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立群,或許你看名字不知道是誰。
但是如果是經常看電視的朋友,肯定對他的那張臉留有印象。
因為他參演的電視電影實在太多了,簡直稍不留心便在哪部電視劇裡就能見到他。
有人做過統計,這麼多年李立群大概演了3000多集的電視劇。
有時候,量和質是相悖的,演了這麼多的作品,難免品質參差不齊。
就連李立群自己也承認,那時候如果價錢合适,又有檔期,那就沒有不接的理由。
對此,很多人表示不屑。
更有人稱他為“爛片王”。
可是他們不知道的是,李立群這麼做的背後也有很多的無奈。
曾經,李立群也為了作品的藝術性,拒絕演出,也和相處了11年的同劇團的兄弟分道揚镳。
這樣做的李立群,似乎和後來的那個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李立群轉變得對“爛片”來者不拒呢?
我們還是要從他的經曆講起。
<h1 class="pgc-h-arrow-right">01</h1>
李立群從小出生在新竹縣的眷村。
在這裡的人都是當時從五湖四海彙聚而來的外鄉人,操着不同的口音。
而李立群的父親是河南人,母親是北京人。
是以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李立群,口音裡基本很少帶“台灣腔”。
如果不是事先了解,聽他說話,大概很多人都認為他就是内地的演員。
小時候的李立群,家境非常不好。
有個詞叫“家徒四壁”,用來形容生活的窘況,但這對他們家來說遠遠不夠。
李立群說,自己家裡那時候是“家徒二壁”,因為自己家的房子實際上隻有南北兩面牆是自己的。
而另兩面則是借用鄰居家的。
更為嚴重的是,李立群家裡會經常“斷糧”。
真沒有吃的,李立群上學就隻好帶個空飯盒去。
中午吃飯的時候,别的小朋友都香噴噴的吃着自己的飯,隻有李立群躲在角落裡。
餓極了,就到福利社去花一毛錢買2個酸梅,再接一點水,搗成糊狀,自我安慰的在那裡裝成吃得很香的樣子。
其實吃的隻是酸梅水。
偶爾有同學說飯太多了,吃不下了。
李立群會問人家:真的吃不了了嗎?不要浪費。
才拿到自己的飯盒裡吃。
那時候,他知道哪個同學家的飯好吃。
盡管生活如此窘迫,但是懂事的李立群卻對家裡沒一點埋怨。
他記得爸爸媽媽對他說的,要“同舟共濟”。
而且很神奇的一點是,居然也沒有一點的自卑心理,反倒覺得那時候自己過的很快樂。
李立群後來說最想做的事,是有個自己的馄饨攤。
因為小時候,在村口,他每次回去都能聞到那個馄饨攤的香味,卻沒有錢買。
到現在都覺得聞那種味道是一種幸福。
而賣馄饨就是傳遞這種幸福。
<h1 class="pgc-h-arrow-right">02</h1>
是以這樣成長起來的李立群,其實從小就深刻的體會了生活之不易。
也是以在未來的選擇上,李立群比較務實,他最初并沒有想當演員。
盡管在學生時代,他就演出過話劇,并且在行業内小有名氣。
那時候他選擇的是海運,上的是海事專科學校。
在他的腦海裡,未來自己要做一名船長。
在畢業之後,他也确實跑了一段時間的船運,駕駛過2萬噸級的貨輪。
但是,很快他發現海上的枯燥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
而且,他們還要随時面對突如其來的“兇險”。
有一次,他們的船在航行時,遇到了台風。
他駕駛的貨船,就在巨大的海浪裡漂泊,而他所做的就是要直面撲面而來的巨浪。
否則,稍有偏差,或許就會遭遇不測。
當時的他,全神貫注,沒有時間害怕。
可是事後,總是心有餘悸。
他說感覺自己的船在海裡比一片樹葉還小。
從航運公司出來以後,李立群輾轉漂泊了很長時一段時間。
也做過很多工作,比如給月餅店往外送月餅、開車送過地毯、也做過二手車的銷售、接送盲人按摩院的顧客,等等。
後來他覺得這樣不行,還是得選擇一個固定工作。
于是又想到了,自己之前學生時代是當過一陣“名演員”的。
而且确實,當時很多業内的導演都認識他。
<h1 class="pgc-h-arrow-right">03</h1>
于是他找到了之前認識的一個導演。
那位導演以為他一直在跑船,就問:你回來啦?你最近着急走嗎?
李立群就說,我現在可以不走啊。
導演就一個字:好!
就找來編劇,硬是給李立群加了一段九十分鐘的戲來演。
可見,李立群當年學生時代,演戲還是很有天分的,這麼長時間這個導演一直念念不忘。
現在看這段加戲,可能相當于對李立群一個小小的“面試”。
因為在這之後,導演就甩給了李立群一個劇本,讓他出演裡面的主角。
是以說選擇很重要,可能天生就是吃這碗飯的。
兜兜轉轉,李立群還是在演戲上能更充分的施展自己的才華。
也更容易受到别人認可。
當然,李立群也足夠用功,平時在劇組裡很少說話聊天,一直潛心的研究自己的戲份和台詞。
也正是這樣,他演戲都是一遍過,很少拍2次。
有一部60多集的電視劇裡,演到50多集的時候,李立群出現了一次錯誤。
就是出場時間早了。
結果全場所有人,都大笑,好像過節一樣,就差開一瓶香槟來慶祝。
這時候,他才反應過來,原來這麼長時間,大家都在等着看他犯錯。
而這笑聲并不是嘲笑,反倒是一種一種欽佩和贊許。
更是一種認可!
50集了!就好像破了一個記錄一般。
李立群自己說,之是以這麼用功,因為原來是不太喜歡到影視公司這種環境的。
自己之前從事過表演,那時候就覺得在影視公司表演,其實太倉促了,沒有足夠的準備。
也正是這樣,自己就要格外的努力,來彌補這個現實存在不足。
盡量準備的更充分一些。
是以,其實參演電視劇,是李立群對現實的一個妥協。
而生活裡,其實也需要妥協。
而他所能做的,隻是在現實條件裡,如何讓自己做的更好。
但是,他的這種妥協,是有底線的。
演過一陣的電視劇之後,也有了一些名氣之後,李立群還是厭倦了。
因為在他心裡,還是忘不了學生時代的“小甜甜”,那就是舞台劇。
那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h1 class="pgc-h-arrow-right">04</h1>
很幸運,這時候他遇見了一個人,也成了自己以後多年的兄弟,那就是導演——賴聲川。
他們一起成立了表演工作坊。
一起說相聲、演話劇。
其中,話劇《暗戀桃花源》還成了很多話劇迷眼中的經典。
那個時候,也成了李立群眼裡,自己表演生涯裡最美好的一段時期。
可是後來,因為一個情景劇上的分歧,李立群和賴聲川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而這段快樂充實的日子,也劃上了一個句号。
正如前面所說,李立群的妥協是有底線的,而導緻他們分歧的一件事,也正是觸碰到了他的原則。
當時的那部情景劇有300集,最讓李立群受不了的是,這個劇幾乎是一天完成一集。
上午構思編劇,下午或者晚上就要演出來。
這在李立群看來,比之前自己不喜歡的影視劇還要過分。
于是,他選擇了拒絕。
也是在那段時間裡,李立群在别人那裡做的投資生意失敗。
當時據他自己說陸續投了有700多萬,相當于自己畢生的積蓄。
那時他感覺萬念俱灰。
後來還是妻子的一句:沒關系,我們重新開始吧,把李立群從那場失利當中解脫出來。
此後,李立群開始轉向了内地的影視市場。
重新開始了自己的影視劇的工作。
畢竟,生活還得繼續。
此後,坦誠的李立群直言,那時候如果酬勞合适,檔期不沖突,差不多的戲都會接。
不再挑什麼,這,又是一次妥協。
生活有時需要妥協。
盡管這種妥協在外人看來,有時候不那麼優雅,但對自己它就是一次必需的成長。
此後的李立群,接過不怎麼樣的劇本。
他也沒有自暴自棄,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最起碼讓自己的表演能夠打動别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05</h1>
也正是這樣,雖然李立群演的劇屢屢遭人诟病,但對他本人,在各種場合裡都始終受到尊重,很有口碑。
因為作為演員,作為一個背負家庭責任的演員,他說了他所能做的。
有表演的功力、有自己的底線、也有自己的作品、承擔了一個男人應承擔的責任。
我想作為觀衆,也無法對一個演員要求更多了吧?
畢竟,“爛劇”不是靠其中一個演員能拯救得了的,你說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