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上午,四川省人民醫院胸外科住院醫師吳涵完成了造血幹細胞采集。從他體内抽取的造血幹細胞,随即被送往廣州,為一名2歲患兒做移植手術。
27歲的吳涵今年剛剛博士畢業。2年前,他學科實習時,登記成為中華骨髓庫一名志願者。在即将博士畢業的時候,他接到了與一名血液病患兒配型成功的通知……
博士畢業的“特殊禮物”
出生于1994年的吳涵,今年從武漢同濟醫學院博士畢業。一個多月前,他入職四川省人民醫院,成為一名胸外科住院醫師。
在即将畢業時,他收到了一份具有特别意義的“畢業禮物”。
原來,2019年年初,在母校參加學科實習的時候,吳涵了解到中華骨髓庫與中國血液病患者的情況。想到捐獻造血幹細胞可以幫助患者,他在中華骨髓庫做了捐獻登記,成為一名志願者。
今年畢業前,吳涵接到中華骨髓庫從業人員電話,吳涵與一名廣州2歲患兒初步配型成功。如果他同意捐獻,需要進行下一步檢查和采血。
吳涵坦言,登記的時候也期盼過造血幹細胞能被用上,但沒想到會這麼快。在和家人、朋友商量得到支援後,他很快完成了捐獻前的體檢。9月8日,按照計劃,在四川省人民醫院進行了造血幹細胞采集。
全程3個多小時 無不适感
9月8日上午,造血幹細胞采集開始。采集針穿進血管,從吳涵體内抽取出的血液經過儀器,分離出造血幹細胞後,再将其餘的血液成分輸回吳涵體内。
“(采集)過程不會痛。采集前打動員針的痛感,跟平時捐血的感覺一樣。”吳涵說,采集幹細胞時,全程都躺在床上,過程3個多小時。

吳涵接受造血幹細胞采集。
完成造血幹細胞采集的吳涵。
采集的造血幹細胞被細心地儲存起來,立即經空運送往廣州,将被當地醫院的醫生用在患兒的移植手術中。
吳涵說,無論是作為一名治病救人的醫生,還是作為一個普通人,能夠有機會幫助到一名患者,他都感到非常高興與自豪。同時,他也希望更多人加入到中華骨髓庫的事業中來,讓更多身患血液病的患者能夠有生的希望。
▍專家解析
造血幹細胞捐獻
對捐獻者身體無不良影響
“造血幹細胞的捐獻和移植是治療很多血液病,甚至是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唯一手段。”四川省人民醫院血液内科主任黃曉兵解釋說。對于一個健康人來說,一次造血幹細胞的采集大概是在200-300毫升之間,不會對捐獻者的健康水準造成任何影響。
造血幹細胞捐獻,也就是普通人熟知的“骨髓捐獻”。隻是随着醫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目前造血幹細胞的采集與捐獻已不再通過尾椎骨處抽取進行,而是直接從外周血中分離采集。
在動員階段,醫院嚴格按照中華骨髓庫的标準和規範,標明動員針的用藥和劑量,連續4天為捐獻者打動員針,使外周血的白細胞數目明顯升高,達到标準後進行采集。
采集一般在第5天進行,其流程與普通的捐血類似,通過細胞分裂儀,将血液中的造血幹細胞分離出來,再将剩餘的血液成分輸回捐獻者體内。由于采集是在一個完全密閉和符合醫療安全要求的環境中進行,是以采集過程的安全是能夠得到保障的。
紅星新聞記者 于遵素 實習生 成佳熾 圖據四川省人民醫院
編輯 彭疆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