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莫大焉是一個算是較為常見的成語,意思是沒有比這更大的罪過了。它出自春秋時期楚國的一個小人之口,卻害死了楚國一位令尹(相當于宰相)的性命。小人毒舌之殺傷力由此可見一斑。
一、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
公元前627年冬天,楚國令尹子上帶兵攻打陳國和蔡國。陳、蔡和楚國講和,楚軍轉而進攻鄭國,并準備把因被鄭文公等人讨厭而出國避禍的公子瑕送回鄭國繼位。可惜公子瑕沒那福分,在戰鬥中因戰車翻倒失手被俘,随即被鄭國處決,好在鄭文公的夫人可憐他,把他收斂起來安葬在了郐(kuai)城之下。
而此時,晉人看到蔡國又與楚國交好,心中不滿,便派陽處父讨伐蔡國。楚成王指令子上帶兵馳援,兩軍在浃水兩岸安下大營,臨水對峙。
此時正是寒冬,眼見楚軍攔路,自己又遠道而來,供應困難,陽處父很是心焦,于是派使者下書說:“我聽說,文者不能冒犯理順的人;武者不能躲避仇敵(文不犯順,武不違敵)。你如果真想作戰,那麼我先退三十裡,你渡河排好隊形,早打晚打随你便。不然的話,咱們這樣大眼瞪小眼的,白費力氣。”
書信送到楚軍大營,陽處父坐上馬車在河邊等着。子上想要渡河而戰,被手下大孫伯阻攔說:“千萬不能渡河。晉人不守信用,如果我們渡到一半時攻擊我們,我們後悔死也來不及了。不如讓他們緩口氣。”于是,子上下令楚軍後退三十裡。
此舉正中陽處父下懷,派人到處嚷嚷說“楚軍逃跑了”,自己則借坡下驢,帶兵回國。楚國軍隊等了半天,見晉軍毫無動靜,再一打聽,竟然早溜之大吉了,也退兵而回。
按說,子上此次出兵,雖然沒有和晉軍交戰,但畢竟遏制了晉國的戰略企圖,保全了蔡國,算得上功德圓滿。

但所謂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子上萬萬沒有想到,此舉被早就對他心懷不滿的楚國太子商臣鑽了空子。商臣對楚成王進讒言說:“子上此次出兵,沒有作戰就退兵回國,我聽說,是子上接受了晉國的賄賂才回避作戰的,這是楚國的恥辱,沒有比這種罪過更大的了。”成王一聽勃然大怒,沒有給子上任何解釋的機會就殺害了他。
但是不久,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的楚成王就悔青了腸子。
二、死到臨頭才明白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太子商臣之是以一心想着除子上而後快,也不是沒有原因。
原來,當初一日,楚成王在是否立商臣為太子的問題上産生了糾結,就向子上讨主意。
子上沒有意識到立儲問題蘊含的巨大風險,也沒有說出“此君家事也”而避禍,而是實話實說:“您年齡還不大(君之齒未也),而且喜歡的女人又多,我擔心您現在立了商臣,以後有更喜歡的人選又加以廢黜,勢必引發禍亂。還有楚國立太子,一直是選擇年輕人。而且商臣這個人,眼睛像蜂子,聲音像豺狼(蜂目而豺聲),是一個非常殘忍的人,不能立為太子。”
楚王“弗聽”,但是子上的一番話卻很快傳到了商臣耳裡,仇恨的種子就此種下。
所謂旁觀者清。立商臣為太子後,楚王果真又有了更喜歡的人選——王子職。就在猶豫之時,商臣已經通過内線獲得了相關消息。
為了确認該消息是否準确,商臣找到老師潘崇讨要主意,問如何才能摸清楚王的真實想法。潘老師給他出了個主意,讓商臣設宴招待江芈但是故意表現出不尊敬的樣子。
江芈是楚王的妹妹,遠嫁江國後又回到楚國省親,常住宮中尚未回國,應該是消息靈通人士。據說此女脾氣急躁、心直口快,是以被潘崇當作了“污點證人。”
商臣依計而行,江芈果然中計,盛怒之下脫口罵道:“啊!下賤胚子,怪不得君王要殺掉你立職為太子啊。”
商臣屁滾尿流地跑到老師那裡,哀求救命之策。
潘崇問:“能甘心侍奉公子職嗎?”
“不能”
“能出國流亡嗎?”
“不能。”
“能做件大事嗎?”
“能。”
于是,又一場宮廷政變大戲開始緊鑼密鼓上演。
當年十月的一天,趁着夜色,商臣帶領王宮衛隊團團包圍了楚成王的宮殿,并逼成王自殺。
面對着一臉猙獰的商臣和雪亮的刀劍,楚王不由想起了被他誅殺的子上的肺腑之言,但他仍不甘心,希望有人來救他,于是說:“兒啊,廚師剛剛為我蒸上熊掌,我能不能吃完後再死。”商臣冷笑着說:“你就别做夢了,想拖延時間等人來救你。少廢話,趕快自我了斷,還能留個全屍。”
《左傳》特地記下了這個日子——公元前626年10月18日,桃花夫人的兒子,殺掉哥哥楚堵敖而自立的楚成王熊恽(yun)自缢而死。太子商臣被立為國君,是為楚穆王。
心滿意足的穆王,沒有忘記自己的恩師,把當太子時的房屋和财産都賞給了潘崇,并任命他為太師,兼任宮廷“禁衛軍司令”(掌環列之尹)。
一切收拾停當後,穆王擠出幾滴眼淚,命人給死去的老爹選個谥号。據記載,不知道是因為臨死沒有吃上熊掌而傷心,還是悔恨自己沒有聽子上的話,楚成王死後一直大睜着雙眼。
掂量了半天,穆王拍闆決定給自己老爹谥号曰“靈”,這是一個惡谥,有荒唐荒淫之意。結果成王的眼睛更大了,看樣子馬上就從棺材裡爬出來。大夥看了害怕,趕緊改谥号曰“成”,楚成王才閉上了眼睛。
據說,噩耗傳來,心直口快的江芈也自殺身亡,向自己的哥哥贖罪。
三、多餘的話
子上、成王和江芈死了,都死得那麼不甘心。
這其中,死得最冤的是子上。他算得上是一個一心為國、襟懷坦蕩的人,卻不幸卷入宮廷内鬥,被讒言害死。
而類似一幕,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裡屢見不鮮。無數血的事實已經證明,隻要這種社會運作模式不變,宮廷式内鬥現象将一日不絕,最多換個導演和演員而已。
而帝制社會恰恰是不限制小人的,更甚者它更喜歡用小人限制好人,最後把好人也扭曲成小人。
翻看中國古代典籍,除了四書五經、二十四史、什麼《菜根譚》《呻吟語》還有某某家書、某某家訓等心靈雞湯類文章比比皆是,其中翻來覆去啰裡啰嗦說白了其實就是那麼幾句話“王法不重要、原則不重要、道德放一邊、夾着尾巴做人,活得時間夠長就好。”
是以,連呈給皇帝老兒禦覽的《資治通鑒》也忙裡偷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名将郭子儀每逢見客人時,自己的姬妾從不離左右。但是有一回,郭子儀病了,禦史中丞盧杞聽說後前來慰問,郭子儀立刻下令所有的侍妾離得遠遠的,自己一個人坐在幾案後耐心等候。
後來,有人不解其中奧秘,忍不住問郭子儀,郭子儀說:“盧杞這人相貌醜陋而且内心陰險,女人們見了他必定會譏笑。如果盧杞以後得志,我們整個族群将一個不剩。”
史書記載說,盧杞,官二代,滑州靈昌人,貌醜、色如藍,有口辯(結巴),後官至宰相。為人歹毒陰狠,包括大書法家顔真卿等10多位賢良之才都被他陷害而死,而且還巧立名目、橫征暴斂,痛怨之聲,喧嚣遍及天下。流毒所及,連皇上也差點受到連累遭遇不測。
而此人最後的結局是:僅僅貶官而已,且壽終正寝。
唯一讓我們稍感欣慰的是,他一生對郭子儀畢恭畢敬,從沒有加害。
小心使得萬年船,至理名言。但是有多少人能有郭子儀這樣的智商和情商呢?
國學經典欣賞:
楚令尹子上侵陳、蔡。陳、蔡成,遂伐鄭,将納公子瑕,門于桔柣之門。瑕覆于周氏之汪,外仆髡屯禽之以獻。文夫人斂而葬之郐城之下。
晉陽處父侵蔡,楚子上救之,與晉師夾泜而軍。陽子患之,使謂子上曰:“吾聞之,文不犯順,武不違敵。子若欲戰,則吾退舍,子濟而陳,遲速唯命,不然纾我。老師費财,亦無益也。”乃駕以待。子上欲涉,大孫伯曰:“不可。晉人無信,半涉而薄我,悔敗何及,不如纾之。”乃退舍。陽子宣言曰:“楚師遁矣。”遂歸。楚師亦歸。大子商臣谮子上曰:“受晉賂而辟之,楚之恥也,罪莫大焉。”王殺子上。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傳》
國學成語故事(37)罪莫大焉:英雄豪傑多死于小人之手
國學成語,濃縮曆史精華;曲徑通幽,遇見不一樣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