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曾經這樣表揚過羅炳輝:你可是“牽牛鼻子”的能手!
羅炳輝是我軍著名的将領,他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非常突出重大的貢獻,但是卻沒有親眼看到新中國的成立,在49歲的時候就英年早逝。
他的一生非常傳奇,從農民一路成長為将軍,曆經了大大小小的戰役,身上卻很少受傷,仿佛有神佛庇佑一般。其實哪有什麼神佛,他的一切"幸運",都是身經百戰、刻苦訓練的結果。

羅炳輝的原名叫做羅德富,1897年出生在雲南省彜良縣大河鄉阿都村偏坡寨的一戶漢族農家。
他的父親勤懇勞作,忠厚老實;母親溫柔賢惠。即便家境非常不好,但夫妻倆還是努力供應他上了私塾。但羅炳輝十歲的時候還是不得已辍了學,開始幫着家裡面幹活。
據羅炳輝回憶說,當時的地主十分苛刻,一家人生活得非常艱苦,他打小就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
羅炳輝從小性格就剛硬倔強,11歲的時候就敢于同劣紳據理論争,12歲的時候甚至到縣城告狀,最後因為地主有錢有勢,行了賄賂,此次審判羅炳輝并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
但是此事讓大家都認識到:羅炳輝不是個好惹的人!
有一次他看到縣上的兩個士兵打了一個地主,但是事後卻沒有受到任何懲罰,這件事情讓他開了竅:他了解到土豪惡霸害怕的人是軍人,就開始萌生了參軍的念頭。
羅炳輝從家裡面逃了出去。在徒步走了兩天之後,他躲在一個農民家裡面休息。而他的家人整整找了他五天,在已經要放棄的時候,卻意外在回來的路上碰到了羅炳輝。
羅炳輝不得不跟随家人回了家,他的第一次離家出走,就這樣失敗了。
家裡人認為,給羅炳輝娶個老婆或許能夠拴住他,于是準備給他定門親,羅炳輝對這樣的婚姻并不喜歡,但是卻又沒有辦法。
羅炳輝還有個弟弟,但是同一直想要革命、同地主惡霸鬥争的羅炳輝不同,這個弟弟有時候甚至與地主聯合起來對付他,這讓羅炳輝既失望又痛恨。
他越來越想逃離這個家了。
1915年,在羅炳輝16歲的時候,他終于再次離開了這個家,來到了昆明,參加了雲南撫鎮守使的炮兵隊。
他在這裡如魚得水,一步步升上去,但也慢慢看到了自己的上司唐繼堯是典型的舊式封建軍閥,他們的士兵不為百姓,他們與其他軍閥的的争鬥也遠遠不能稱得上是革命。
羅炳輝對他們那種驕奢淫逸的生活也極其厭惡,于是,他選擇了離開。
他接着參加了滇軍朱培德的軍隊,參與了第一次北伐戰争。為了及時地向朱培德傳達撤退的消息,以免部隊在不明就裡中覆滅,羅炳輝日夜兼程趕了190多裡路,挽救了朱培德的軍隊。
等羅炳輝堅持着趕到朱培德那裡的時候,當報告完消息,他立刻便累得昏死過去。
但蔣介石的叛變讓他對國民黨的前路産生了懷疑,後來他偶然聽到了朱德的講話,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在跟紅軍作戰的時候,羅炳輝俘虜了一些紅軍戰士,但在仔細審問之後,他發現這些人并沒有做什麼壞事,反而他們的一些思想比國軍士兵顯得更加“為國為民”。出于同情,羅炳輝放了這些紅軍,但也是以激怒了當地的鄉紳。
而這件事情也讓紅軍感到,羅炳輝或許是可以被争取過來的。
于是,在1929年的7月,羅炳輝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産黨,開始為新的陣營作戰。
1930年11月,蔣介石糾集了重兵,向紅一方面軍發動了第一次圍剿。羅炳輝當時負責誘敵深入,他帶着部隊打一會兒就退一會兒,路上還故意丢掉一些小東西,裝作失敗逃走的樣子。
就這樣像牽牛鼻子一樣,把公秉藩、張輝瓒的部隊牽了過來,一步步地拉向了紅軍的包圍圈,為紅軍全殲第18師部和兩個旅創造了條件。
也是因為這一次戰役,毛澤東表揚羅炳輝是"牽牛鼻子的能手"。
1931年的4月,蔣介石的第二次圍剿來了。
面臨着重兵包圍的局面,羅炳輝一點都不驚慌,他帶着一支小部隊,在國民黨大軍的幾個縱隊之間穿插來穿插去,各種虛張聲勢、迷惑敵人。他行軍十分迅速,也是在這次戰役中,人們因為他行軍神速,稱他為"羅炳飛"。
後來在蔣介石的第三次圍剿中,羅炳輝以少對多,用舞動紅旗、拉大距離、制造各種假路标等等方式,讓敵人以為自己遇到的是一支大部隊,把敵人拖得十分疲憊,為紅軍修整以及赢得勝利提供了先機。
這次戰争結束後,羅炳輝獲得了"神行太保"的美譽。
羅炳輝的槍法非常之好,素有"神槍手"的稱号。有一次見到毛主席,毛主席問他:"聽說你的槍法非常準,能打到飛鳥?"
羅炳輝二話不說拿起手槍,一槍射向天上,一隻正飛着的鳥兒立刻掉了下來。毛主席拍案叫絕,很是佩服。
關于羅炳輝是神槍手的事情,知道的人越來越多。于是後來每到一個地方,群衆都熱烈要求羅炳輝表演打鳥,于是後來在羅炳輝的部隊中,由羅炳輝親自表演打鳥,幾乎成了固定的一個節目。
而這個本領還陰差陽錯地為他的長征之路減少了不少阻力。
當時羅炳輝帶領的長征部隊,在1935年5月經過了彜族的聚居地,那裡有五六千名不明真相的彜民,他們看到紅軍前來,正準備與這支“來犯”的隊伍作戰。
當時擔任紅九軍團軍團長的羅炳輝,就親自出面和彜族頭領談判,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羅炳輝先是表明了紅軍僅僅是借個道,目的是去北方抗日,然後說:"我們紅軍不對你們開槍,并不是怕你們,而是不想傷害你們彜族兄弟。如果兩軍開戰,我們隻用半小時就能把你們全部消滅。"
對面那位彜族頭領也是個骁勇善戰的獵手,槍法十分之好,聽了此話表示懷疑,當場就表示要跟羅炳輝比試。
頭領令手下在100米外的地方點上三柱香,羅炳輝拔槍就射,槍響香滅,看得彜族首領一愣一愣的。正巧頭頂上飛過了一隻山鷹,羅炳輝順手一揮,隻聽"砰"的一聲響,山鷹立馬就從天上墜落了下來。
站在一邊的彜族武士們都不由自主地叫了好,彜族頭領半天才反應過來,佩服地五體投地,立馬拉着羅炳輝去喝酒結拜了。
于是,羅炳輝率領的紅軍隊伍順利地通過了彜民區。
羅炳輝的這支部隊單獨行動一共有四十多天,走了1000多公裡。當最後在西昌附近跟紅軍主力彙合的時候,羅炳輝的軍隊人數不但沒有減少,還增加了一些,因為沿路很多人都自願加入了他的隊伍,而且還收獲了很多馬匹和銀元,解決了中央物資上的燃眉之急。
周恩來十分高興:"中央正缺馬匹、錢糧時,你們就送來了,真是雪裡送炭!"
我們都知道,長征期間,紅軍經曆了非常多的危險。在紅軍主力通過泸定橋之後,前有天險,後有追兵,處境十分危險,羅炳輝接到中央讓他不惜任何犧牲奪取天全城的電報後,不顧當時身患重病,已經呼吸十分困難的情況,強撐着從病床上坐起,帶領着軍隊拼命完成了任務。
當戰鬥結束後,他頓時眼前一昏,暈倒在地,三個小時後才慢慢蘇醒。
他實在是太累太累了。在長征的過程中,他們日夜不停的行軍,有時候一整個晚上都在行軍。這樣日夜奔波,使得羅炳輝根本沒有時間好好休息。
他總是特别困,甚至吃着飯就會睡着。在這樣的情形下,他幾乎每天還要打一兩仗。如此艱苦的環境中,他仍然認認真真地完成每一次作戰的任務。
羅炳輝的病情沒有辦法得到休養,以至于越來越嚴重。
1939年7月,羅炳輝受命在皖東地區建立根據地。皖東地區戰略地位非常重要,但是當時的皖東大部分地方都已經淪陷了。
羅炳輝嚴格遵照着黨中央的軍事訓示戰鬥,對遊擊戰術已經運用得非常熟練,在日軍中也有一定的威名。當時的日本軍隊非常害怕在戰場上遇到羅斌輝,因為一相遇幾乎就注定了失敗。
而羅炳輝也就是在這裡,創造性地發明了揚名天下的"梅花樁戰術"。
"梅花樁戰術",有的又叫"梅花戰術",也就是梅花樁點式糾纏戰術。梅花戰術陣型散而不亂,以靜制動,變化莫測,行軍過處,百戰百勝。
這種戰術的排兵布陣狀似梅花,部隊可以按三角形擺布,當敵人進到陣地裡面之後,我軍可以從側面、兩面、三面同時向敵人開火,具備非常大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可以根據每次戰局的不同來做相應的調整,能打得日軍首尾不能相顧,是當時的日僞頑三方都害怕遇到的。
除了戰術創造,羅炳輝在部隊建設上也是下了大功夫。
他常常說的一句話是:"平時訓練太過寬容,戰士就要付出血的代價!"
他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了一整套非常有成效的練兵方法,時常進行野外操練。而部隊的實戰次數也是非常之多,據統計,第二師與淮南軍區僅在1943年就已經對敵作戰2109次。
每次在對戰之後,羅炳輝都會認真分析、研究和讨論戰鬥的得失。對好的地方加以保留,對不好的地方加以改進。
對于每次新任命的基層指揮員,他也非常上心,常常把他們帶在身邊親自考察。有時候部隊在夜晚行軍,他會突然問這些基層指揮員:"我們剛剛過了幾條河?經曆了幾個村莊?現在是在哪裡?如果敵人在這裡設下埋伏,給你一個連的兵力,你會怎麼去打?"
在當時的新四軍中流傳着一句話:"二師出幹部",說的就是在羅炳輝的教導下出了許多的人才。在後來的共和國将軍中,有許多人都曾經得到過羅炳輝的指導。
羅炳輝把部隊練成了鋼軍,對兵士要求極其嚴格。他訓練下的新四軍勇敢沉着,戰術素養非常之高。這樣的軍隊配合上他發明的梅花戰術,令敵人聞風喪膽,立了許多大功。
除了以上種種努力,羅炳輝的部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和老百姓的關系處得相當好,得到了許多老百姓的擁戴。
羅炳輝自己就是農民出身,他對農民的苦難有着深切的認知,也和他們是真正的心連心。他把皖東地區的百姓當做自己的父母,和群衆們如同親人一樣,号召部隊為百姓們做好事。
他說:"人民群衆就是我們革命軍隊的母親,現在母親有了困難需要我們的幫助,請同志們立刻到母親那裡去,去盡盡孝道!"
他為人民伸冤伸屈,盡自己所能去幫助人民,還組織開展了許多大衆娛樂活動,極大地促進了軍民團結。正是因為他的這種付出,當地人民都非常感激他和愛戴他,稱呼他為"羅青天"。
由于他在皖東的革命根據地建設做得非常出色,劉少奇在5月6号的一份關于地方上黨的問題的報告中就表揚羅炳輝說:
"皖東的根據地工作是最好的,最正規的!"
在日本侵華期間,羅炳輝除了親自帶兵上陣打仗,還做了許多其他的努力。他出席了軍政界各種會議,在武漢期間還參加了各種團體的抗日救亡活動。
在這些活動中,他常常是一身灰布軍裝出現,十分樸素。有一次,他在出席一次軍政界的高層宴會時,遇到一個國民黨的軍官。這位軍官穿着奢華,頭也揚得高高的,看着面前一身"窮酸氣"的羅炳輝,這位将官把頭一昂,輕蔑道:"堂堂的八路軍副參謀長,怎麼穿的這麼寒酸?"
羅炳輝看了看他說:"如今,中國的百姓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前線的将士們有的連衣服都沒得穿,我有這麼一身已經夠闊氣了。我們共産黨人不興吞軍饷,喝兵血!"
對面軍官聽了這話後漲紅了臉,不敢再多說什麼。
羅炳輝身形肥胖,體重比較重,是以,在行軍途中,一個人要騎兩匹騾子。因為一匹騾子他隻能騎半小時,到了半小時就要換另一匹來騎,這樣交替着來,讓騾子也有休息喘氣的空間。
羅炳輝當年在部隊裡還有個外号叫做"羅大肚子"。他本人長得十分高大魁梧,肚子也是非常的大,是以他需要的皮帶長度也也比一般人的要長,但是那麼長的皮帶去哪裡找呢?
在1938年全國抗戰的時候,正在中國青年記者學會工作的陳同生結識了當時在八路軍辦事處指揮統戰的羅炳輝,有一次,兩人閑聊着,羅炳輝摸着自己的肚子歎了一口氣:"搞到一條我能用的長皮帶,好難哦!"陳同生聽了說:"這事兒好辦!走,我帶你去找!"
當即拉着羅炳輝到了當地賣雜貨的一條街上,徑直走到其中的一家皮帶攤兒上,讓老闆給他量了量尺寸,并翻出來一張大大的牛皮,直接給羅炳輝定制了五根加長的皮帶。
有一天新四軍集體開聯歡會,當時第四師的師長張愛萍的夫人李又蘭,說要借羅炳輝的皮帶一用。羅炳輝雖然不知道她要幹什麼,但是還是把自己的皮帶解了下來遞給她。
隻見她從台下又找了兩個女戰士,和她一起走到台中央,當即給大家表演了一個鑽皮帶的小遊戲,三位女同志一起鑽進皮帶圈裡面,皮帶裡竟然還留有充足的空間。
台下的士兵們見此都忍不住笑作一團,羅炳輝也被逗得哈哈大笑。場面頓時十分的歡樂。
而與歡樂伴随着的往往還有讓人無奈的苦痛,人生大多都是如此。
常年艱苦的行軍生活以及肥胖的身體,使得羅炳輝的健康狀況非常糟糕。他一直患有嚴重的胃病和高血壓症,有幾次都危在旦夕。
1945年8月,羅炳輝已經因嚴重的高血壓處于昏迷狀态,但當他得知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時,立刻就振奮起來,不顧病魔的威脅,依照中央的指令,帶領着自己的部隊向日僞軍展開了戰鬥。
1946年初,在組織的督促下,羅炳輝到醫院進行治療。在治療的期間,他依然堅持學習,他說:"如果不繼續發奮努力,我馬上就會落伍了!"
哪怕身在醫院,他也時刻關切着前線的消息。
在當年4月的時候,正是内戰前夕。中央軍委任命羅炳輝為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羅炳輝不顧重傷未愈,指揮部隊在棗莊進行大戰,殲滅了敵人3300多人。
而這也成為他戎馬生涯之中的最後一仗。
對此,羅炳輝是有預知的,當時在前線的他因為太過于疲勞,曾經幾次都突然昏倒。他說:"我這一生從來沒有打過敗仗。在我犧牲之前,我還要再打這最後一場勝仗,這也是我對黨的最後一次獻禮!"
6月21日,羅炳輝在傳回臨沂的途中腦溢血突然發作,搶救無效後離開了人世,終年49歲。
1946年6月26日,蘇皖邊區的政府釋出了政令,表示為了紀念羅炳輝副軍長在淮南解放區的貢獻,特将淮南路東的天長縣從此改名為"炳輝縣",并且在這裡設定紀念碑,永遠銘記羅炳輝将軍的功德。
1950年,陳毅在山東臨沂為羅炳輝重新修建了陵墓,朱德同志、周恩來同志、劉少奇同志、陳毅同志紛紛為他題詞。
上海電影制片廠在1979年還拍攝了一部影片《從奴隸到将軍》,其中主人公羅霄的原型就是羅炳輝。
在1989年11月,中共中央軍委公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33位軍事家名單中,羅炳輝将軍的名字正在其列。
羅炳輝一生雖隻有50年的時光,但是經曆卻異常豐富。在他的身上,有着典型的老一輩共産黨人的堅守,他的一生都在為他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而奮鬥,哪怕為此犧牲在黎明到來之前。
在他走的時候,他的兒子羅新安隻有兩歲半,還不明白什麼是生離死别,隻以為爸爸是睡着了。
當要吃飯的時候,隻見他的小兒子在靈堂裡用小手輕輕拍打着棺材,叫着:"爸爸,飯飯,爸爸,飯飯……"