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哲學對于社會生活的關系,始終都是很密切的。在日常生活裡,随時都有哲學的蹤迹出現。但因為是日常生活,我們習慣了,是以就不覺察,不檢討。”這句話出自《大衆哲學》,作者是“大衆哲學家”艾思奇。
艾思奇是誰?他為什麼被稱為“大衆哲學家”?他又是如何撩開哲學的神秘面紗、讓哲學走進廣大群眾生活的?《習近平講述的故事》中國共産黨建黨百年系列特别報道,為您講述百年大黨的動人故事。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他出生于1910年。彼時的中國内憂外患、民不聊生。其父李曰垓時時告誡李生萱,無論作詩還是寫文章,務使人人能讀,婦孺皆懂。
1925年,李生萱考入雲南省立第一中學。當時,該校不僅是雲南學生運動的策源地之一,還成立了以學習馬列主義為主的進步團體。在這裡,15歲的李生萱開始接觸到馬列主義。
1927年,李生萱在日本留學期間加入了“社會主義學習小組”。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他回到祖國。當時,左翼文化運動在上海蓬勃開展。如何發揮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巨大作用,是一樁具有重大意義的開拓性工作。李生萱承擔起了這個重任,并以“艾思奇”為筆名發表文章。
1935年底,艾思奇将發表在《讀書生活》半月刊上的文章集結出版,并命名為《哲學講話》,在廣大群衆中影響很大。但這本書的暢銷卻吓壞了國民黨反動派,不久便遭到查禁,再版時更名為《大衆哲學》。截至1948年,《大衆哲學》共發行了32版,風靡全國,艾思奇是以被稱為“大衆哲學家”。
艾思奇始終把自己的理論追求,同黨上司的革命和建設事業聯系在一起,為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作出了傑出貢獻。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大批能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講好的人才,激勵人們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監制:劉剛
出品人:孫志平
制片人:樊華
統籌:幸培瑜、韓珅
編導:王志斌、甄曉博、曹彥語
記者:楊陽、王洪流、楊牧源、江文耀、陳昌奇、韓嘯
包裝:夏勇
海報:武俊豪(實習)
新華社音視訊部制作
新華通訊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