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愛唐宋詞:被蘇東坡調侃“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張先,其實也有好詞

作者:談藝錄

我們提起古代的文學家,大多數都是仕途不得意,人生不順遂的,因為不經曆苦難,就不足以積澱足夠的沉郁情緒。就不足以發而為精妙的文字

司馬遷不是說: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膑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但其實,古往今來的文學家中,也有一生順遂,高齡平安至老的例子,比如本文要說的北宋的張先。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現在的浙江湖州)人。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曆任宿州掾、吳江知縣、嘉禾判官。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晏殊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辟為通判。後張先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嘗知安陸,故人稱張先為“張安陸”。

愛唐宋詞:被蘇東坡調侃“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張先,其實也有好詞

(蘇文:張先像)

到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以尚書都官郎中緻仕,宋神宗元豐元年病逝,年八十八歲。你看,他從做官開始,一共經曆了三個皇帝,還能平安病逝,着實不易。

在那個時代,能活到八十八歲,是真真正正的高壽,更何況野史多有記載,說張先在八十多歲時,仍花錢買妾,甚至蘇東坡還寫詩嘲笑他,稱他“詩人老去莺莺在,公子歸來燕燕忙”,還嘲笑他是“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張先一生共有十子兩女,他最大的兒子,比他最小的女兒,整整大了六十歲。

總之,張先一輩子過得蠻平順,而且他也有不少詞作,比如這首《一叢花·傷高懷遠幾時窮》,全詞如下: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蒙蒙。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橫畫閣黃昏後,又還是、斜月簾栊。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登高望遠,自然會想及遠方牽挂的人,是以,登高懷遠中自古同慨的悲苦。而詞人開篇一句,自然是經曆了無數次登高懷遠之後,将胸中的悲苦一古腦地倒了出來。此前與遠人的一切一切,都萦繞在這短短的一句裡。我登高懷遠的悲苦為何會無窮無盡呢?因為世上沒有任何感情比真摯純粹的愛情更為濃烈。

愛唐宋詞:被蘇東坡調侃“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張先,其實也有好詞

(傷高懷遠幾時窮?)

當然,這是總括,是開門見山,是全詞的概括。

沒有别的,就是離愁,就是傷高懷遠。但傷高懷遠的離情悲苦,總還有細節,接下來鋪開寫。

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蒙蒙。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當一個人的心緒為離愁占據,那麼,她眼中的一切風景,都關乎感情。風中飄過的柳絮當然是情。你看眼前這亂拂的萬千柳絲就激起了她胸中的離思,使她心緒不甯,讓她情絲紛亂,因為“千絲”,就是“千思”;那遠去馬匹的嘶鳴漸漸聽不見了,飛馳的馬兒揚起的塵土連綿不斷,卻到哪裡去尋找郎君的蹤迹?

愛唐宋詞:被蘇東坡調侃“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張先,其實也有好詞

(飛絮蒙蒙)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她把目光從遠方收回,看近處,不遠處就是一池不小的池塘,池水溶溶,池塘裡,鴛鴦成雙成對,這更激起她的相思情懷,遙想昔時的歡聚情景,怎不孤寂更甚!更何況,水中的小舟南北來往,仿佛正是往日蓮塘相約的舊景。桡,讀ráo,本指劃船的槳、楫,這裡指代小船。

愛唐宋詞:被蘇東坡調侃“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張先,其實也有好詞

(雙鴛池沼水溶溶)

梯橫畫閣黃昏後,又還是、斜月簾栊。再度審視自己所處的環境:閣樓的樓梯收上來了,不會再有人來了。眼中所見,不過仍然是眼前的習見的沉靜畫閣,黃昏又過,也仍然是往日一樣的尋常簾栊,天邊遠遠地挂着的,仍然也還是那一彎斜月,月光隔着簾幕照進來,清冷而孤寂。

愛唐宋詞:被蘇東坡調侃“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張先,其實也有好詞

(又還是、斜月簾栊)

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在無盡的失望冷落之後,她開始沉思細想,與其這樣,我還不如那随春風飄零的桃花與杏花,你看,它們還能在自己青春快要凋謝之時,懂得嫁給東風,即使凋謝,也總算有了自己一生的歸宿,這比自己終日裡形影相吊要好上太多。這裡,詞人以花譬喻,抒解的,當然是深深的怨恨。

愛唐宋詞:被蘇東坡調侃“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張先,其實也有好詞

(詞意圖)

最後這一句妙極,妙到歐陽修讀後深為歎服,念念不忘!有一次張先去拜見歐陽修,歐陽修不敢怠慢,倒履相迎,口中連呼:“此乃‘桃杏嫁東風’郎中”啊(因為張先是尚書都官郎中緻仕的),張先從此得到“桃杏嫁東風郎中”的雅号。

愛唐宋詞:被蘇東坡調侃“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張先,其實也有好詞

(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但最後這一句的意境,張先并不是原創,原創者是李賀,李賀《南園》詩有“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不用媒”的句子,不過,張先化用得貼切,化用得精巧,将女子的歎離思、盼郎歸、積厚怨、痛陳詞的心态描摹極盡。

說起這首詞,據說還有一則故事:張先年輕時, 跟一個小尼姑私下相好, 但庵中住持老尼十分嚴厲,于是将小尼姑關在池塘中閣樓之上,張先為了相見,就隻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偷偷劃船過去,小尼姑放下梯子,讓張先上樓,後二人被迫分手。臨别時, 張先不勝心中不甘,萬分眷戀,于是寫了這首《一叢花》。看詞意,故事明顯當為後人杜撰附會。

實際上,《一叢花》算是好詞,在于它描摹女子心理精妙絕倫,但細思全詞,卻并不如其他詞人詩詞的沉郁頓挫,發人省悟。還是“浮”了些。這沒有辦法,他沒有足夠的困苦經曆。

(【愛唐宋詞】之28,圖檔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