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東陽
“文正”是臣子死後皇帝給的最高谥号之一,清代的曾國藩因為給大清續過命,功勞巨大,是以死後獲谥“文正”。但是明朝正德首輔李東陽,助太監劉瑾為虐,是一個争議很大的人物,居然也獲得“文正”這個谥号。他這個“文正”是不是注水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年輕的李東陽</h1>
李東陽(1447年-1516年)祖籍湖南,但在北京出生,是個十足的帝都人。《明史》中說,李東陽小時候是個神童,“四歲能作徑尺書”,看書一目十行,而且過眼不忘。李東陽文學素養極高,“所作文章,殆遍天下”,但為人謙遜,從不傲嬌,更不以此搏名,《明史》稱他“謙沖”。
當時的代宗還親自傳召過年幼的李東陽,對他甚是喜愛。6歲之後,李東陽就憑借皇帝的贊賞,入順天府學學習。英宗複辟後,年僅16的李東陽中了舉人,到翰林院上班去了。
《女醫明妃傳》中的英宗朱祁鎮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内閣中的李東陽</h1>
至孝宗時期,三朝老臣,正值壯年的李東陽終于崛起于朝堂之上。孝宗以劉健、李東陽、謝遷三人組閣,李東陽專門負責培養人才和朝廷取士。這三個人都是飽學之士,又是正人君子,他們的合作,是孝宗中興的重要原因之一,《名山藏》稱三人為“賢相”。
明孝宗
沒想到孝宗早亡,他唯一的兒子朱厚照,也就是後來的武宗,正是血氣方剛的年齡,為了防止兒子辦事草率,孝宗臨終前任命劉、李、謝三人為顧命大臣,繼續主政内閣,負責帝國的運轉。
劉健、李東陽
武宗15歲即位,雖然正值叛逆期,但做事極有主見。而内閣卻還習慣于孝宗時期對皇權的制約,對武宗下達的荒唐指令,内閣也采取了封駁、不予執行的抗議。年輕的皇帝覺得這些元老們十分迂腐,非常令人厭煩。
明武宗朱厚照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八虎勢力的崛起</h1>
在武宗極度苦悶中,當時的東宮玩伴劉瑾、古大用等太監(即八虎)馬上就見縫插針了。他們跟随武宗出身東宮,從小混大,又随侍皇帝身邊,是以很了解皇帝的興趣和口味。他們隻會一味順從,完全按照皇帝的心意來。
太監劉瑾
八虎一方面谄媚皇帝,一方面盡力竊取皇權。對皇帝,八虎充分展現了奴仆的一面,極力讨好;對其他人,則是怒目金剛的一面,居高臨下,盛氣淩人,無惡不作。由此内閣一度聯合了司禮監要誅殺八虎。
八虎中的四個
八虎得到消息後搶先下手,連夜向武宗哭訴,誣陷司禮監和内閣聯合威脅皇權。武宗被“一語點破”,也同意劉瑾說的“狗馬鷹犬,何損萬機”,一旦中外聯合,将置皇帝于何地?是以馬上改變!
明武宗
劉、李、謝三人見閹豎成勢,都提出辭職不幹了,但武宗隻同意了劉、謝二人的辭職報告,而将李東陽升為首輔。為什麼隻有李東陽能留任呢?
那是因為他圓滑啊,當時請求處置八虎的奏疏,劉、謝都是要殺,隻有李東陽态度緩和,劉瑾得知這種情況後,覺得李東陽做人很識趣,還有合作的可能,是以也就留下他繼續裝點門面,可恰恰是這個圓滑的老頭兒,最終弄死了自己。
謝遷、劉健(前排左一、左二)
<h1 class="pgc-h-arrow-right">四、劉瑾得勢,李東陽曲線救國</h1>
八虎的首腦是劉瑾,此次政變之後,内閣大洗牌,不敢和八虎正面剛的李東陽主導内閣,焦芳任次輔。《明史》上說:“焦芳入閣助之虐……東陽不得志,委蛇以避禍。”看得出來,此時的内閣隻走形式,中外決策都在劉瑾,劉瑾成了十足的“站皇帝”。内閣首輔李東陽有名無實,實為空銜,反成了閹黨的擋箭牌,各種髒水全往李東陽身上潑。
謝遷、劉健、焦芳
李東陽隻得采取兩手政策。
一方面,他得盡力結好劉瑾,意圖周全。首先,李東陽将首輔票拟權拱手相讓,内閣決策完全按劉瑾的意思行事。《皇明通紀》就說,李東陽的内閣決策都“逆探瑾意……然後下筆”,遇事先問劉瑾。其次對劉瑾的提議,李東陽完全擁護,絕無反對。第三就是獻上彩虹屁,劉瑾曾在北京郊外造道觀,李東陽上趕着給人家刻了一篇自己手書的石碑,碑文極盡谄媚。
另一方面,李東陽真正做到了曲線救國,他在明哲保身的情況下,盡力維護正直士人的周全。劉瑾主政,殘害忠良,李東陽不可能全救他們,但盡力将損失減到最小或糾偏。
比如正德四年(1509年),劉瑾要報複劉健、謝遷,要抓捕他們并抄家。李東陽私下找劉瑾盡力勸說,又以剝奪劉謝一切榮譽做為交換,劉瑾這才放過他們。此外李東陽更是救了一大批正義之士,其中就有楊一清。
《正德演義》中的楊一清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五、雨過天晴</h1>
劉瑾無惡不作,其發家的本錢内行廠更是人皆畏懼的地獄,劉瑾的權勢之大,使百官噤若寒蟬。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終于正德五年(1510年),甯夏藩王以誅劉瑾之名造反,叛軍一度攻入陝西。武宗束手無策,此時李東陽覺得時機成熟,便推薦了楊一清去平叛,又讓和劉瑾沖突極大的太監張永任監軍,由此開啟了套路劉瑾的政治鬥争。
劉瑾
李東陽對楊一清有救命之恩,楊成了李的心腹。李東陽讓楊一清盡力結交張永,分化宦官陣營,楊一清依計而行,果然将張永拉向了己方。張永平叛回京之後,馬上就向皇帝揭發劉瑾竊權之事,劉瑾旋即失寵被捕。
李東陽怕劉瑾能僥幸存活,是以開啟了許久沒動過的人脈,聯合部院大臣上疏,一時之間,揭發劉瑾罪狀的奏疏,就像雪片一樣紛紛揚揚落到武宗的禦案上,三日之後,劉瑾被判淩遲。劉瑾死後,李東陽回憶多年來“助纣為虐”“委曲求全”的往事,無顔再居廟堂,是以辭了官。
<h1 class="pgc-h-arrow-right">文史君說</h1>
李東陽是個很有争議的人物,而且這種争議持續至今。
贊譽者認為李東陽有救世之功、匡扶之能,正是李東陽任職首輔才能将損失減到最小,李東陽更是全盤謀劃了徹底根除劉瑾之局。李東陽晚年,皇帝派人慰問,慰問團由楊一清帶隊,成員都是當年受李東陽恩惠才得以幸存的大臣,此時他們已經位極人臣。李東陽病榻之上,對自己死後可能獲賜的谥号耿耿挂懷,慰問團表示請閣老寬心。谥号,相當于蓋棺定論,當官的沒有不在乎的。李東陽死後,經這些人極力勸說,皇帝給他賜谥号“文正”。要知道明代第一個文正公,可是方孝孺啊,這樣就把李東陽提到了大忠臣的高度上了。
而貶斥者認為李東陽委曲求全、容忍劉瑾,屍位于首輔之職,為伍于閹豎之列,就連李東陽的學生羅玘都說,“劉瑾亂政,李東陽依違其間”,而恥于和李為伍。
<h1 class="pgc-h-arrow-right">參考文獻</h1>
《明史》,中華書局2011年版。
伊選波:《李東陽評述》,《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檔,除特别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