臨,他唯一依靠的心魂支柱,那幽微的燭光,竟然先行滅卻,獨留下詞人一人要面對長日來臨前,那漫長、寂寞的心魂荒蕪,孤燈滅卻之後,留下的是不盡遺憾的情深之意。

張先的情深與荒蕪: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難怪評論家會指出這首詞"有含蓄處,亦有發越處;但含蓄不似溫韋,發越亦不似豪蘇膩柳"。溫韋指的是"花間派"詞人溫庭筠、韋莊,他們的詞作以婉約的表達手法為主,與婉約詞相似,但更注重音律和唯美,其中緣由可能是花間鼻祖溫庭筠精通音律,多寫閨情,注重詞的文采和聲情。豪蘇膩柳指的是蘇轼《蝶戀花·春景》中的"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句話被認為可與柳永詞相媲美。而張先的這首詞可以說"含蓄"和"發越"兼而有之,既有花間詞的柔美和音律性,又有婉約詞風的秀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